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有時,中外習俗離的並不是很遠

(2004-12-03 17:40:43) 下一個

眾所周知,中外人種不同,長相天差地別,文化傳統當然不成一類。多年的媒體導向使我認定,西人習俗和中華風俗不可同日而語, 兩者的差別有如白天黑夜,冬天夏天。

不少文學作品和電影, 對西人生活習慣作了詳細地描寫,記住得不多,有些卻沒忘,因為和我曾經熟悉的生活習俗太不相同了。比如,與西人打交道的幾條戒律:不問女人年齡,不打聽個人收入,不談論宗教信仰,這是社交大忌,不小心踏上,再好的朋友也會反目。比如,西人夫妻獨立性較強,關係再好,經濟上也是分開的,日常生活開支,各有各的賬戶,各花各的。 比如,西人強調夫妻的個人空間,新婚夫妻多是分房而睡, 如果隻有一間臥房,也會分床而睡。 比如,西人子女和父母在經濟上也分得很清,子女到父母家拜訪,不能白吃白住,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一家人外出吃飯,如果不是先說清楚誰請誰,父母和子女也是各付各的賬 。比如,社交場合,人們之間的距離空間較大,不喜歡身體靠的過近。比如,西人是分餐製,要用公勺,公盤,忌諱別人碰自己的飯菜,即使情侶之間也一樣,等等,等等,不足而一。

初次到國外,對老外知之不多,和他們打交道時,還真是戰戰兢兢地遵從幾大戒律, 小心不涉雷區。由於同他們隻是一般的路人和朋友關係,舉止還算得體,沒鬧出太大的國際笑話。

後來,撞上了個鬼佬做丈夫, 當在家中也試圖應用上述原則時,卻遭遇水土不服,多數時候,那些原則根本不適用。作抵近觀察後發現,婆家規矩同娘家習慣並沒有多少不同。有時我都懷疑,是不是我的眼睛出毛病,怎麽會將國產瓤子的丈夫看成一個舶來品。

要說婆家從祖根上和中華的悠久文明一點關係都沒有, 遇到我之前,丈夫可能都不知道中國在那裏,不把我認成日本人就不錯了---他是英國甲殼蟲樂迷,知道主歌手列農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人。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和日本人長得都差不多:小個子,小眼睛,矮鼻子,黑頭發,黃皮膚。

談朋友時聊天,發現丈夫的家庭並不像媒體中描寫的那樣,人們之間薄情寡義,反而和我家很相似,家人之間關係密切。可能也正是這一點,才使我們的關係有了質的飛躍。

曾和他聊起夫妻分床或者分房而睡的事。他講,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他父母一生都是睡一張床,不是家裏沒地方,而是傳統習慣,那時,他家有好幾間臥室,他的祖父母也是如此。婚後,我也說過要分床,不過這或是我生氣時的怒言,或是我懲罰他的戲言。至今,家裏床不少,但臥室始終是一張大床。婚後這末多年,我們從未分床,更不用說分室了,不是我不想,而是他不幹。

曾同丈夫談到,一些中國家庭夫妻分賬,各立賬戶。丈夫聽後,持反對態度,認為那樣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也不符合他家的一貫傳統。這麽多年,他父母隻有一個銀行賬戶,兩人共同使用,不分彼此。不過,他爸也像許多中國男人那樣,有藏私房錢的習慣,不同的是,他老爸記性不好, 常常是藏起來就忘了。他爸去世後,他媽從沙發,床墊下等許多地方發現了麵值不等的錢。

受家庭傳統影響,剛結婚,丈夫就將我的名字加到賬戶上,給我辦了銀行卡,說萬一我需要用錢,可以自己支取。對此,我倒不買賬,說沒有必要。因為到哪裏都是兩人同行,買東西他付賬,到現在為止,我的那些銀行卡,都在家裏睡大覺,我一次也沒用過,早就忘了密碼和用法了。再者說了,我從小就過慣了窮家小戶的日子,喜歡無產一身清,想到哪裏,拍屁股走人,不用惦記著家裏的二畝自留地是不是荒了,那樣太操心了。

長期以來,很為過節送禮的事頭疼,不僅出於經濟上的壓力,更主要的是選擇禮品時的費事費心,萬一送禮送不對路子,還拍在馬蹄子上了,費力不討好。萬幸,我父母非常開明,家人之間很少相互送禮,隻是有人出國出差,才象征性地給家人帶點禮物。不過,那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生沒有幾次幸遇,在劫可逃。很早就知道,老外節多禮多,送禮的借口數不勝數,曾經發愁,婚後這日子可該怎樣過。沒想到,我有幸攤上了一個新派婆婆,禮要送,不過,沒那末多講究,也沒那末複雜,讓我婚後的日子輕鬆了不少。

