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坐片刻,看人來車往

客官,從哪裏來?不妨一歇,聊一點世事風物
正文

一個撫養兩個中國孤兒的加拿大女教授

(2016-01-30 21:23:01) 下一個

想當初,很折騰一番拿到OFFER,再次坐在大學教室裏,我還有點兒感覺新鮮。不免東張西望,遠遠近近掃描一番那黑和白的同學。

膚色白黑黃棕,深淺有別;個子高矮胖瘦,錯落有致。跟他們同學,真有點莫名其妙。想到人到中年,移民到地球的另一端,一切還需重頭再來,我告訴自己要堅持。離開校園這麽多年,又回到大階梯教室,且與各族人民共讀,有點滑稽,也卿本無奈。

第一節課前,從門口來了一群人,在階梯教室前站定。一位年近五十的白人女士宣布,要大家在20 分鍾內完成一篇英文。目的是摸底,看看新生特別是移民,進校時的英文水平。

她自我介紹說,是安省有關移民英語課題組的負責人。這次英文摸底,連同未來的英文水平的跟蹤調查,是這個課題的一部分。說明是自願,但希望所有的同學,特別是移民同學都參加。如果願意被課題組,將來一路跟蹤調查所留下的課業,還有一些物資獎勵。

動筆在宣布後開始。容不得我遲疑,20分鍾殺到。我們被立即叫停。各族同學紛紛停筆。我的筆還提著,文章的鼻子眼睛還沒弄整齊。好不尷尬。

她們開始收卷了。交卷?算了吧,我就不趕這一趟,丟人現眼。還有以後的試卷和資料,包括以後的PRESENTATION ,被人折騰盤算,也令人不舒服。幾百元的獎勵錢,是可惜了,但與我無緣,罷了罷了。

待其餘同學試卷逐步交上去以後,她們開始驗卷。

忽然,就聽到普通話越過黑白人群,刺耳而來。清晰的中文,從那白人女士口中說出:鄧某人,你的試卷呢? 請交上來,我們缺你的。

我穩在那裏不動。她知道我是誰 ? 也有不少亞洲人呢。第一次見麵,她可能對亞洲臉二晃二晃的。

可她再叫,鄧某人,你對我們很重要,能配合一下,好嗎?同時她的目光,不停來回掃視著階梯教室裏的同學。

教室靜下來,她翹首以待,堅持和等待著。

她點名道姓講到這個份上,我穩不住了,想想算了吧,交卷得了。即使我的英文,長了一張柿餅臉樣的難看,總有在公婆麵前露醜的一天。再說,丟醜,怕什麽?反正拿到OFFER,要弄肚皮官司由她們去。人到中年,這點夯事算什麽?

散場後,我還是禁不住走到她麵前,由衷讚她中文好。問她在哪裏學的中文? 她說,她過去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東亞語言係。

一來二去,才了解到, 她一口流利的中文,既有大學教育的功勞,也跟她的中國淵源有關。她在山西的窮鄉僻壤支教多年,然後在黃河邊的村莊,帶了兩個中國孤兒回到多倫多。

她至今未婚,精力傾注到兩個中國養女身上。為讓養女過好中國年,她盡量買中國特色的一些東西,把家的布置,弄得盡量有中國味; 食品調料也選用中國味,並且學會了包餃子。為了讓兩個養女不忘中國文化,周末,她還堅持送孩子們去中文學校。

說到山西,我說那地兒,地處中國西北部,發展要慢一些。我讀書和工作,從沒有想到去哪裏。而她說,看到很多中國朋友移民到加拿大,她很高興。但是,她總想著,將來有一天,重新回到中國去,還是去青海或山西等西北一帶,還是去支教。那個地方,還是很落後,需要人們做一些事。

我一時語塞。

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無論在本土還是在異國,現在是萬眾一心,努力為自己和家庭奔忙,倒騰房子,車子和位子。而她,卻還在懷揣著這麽一個理想,在心裏盤桓不息,為一個本跟她毫不相幹的遙遠的中國西北。雖然她也知道,當今很多中國人,想的是“孔雀東南飛的,千裏不徘徊”。

以她在此地的的收入,大約不會超過50萬人民幣。比起那些中國本土的土豪和土吏,其實已不可同日而語。她鬧騰什麽呢?以一己之力?

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當年,她去山西,就並不為逐鹿名和利而去。在那裏一呆許多年,她癡心著的,是那商業活動貧乏的黃土地。如今在心裏掛念的,還是那個遙遠的地方。

如此想來,她更像一個女版唐詰柯德,已跟中國當今的現實生態,那種社會風氣和生活的脫節,何止一步之遙。

再度離開學校以後,我很順利地找到現在這份安定的工作,也和她失去了聯係。

一晃,又數年過去了。不知為什麽,我卻還經常想起她,想起她撫育的那兩個中國養女--她們在黃河邊的村莊裏出生,是我們的同胞。

 

——-後記:

之所以念茲在茲,是緣於她對中國人和中國那片土地的感情。

近的說,八年前的夏天,在PAPE SUBWAY STATION 候公車,我曾聽到一位中年男人,對著手機,傍若無人地大聲說:“怎麽回事? 你為什麽要雇傭一個中國人?”

遠的說,一位年邁,有一半華人血統的老婦人對我說,“從出生起,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華人父親,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問為什麽? 原來上世紀三十年代,她的母親和華人父親相愛,遭到了母親家庭的猛烈反對,堅決不允許他們往來。 眼見她的母親懷上了她,她母親的家庭設計,逼走了這個年輕的華人父親。所以,這位可憐的婦人,自小被人從背後插上親情的藩籬,一生不曾見父麵,更不知生父因何而樂,為何而哀?如今,滯留在病榻上,她緬懷過去,依然耿耿於懷。

我們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弱國,也僅僅不到二百年。就算今天有些民族複興的勁兒,但歧視和偏見,還像病毒一樣複製傳播著,在一代代某些外族人的心裏,至今依然餘波蕩漾,並波及到當代到海外謀生的我們。也許,你已經感到了一些不太善的人和事,因為你的身份。

我曾在SHEPPERD AN BATHUST 交界的公園裏,看到猶太人關於大屠殺的碑文; 在每年的二月黑人月,在BROADWAY SUBWAY STATION, 被黑人塞過關於“UNDERGROUND RAILROAD”的曆史資料;也在DUNDAS 廣場被中東人塞過一本古蘭經……

他們, 也在曆史的記憶裏,尋找自己的座標。

有些人,有些事,我想,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忘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我有朋友也從中國領養了女孩,不過他們是已婚。據我所了解,領養者一般有兩個動機:一是未婚或不能生養,但十分想有家庭有孩子;二是出於愛心和慈善。同時具有這兩個動力。
jinyouzi 回複 悄悄話 山西是西北?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嗯,值得敬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