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的博客

不愛那麽多,隻愛一點點
個人資料
正文

家庭婦女談談民主(八)【 孝是美德嗎?】

(2015-04-23 00:22:42) 下一個

核心: 多數哺乳動物都有哺育下一代的本能,隻有人,確切的說,隻有中國人,要求孩子報養育之恩。是我們比其它的更高級還是更低級?


============

終於有勇氣來談談這個話題了。不是每個人都關心民主科學法製,可是每個人都有父母。

在國外呆久了,常常看到這樣的事情在周圍發生。一對夫妻,過的挺好。有了孩子,父母從國內過來幫忙,結果指手畫腳越幫越忙,最後輕則吵架父母提前回國,重則小兩口感情元氣大傷。

也有兒女拿父母當傭人使喚的,啃老的。這樣的有但不多。 

於是想寫寫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就是中國文化裏的“孝”。本以為這和民主科學法製沒什麽關係,但很快改變了看法,尤其最近重讀了林語堂的 《吾國與吾民》,越發覺得這裏麵深有文章。

和我一樣的60,70後的朋友,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了。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公婆以至祖父母。 我們將以什麽樣的狀態進入老年,以什麽樣的心態對待晚輩? 和現在時的老人們一樣,還是會有所改進?

現在的年輕人有這樣一句很幽默的話,“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趁著我們還沒有老,不妨抓緊時間關注一下這個話題。


=============

在中國文化裏,“孝”是非常非常有份量的一個字。

“孝”是儒家傳統。儒家所謂綱常有五倫,即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孝”設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標準。

孔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從“孝”的字型來看,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說文解字的釋義是,服從和贍養父母長輩。

教育的“教”字是從“孝”字蛻化而來。

“孝”, 在中國是絕對的美德,百善孝為先。說一個人“孝廉”,幾乎是道德上的最高典範。



那麽,“孝”的裏麵到底蘊藏著哪些概念呢?

《二十四孝》是中國傳統中“孝”的範例。我從中選幾個故事,看看就清楚“孝”的具體內涵了。

--曾參養誌
“妻為母蒸梨,不熟,出之”。有一次,他的妻子為母親蒸了一個梨子,沒有蒸得熟透,曾參就要把妻子休了趕出門。

--老萊斑衣
“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他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卻從不說自己年老,還常常穿著各種色彩鮮艷的衣服,故意裝作小孩子的模樣,來逗弄父母開心。


--郭巨埋兒
“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 

 
--王祥剖冰
“母嗜生魚,時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 誠孝格天。”


--吳猛飽蚊
”吳猛八歲,家無帷,恣蚊飽血,唯恐噬親。“


二十四個故事仔細讀過, 基本上是這樣一個套路:一個男子,幼年父親早逝,被母親養大,長大後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事事為母親著想。凡是母親的需要,唯命是從,於是感動了神明。

說來說去,不過是兩個字: “無違”。

一個人,一旦父母有需求指示,便立即喪失了他以往所具有的判斷力,是非感,更不要說智慧了。為了滿足父母,他可以舍棄一切, 包括自己的身體,尊嚴,妻子,兒女等等。可以說,這個人眼裏隻有父母,對其它的一切都變得冷酷無情。

這就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所推崇的孝道? 美德?

很多故事的結局,孝子都做了大官。 這是實在是赤裸裸的廣而告之,“孝”是社會的重要的行為規範與準則。做得好的人被回饋以最高的榮譽。否則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

有人說,二十四孝是有點過頭,可是我沒讀過二十四孝,它怎麽會影響到我呢。  我的看法是,一個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總會通過各種方式,如小說,評書,戲曲等等,傳遞到個人。 一池湖水,有個震源,就算你不在它邊上,水波也會一層層的傳遞著能量,最終還是把你震得上下搖擺,失去平衡。

三國演義中徐庶進曹營。徐元直是奇才,不在諸葛孔明之下,曾助劉備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一天忽接到母親的來信召喚,他腦子馬上短路。世人聽此段時候,無不感歎徐母剛烈,痛恨曹操奸詐。但不會有人去想想徐庶的輕率,驚訝於他這麽一個大謀士居然看不破程昱的瞞天過海的伎倆。大家看到的是他的一片孝心,於是對他還是肯定的,讚賞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民間的心裏暗示的作用就有這麽大。

 
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也是社會製度的一個縮影。中國是一個集權製的國家,人人都得聽皇上的;中國的家庭以孝為本,人人都得聽從父母的。這樣的家庭,關起門來,不就是一個小型的王國? 父母的角色,正如皇上皇後。

自古明君沒有幾個,人性使然。把誰放到那樣一個位置上,有絕對的權利,有眾生的膜拜,都不免忘了自己幾斤幾兩,因而漸漸改變了性情。父母也是一樣,關起門來做了皇上,驕橫跋扈,所有的脾氣全都冠冕堂皇的醞釀上來了。

於是,中國的孝往往後麵還要加上一個字,變成“孝順”。父母的意誌不可違背。父母得供著。 父母的話就是聖旨。不聽就是不孝。

這就開始不講道理了。這就是中國幾千年的社會,沒有道理可講。在外麵聽皇上的,無理可講。在家聽父母的, 一樣的無理可講。隻要讓父母生氣了就是你的錯。這樣的文化環境,獨立人格從何而來,獨立思想從何而來?

