個人資料
正文

與人為善之“耳善”

(2015-07-24 13:25:36) 下一個
與人為善之“耳善”
 
人聽別人說話時的,心中會按照個人的心理定勢做出反映。不同的心理定勢產生的心理判斷,常為是極端對立的。
 
講“耳善”,是要檢討這個心理反映是善良的、不善的乃至是惡性的。舉個簡單例子:俗語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聽到刺耳的話,不合自己心意的話,耳不善的人,可能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輕者心中不悅,重者變臉作色,甚至勃然大怒、惡言相向。你想想,這種耳不善的人,要再是個重權在握的頂頭上司,大人虎變,那你不僅會“失寵”,恐怕今後更有“小鞋”穿了。反過來,忠言對於“耳善”的人,則會聞過則喜,入耳入心,所謂“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交了真正的諍友,得醫病的良藥,成了為修養身心,改進工作的正能量。
 
還得說曆史故事。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叫捉放曹。曹操謀刺董卓未成,倉皇逃走,途經中牟縣時候被抓獲。但縣令陳宮敬慕曹是義士,放了曹並棄官舍命陪曹逃路。走了三天來到成皋,投宿在曹操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呂伯奢見到曹操十分高興,熱情安排食宿,並跑遠路去買好酒。可曹操呢?他聽見房後有磨刀的聲音,又聽到人說 “縛而殺之,何如?”就認定主人是要謀害於自己,於是“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最後搜到廚房才見一口梱著待殺的豬。真相大白。事做錯了,但曹操毫無悔意,與陳宮繼續逃走。路上遇到呂伯奢騎驢攜酒提菜回來,並再次熱情挽留,曹操頭也不回策馬便行,沒走幾步,忽然拔劍轉回,叫住呂氏說:“此來者何人?”呂回頭看時,曹揮劍將呂斬於驢下,還說了遺臭萬年的那句名言:“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也。”我說,這話其實就是耳惡者們的宣言。
 
劉邦的耳朵比曹操善。《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人稱“高陽酒徒”的酈食其有才,但是個狂生。劉邦率兵路過,酈生冠履求見,想獻點計策謀個飯碗。劉邦素來不大待見儒生,那天又是剛洗完澡,一聽門人報告說來人是個儒生模樣,推辭不見。酈生被拒大怒,說:“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這話可不大好聽,等於是公開叫板!沒想到劉邦聽了卻立刻擦幹腳,說:“請!”可以看出,劉邦的耳朵是善的,知道敢向自己發脾氣的人,可能有大學問。他能從大局出發去理解別人的憤怒,也因此身邊團結了大批有才能的謀士,最終成就了大事業。(當然,此故事不涉對酈食其這個人的全麵評價)
 
諸君,諸君,曹操耳惡,失的是天下人心;劉邦耳善,得的是天下人心。故事都是老的,但從耳善的角度是可以讀出新意來的。
 
(《冰川隨筆》(5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