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曆史時期,原稱“中學”,後改稱“國學”。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文革結束後,1980年代後“國學”之說複起。
於是乎 21世紀的中國突然冒出了一堆國學大師,還有專門國學網站等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本無國學,何來大師! 有者獲此桂冠,搖頭晃腦,沾沾自喜,沐猴而冠,令人忍俊不禁!
清末民初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 【可見此定義多麽鬆疏無垠!】
錢穆 曾就“國學”一詞發論曰:“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錢穆乃錢偉長之叔--注】
周有光: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
周有光: “國學”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首先“國學”兩個字是不通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學”,學問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國家的。不過要研究古代的東西我是讚成的。2017年1月14日,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去世。此前一天,他剛剛度過112歲生日。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
顧實在《國學叢刊》發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有說佛本非國產-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柳翼謀認為,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聖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後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並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藝術的根本功能是解脫人生之痛苦。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功能,那就是消遣。“ --- 王國維
----------
倒是英文裏有個 漢學 (如同漢族之稱,其實漢族不是全體中國人)或曰 中國學 的名詞。
Sinology --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customs, and politics.
我們有時見到行文裏有 漢學家 某某某,是特指 老外研究或知識一些中國文史習俗等方麵的學問家而已。
=========
予下孤陋寡聞,未見 近代現代 學者 魯迅,胡適,郭沫若,等人說過,稱過自己是什麽國學。
魯迅還專門剖析和諷刺了 所謂“國學”。
現在暴發的“國學家”之所謂“國學”是什麽?
一是商人遺老們翻印了幾十部舊書賺錢,二是洋場上的文豪又做了幾篇鴛鴦蝴蝶體小說出版。,,,,,,
這就是他們之所謂“國學”。,,,,
倘說,從今年起,這些就是“國學”,那又是“新”例了。你們不是講“國學”的麽?
--- 魯迅《熱風》雜文集:《所謂“國學”》
魯迅:“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作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
“國學”又名“國故學”,亦名“舊學”; 係對“西學”、“新學”而言。
由此看來,所謂“國學”,不過是指“中國的學術”而言,以示和“西洋的學術”不同。
王國維先生對甲骨文和商周考,是一門真正研究古中國的學問家。
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說:
“我們要說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那是絲毫也不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