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的博客

不愛那麽多,隻愛一點點
個人資料
正文

家庭婦女談談民主 (七) 【讀經救得了誰?】

(2015-01-25 19:41:28) 下一個
核心: 中國人,隻要他手裏有一丁點兒的權利,就要充分的使用, 過過當主子的癮, 要不然,在其它的地方,他仍舊是個奴才被欺負罷了。
=====================================

最近幾年,國內興起”國學”熱。

看到過一組照片,一群挺可愛的5,6歲的小朋友們,穿著小馬褂,坐在古色古香的書房裏誦讀《弟子規》。標題是,“現代私塾兒童船仿古衣冠拜孔子像。”

一個被普遍認同的看法是,十年文革,把我們的優秀的傳統的文化搞得斷層了,後來又過於重視經濟的發展,文化方麵沒有跟上。 於是就把儒家經典都搬出來讓孩子們讀,從淺顯易懂的《三字經》,《弟子規》到比較難懂的《莊子》《論語》。 民間甚至還有山寨的“私塾”出現。一句話,人們把希望重新寄托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上,指望它能夠拯救現實的道德喪失。

很多學者也認為,讀經可以是小朋友早期接觸中國的文化精髓,既對其成長過程具有積極影響,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承傳,值得提倡。

那我便非要問一句,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麽? 我們要傳承的又是什麽?

中國現在世風日下,道德在金錢麵前徹底沒有位置。可是我不認為這僅僅是文革造成的。其實,文革不是因而是果,文革中的人難道不是中國人?? 像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長期的社會災難,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麵鏡子,毫不留情地照出了它極其醜陋的本質。

還是那個問題,中國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麽?

我一時說不清,可是我同意魯迅先生的對此的結論: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中學的時候,學到《狂人日記》,對這段文字並不感到吃驚,因為那時有種普遍的認知,即封建文化是腐朽的,萬惡的。但是諷刺的是,幾十年以後,這些吃人的文化又莫名其妙的被正名了,重新成了國人膜拜的教科書。

中國的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講的是克己,尊的是綱常,培育的是奴性。把人的天性中的自由尊嚴泯滅掉。說白了真的就是吃人,魯迅先生說得太尖銳,太尖銳了。

有的人會說,沒那麽嚴重吧,我們讓孩子讀讀經書,不過是想讓孩子們學點規矩和禮儀。那我就要說,規矩和禮儀,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家長以身做則,言傳身教,你們自己的修養舉止如果拿不上台麵,就指著孩子靠背幾篇古書達到這個目的,這可能嗎?而且,整個社會的風氣如此糟糕,讓孩子們天天學習“溫良恭儉讓”,出門連公車都擠不上,他們能信嗎。

而且,你分得清嗎?《論語》裏的確有不少關於規矩禮儀的教導。有的是好的。但更多的規矩是君臣父子,從下對上的順從,建立在的不平等基礎上的所謂的禮節,簡直就是一本”奴才手冊“。同時,《論語》的對象不是普通民眾,而是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將來要做官,去統治民眾的。論語教他們怎樣的修身養性,怎樣的治民。 裏麵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說,管理人民,要讓他們知道去做什麽,但不要告訴他們為什麽這樣做。所以,從另一方麵,它又是一部“主子手冊”。

這就好比是飯裏摻了毒藥,你說你隻吃飯不吃毒藥,幾乎是不可能的。

魯迅先生上個世紀的《呐喊》,“救救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學過的。如今我們自己又張羅著給孩子這樣的教育,我們這是怎麽了???

現在的中國,人們找不到文化的出路,又沒有宗教信仰可以庇護心靈,於是就饑不擇食的跑回去吃已經被自己批爛了的傳統文化,也不去管它有沒有毒了。

我們到底,中國的文化應該怎麽走?

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國幾千年沉積下來的傳統文化對我們先今的社會已經沒有什麽太大的價值了,它甚至是我們通向理性和科學的阻礙。嚴複曾說過這樣的話,“無論中國傳統文化多麽優秀綿長,都無補於解決中國目前麵臨的危急,必須進行啟蒙。”

這不用再證明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一幫謙謙君子拯救不了中國的,僅僅靠道德是行不通的,必須引入理性和科學的概念。

引入理性和科學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一個深刻的檢討,看看它什麽地方有問題,為什麽在這樣的文化下,人們會有如此深刻的奴性。

周予同先生是著名經學史專家, 他一生都在致力於經學的研究。

所謂經學,是研究《周易》《詩經》《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儒家典籍的學問。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專製社會的通知學說的總稱。