每當婆婆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重大日子,我們都會寄去賀卡問候,有時,丈夫和弟妹等人,看到婆婆需要什麽,合起來買點東西作為禮物。親戚中有了特別的大事,也多是送賀卡和禮金,如生日,結婚,畢業等,此外,就不用為送禮發愁了。

記得初次見婆婆,曾費盡心機想買些禮品。丈夫講不用,我們去就是最好的禮物,再者說了,婆婆什麽都不缺, 看到我們亂花錢,反而會生氣。這點倒和我同出一轍,丈夫婚後對我的勤儉節約的美德領會深刻,有時為了少聽我嘮叨, 開支瞞報不少。記得外出住旅館,他告訴我36元,我以為是標間價格,看見房間幹淨,設備也不錯,連說便宜。第2天晚上到新的旅館登記,看到不如前晚的旅館,價格還高,連嚷不值,丈夫這才說實話,那晚的旅館標間是72元一晚—單人36 元。他說,聽到我連說便宜,知道我誤解了,不過沒挑明,因為他太了解我了,那種價格還說便宜,不像他老婆呀。

到了聖誕節,周圍的人不論經濟條件好壞,都忙著買禮品。看見我自巋然不動,奇怪地問起來,我說婆家聖誕節時不用送禮,他們都驚歎不已,說真的很羨慕我,省錢省心。別看是老外,也為送禮頭疼。 不是婆家在聖誕節從來都不互相送禮,而是婆婆後來做出的決定。

婚後第一次到婆家過聖誕節,問丈夫是不是給婆婆買件禮物。丈夫講,自公公去世後,婆婆給全家定下了規矩,大人之間不送禮。因為這是一個大家庭,好幾十口子人,送誰不送誰不好辦,如果每個人都送,加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者說,送那末多人,買禮品也很費神。不過,如果要想給自家或者親戚家的孩子禮品,那就自便。這麽多年, 每當感恩節和聖誕節,我們都回婆婆家過,也就是親戚們聚到一起吃頓飯,敘敘舊,倒還真沒見到相互送禮的。

曾經擔心,西人父母與子女在經濟上的涇徑分明,要萬分小心,別惹人家小看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將我看成摳門鬼。婆婆在世時,感恩節和聖誕節都是在婆婆家過,一大家子幾十口人,開宴都要擺好幾桌。曾問過丈夫,這末多人過節,婆婆的開銷一定很大,我們是不是交點錢,或者買點東西帶去。丈夫說,如果我們這樣做, 婆婆會很生氣。 因為,他家的傳統是, 家總是向子女敞開的,隻要父母有房住,有飯吃,孩子就餓不著,無論孩子有多大。 我們回去過節,婆婆很高興,如果交錢,婆婆會感到是一種羞辱。他講,過去,他和小叔子都曾在經濟上發生過困難,往往是回家和父母住一段時間,在父母的幫助下渡過難關,父母對此從無怨言,也不收取任何費用。後來,婆婆去世,家庭聚會轉到小姑家去了,仍舊是大家庭聚會。我對丈夫說,婆婆家和小姑家不一樣了,我們應該出一些錢,分擔一部分經濟負擔,丈夫還是說不用,講小姑這樣做,因為是一家人,即使我們給錢,他們也不會要的。現在,我倒覺得,過年過節的,比在國內時還省心,沒有那末多的人情債要打理,也不用為送禮發愁。

其實上,西人家人之間在經濟上分得不那末清楚的並不少見。我知道一個人,他兒子白長個大個子,身高足有快2米了,瘦得像個麻杆,自己開了個計算機修理部,不好好經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收入不能維持生計,快30歲了,還住在父母家裏,父母也毫無怨言。他老爸為了維持家計,每天開車1個多小時,到另一個城市上班,隻為了能多掙點錢,補貼家用。

當然,他們對子女的經濟支持也不是無條件的。一般,父母會幫助子女買第一輛車,但以後的費用,如汽油費,保險費,子女要自己去掙。父母會無償地給子女提供住房和食品,但如果子女濫用信用卡,背了一屁股的債,父母不會為他們償債,透支的窟窿要自己想辦法補上。這倒不是無情,而是訓練子女的經濟責任感。