我們中國人講究尊老愛幼。尊敬老人,並沒有說的明白的原因。如果是純生理上的,我完全沒有意見,因為老人老矣,身體不靈便,需要社會的特殊關照。我可以給老人讓座,攙扶他們過街,有事讓他們先行等等。但如果命令我尊敬他們的意誌與思想,那可沒這麽容易,除非你拿出點東西來讓我信服。這裏麵有個荒唐幼稚的假設,即一個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水平,是隨著年齡的增高而自動上升的,因此老年人都占據了製高點,年輕人隻能在下麵仰望。

《簡愛》裏有這樣的一句話,我非常欣賞。大意是,你不能因為比我多渡過了一些歲月就認為有資格駕馭我,你的權威要看你如何運用這些歲月。

而中國的部分老年人,持著有孝道一說,上了年紀,便自認為有了某種資格,思想水平沒隨著年齡增長, 脾氣倒是以指數級速度噌噌地往上竄。

如果說,孝敬父母是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那我不得不說,所有哺乳動物都有哺育下一代的本能,隻有人,確切的說,隻有中國人,要求孩子報養育之恩。是我們比其它的更高級還是更低級?

孔子的理想是,父母對孩子慈愛,孩子對父母盡孝。可是他的算盤打錯了。因為父母一方基本沒有任何約束,如果一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打罵兩句,無傷大雅,甚至於有人還會讚美父親家教嚴格。 隻聽說有弟子規,沒聽說有父母規的。
 。
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 首先的生存環境便是家庭。中國人把家庭內的道德訓練作為基礎。換句話說,在家裏學會做孝子賢孫,以後大了走出家門,可以繼續做順民。即所謂以孝治天下。

在這樣一個以孝治國的儒家傳統下,走了幾千年來到今天的中國,就在短短幾十年前,發生了文革。成千上萬的子女與父母劃清了界限,有的連父母死活都不管。我們一起來看看經濟學家顧準的經曆:

顧準,中國經濟學界奇才。13歲進入立信會計事務所當練習生, 16歲走上講台講授會計學,19歲完成第一部會計學著作《銀行會計》。文革中兩次被打成右派,妻子自殺。五個孩子和他劃清界限,都和他斷絕了往來。 後來顧準知道自己得了絕症,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太好了,孩子們就會來看我了,我可以見到他們了。可是沒有人來。當他在病床上絕望的時候,有人告訴他說,你寫認罪書吧,你寫了,你的孩子就不用有顧慮了,就能來看你了。 顧準於是寫了,寫完後失聲痛哭 (但凡了解他的人,或是看過他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是怎樣一個鐵骨硬漢)。可是孩子們仍沒有一個來。直到他病逝。在他的追悼會上,孩子們才露麵,被顧的好友用“刀子一樣的眼光” 盯著許久。。。

那時,千千萬萬個家庭上演著同樣的人間悲劇。

要知道,中國是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孝道是多年的文化沉澱,為什麽會在一夜之間走向極端反麵。就算是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我們以為自豪的千年燦爛文明怎麽就能走到這一步呢!

我思考的結論是,這個儒家提倡的孝道,實在不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情感,它是強加於人的,是虛假的,是提倡的,號召的,有悖於常理和人性的。它是當權者手裏的文化迷魂藥,為的是讓下麵的人安心服從。 楊絳曾說,凡是號召的,就是政治。一旦政治不需要它,它就一錢不值,又或走向另一個極端。


隻用道德來約束行為,是一種天真。如果它真有這麽大的作用,中國早就成為天使的花園了。看看現在社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為了房子,為了金錢,為了權利,我就不多說了,大家有目共睹。

據我觀察,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並不和諧。可是多數人也沒有太把它當回事兒。隻是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既然家家如此,也就算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忍忍吧。

那麽,我們和父母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朵小花,根在泥土裏,葉在陽光下。泥土陽光給予了花朵生命和營養,而花朵的存在,對於大地與太陽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最高形式的讚美與回饋呢。這種感情是自然而生的,獨立的,樸素的,深厚的,真實的,沒有誰欠誰的,誰該聽誰的。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

那就是, 愛。

別忘了愛字的中間有個心,用心去愛我們的父母子女吧。


*****************
本想由孝道接著寫中國的家庭製度, 篇幅可能會太長,就決定另寫一篇了。希望不久完成。這裏先COPY一段林語堂先生的文字,我看了觸目驚心。

“一個家族,加之朋友,構成銅牆鐵壁的堡壘。在它的外麵,一切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可掠奪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