周先生說 “【儒家經典】是可以研究的, 但是絕對不可以迷戀的。經是可以讓國內最少數的學者去研究,好像醫學者檢查糞便,化學者化驗尿素一樣,但是絕對不可以讓國內大多數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的學生去崇拜。”

他把經書看作僵屍的作祟,每一次出現都要給國家帶來禍患。 他發誓要 “捉住這僵屍,剝掉它的古衣冠,用照妖鏡的眼光,看它究竟是一個什麽東西變成的。” 他的大量研究打碎了對於經典的迷信和崇拜, 揭示了曆代統治者利用對經典的解釋,來強化統治的事實。

什麽是奴才,什麽是奴性? 很簡單,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隻知道聽從主子的命令。從統治者的角度看,老百姓的奴性越深,便越好管理。 這是顯而易見的。

孟德斯鳩的 《論法的精神》提到,“為了使之為奴才也,必先使之終於為愚民”

因此統治者利用經書,向老百姓的頭腦中灌輸一種等級觀念,父母在上,兒女在下, 夫君在上,妻女在下, 君王在上,臣子在下。 在下的對在上的人有嚴格的禮儀。 經書很多的地方在討論如何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君子有德行。這是一種暗示,即在上的階級都是有德行的人,他們值得信賴, 值得聽從。

依靠道德來對權力進行約束,認為掌權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會為惡。統治者布德於九州、牧民於四海,對臣民進行禮德教化,臣民要修身養性、尊尊尚德、沐浴聖化,老老實實依"禮"行事,做統治者的順民。

因此,中國的文化裏麵,隻重善惡,不講是非。 什麽是善? 忠孝義便是善。它鼓勵人們不去思考,不辨真假,不問對錯, 而隻是盲從。二十四孝,是孝的範例,效仿就是了,不需要任何思考。一個路匪,隻要他說家有八十老母要奉養,大家便會覺得他是個好人。

一遇到是非,需要一點理性邏輯,便趕緊繞過了,比如,論語中,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意思是說父親過世後三年之內,仍要按照老人的生前的習慣來做事。孔子的一個弟子便問,為什麽是三年,而不是一年,孔子不語,並讓那學生出去。 後又一個學生問鬼神的事情,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連生的事情還沒搞清楚呢,怎麽知道死的呢。 因為孔子也不知道,也根本不想搞清楚。

春秋時期的社會還是比較原始愚昧的,生產力很低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說是很超前的。但是社會在發展,到現在都幾千年了,這麽多年裏,科學不發展,藝術不發展,所有知識分子專門研究背誦那些經文,以至於隨便翻到一頁,隨便指出一行,便可以接著背誦下去,這實在是神經病,浪費生命。 我相信如果孔子活著,他也不會讚同。

來舉個例子,由論語改編成的《弟子規》中有這麽一段: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複諫 號泣隨 撻無怨

大意是,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

讀到此處,我簡直想說 “豈有此理"。 很明顯的,父母和兒女的地位是極其不平等的。兒女在父母麵前,就是一個家奴。主子有吩咐要去做,主子有錯,要小心謹慎的指出,絕不能惹主子生氣。

所以,隻會有《弟子規》,從來沒有什麽《父母規》,《君主規》。

儒家的禮治思想就是: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會上的貴賤和在家族中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差異是天生的、是生來就注定的。 因此,人和人的關係就是主子和奴才的關係。 一個人,他在家裏可能是父親,是主子,但是到了朝上,他又是臣子,是奴才。

因此,中國人,隻要他手裏有一丁點兒的權利,就要充分的使用, 過過當主子的癮, 要不然,在其它的地方,他仍舊是個奴才被欺負。

蔣經國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國家的製度的確有許多地方值得批評。官員的辦事能力欠缺,辦事態度也不好。但是這不是國民黨的錯,也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的錯。這是傳統養成的習慣。這種習慣留在民間,也留在政府內。不管是誰,稍稍有權威,就開始耀武揚威。一個小小的二等兵,當他被派去橋頭查哨的時候,他就自願有了權威,執行任務的時候就對老百姓大聲嗬斥,或者有其它不禮貌的行為。”

我回國時, 很多國內的朋友問我起在加拿大的情況。我告訴他們我在一家公司做雇員,他們會帶點嘲笑地說,還在給別人打工啊。開始我不得其解,後來明白了,隻要你不是老板,便是奴才。

在文革中,很多的學校把老師鬥得很慘,有出人命的。我常常想,那些中學生們怎麽下手會這麽狠,對方是他們的老師啊,後來發現這也是一種奴性的表現。 奴才翻身是很具破壞力的。

下次要談談“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