原以為,西人不喜歡過渡親密的身體接觸。後來發現,那是對生人或在社交場合而言。夫妻,家人和好友之間就不同了,勾肩搭背,摟摟抱抱是常事,熊抱和吻別是必要的禮節,身體的距離空間很小。原來,我不太習慣這種禮節,因為即使和我自己的父母,記憶裏從沒有擁抱過。開始,每當親戚朋友和丈夫又擁又吻的時候,我隻是尷尬地伸出手來,後來覺得不禮貌,幹脆入鄉隨俗,眼一閉,手一伸,完成見麵告別儀式。幾個已經成人的侄女和侄子,也常常摟腰抱頭的,像小孩子一樣打鬧成一團。出門在外,丈夫總是像牽小孩子一樣牽著我的手,如果在一個地方停下來一段時間,不久就會感到一隻溫暖的大手搭載我的肩膀上或者後背上了。

我家和多數的中國家庭一樣,一直是傳統的中餐製,沒有公筷,後來,弟媳進門,有了外人,才開始實行公筷製,不過,也是時斷時續,總有人偷懶不用。西人的分餐製,早就知道。在婆家吃飯或者到別人家做客,每個人都是自覺地用公勺盛菜,我也遵守規矩,不敢妄動。等回到兩人世界,就扒下偽裝,為所欲為。婚後,即使是我們兩人進餐,丈夫還是習慣於用公勺,我則用自己的筷子照中國的方式,不管不顧在菜盤裏到處亂扒拉。

曾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女孩交了一老外男友,在餐館吃飯時,因是中餐,沒有分餐製,男友用筷子在菜盤中劃出一道三八線,要女孩吃自己一邊的東西。女孩自以為兩人的關係已非常密切了,有持無恐,自作主張地嚐了男友那邊的菜。老外男友的臉色登時就變得很難看,幾乎同女孩翻臉,不再動她動過的菜了,弄得女孩在公眾場合很下不來台。

看完之後,我曾專門就此事問過丈夫,是不是他們很忌諱別人用筷子碰他們的食物。他講,如果是外人,他很在乎,忌諱別人用筷子碰他的食品,即使是他的弟妹,父母等人吃過或者夾過的東西,他也多數不肯吃。但妻子不同了,他可以吻我,為何還在乎我的筷子碰過的東西,有病呀。

這倒也是實情。當兩人世界時,我掄圓了自己的筷子,在公共菜盤裏到處掃蕩。我不知道他心裏怎樣想,但也沒見他發火,說三道四的,或在菜盤中劃三八線,或拒絕吃菜。相反,有時為了鼓勵我品嚐一些西方食品,還答應,凡是我吃著不好的東西,他負責消滅剩下的。當我轉手將咬了一口的食品轉手遞給他時,他眉頭都不皺一下,照吃不誤。到人家做客,麵對著沒吃過的西餐,不知道能不能入口,又不想剩下一大堆使主人難堪,我總是先嚐一嚐丈夫盤裏的菜,再決定要不要,對此,他毫無怨言。由此看來,那篇關於情侶的文章可信度不高,不是男的有毛病,就是兩人的關係還隻是有性無愛,因為,當你真的愛一個人時,是不會嫌棄他或者她的一切的。

其實,即使不是情侶,有些人如果關係很好,也不會太在乎別人碰自己的食物。我曾見過一些好友之間,相互品嚐對方手中的食品,幾乎是你一口我一口的親密無間,其不講究的程度,我都接受不了。對公筷製,我從來都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雖然我吃飯不常用公筷,不過還是不能容忍別人不用公筷,因為我忌諱生人碰我的食物,隻是丈夫和家人除外。

總之,這末多年, 從在外麵扒著門縫看, 到進到屋裏仔細看,得到的印象雖不全,但也可管中窺豹。 我覺得, 在一定條件下,中外習俗,有時離得並不很遠。同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西人家庭也麵相萬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講究的,也有隨便的;有見外的,也有不分彼此的;家人之間有親如手足,親情濃鬱的,也有認錢不認人,錙銖必較的;有保持幾尺之外距離的殷持,也有充滿柔情的親密;有有潔癖的怪人,也有隨和的常人;有不可接觸的公共分餐製,也有不分你我的共享口食之欲。遇到何種事情,何種境遇,全憑個人運氣,作何舉止,如何對付,任憑臨場發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