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經典火炮105mm 榴彈炮

(2022-10-24 18:59:27) 下一個

現代軍隊裏火炮口徑有多種,從20mm 203mm105mm 的榴彈炮和155mm, 203mm 火炮相比,很不起眼,但是它在現代火炮中占據重要地位。105mm 榴彈炮比75mm 山炮威力大,射程遠,比155 榴彈炮機動性好。可以用汽車或畜力運輸。 105mm 榴彈炮從二戰到20世紀末很多國家都是作為重炮使用。

105mm 榴彈炮

最經典的105mm 榴彈炮當屬德國LeFH18和美國的 M101榴彈炮

德國是一戰中唯一的在師一級同時裝 備榴彈炮和輕型加農炮的國家。戰後,由 於《凡爾賽和約》的限製,德國無法繼續 研製他們的火炮,直至1936年。LeFH18型 是榴彈炮設計於1918年,這在當時是最好 的火炮之一,它有著為長距離而精心設計 的優秀彈道,是典型的德國武器,重量輕 ,並且可以使用各種類型的炮彈。經過反 複改良,新的品種可以說是榴彈炮中最好 的了,其中一種增加了擴展延伸、帶有一 定角度的車輪,能夠抵銷一部分後坐力。 盡管LeFH18型很難生產,所用炮彈的威力 也不如俄國M-30型,但它依然是戰場上的 多麵手,在戰爭中使用於各個戰場。LeFH 18還被用於自行火炮單位上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是105毫米 le. FH 16 的替代者, 該係列火炮是德軍二戰火炮中最重要的一 種火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在1929 年正式生產並進入德軍中服役,並作為德 國國防軍的標準製式火炮伴隨德軍走完二 戰的全過程,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105 毫米le. FH 18 榴彈炮性能優秀,其曲射彈 道不斷可以進行遠距離曲射壓製射擊,而 且還能靈活調整火炮彈道,在近距離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彈道特性,能進行有效的 直瞄射擊,深受德軍官兵的喜愛。19399月,二戰爆發時,已經有2500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在德軍中服役,後麵的1940年—1945年間,德國總共生產了20000 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彈炮有許多變型和改進型號,也 有出口國外,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曾經引進過這種火炮。


 

重量

1,985公斤(放列狀態)
3,490公斤(曳引狀態)

長度

6.1公尺

槍管長度

2.941公尺(28倍徑)

寬度

1.977公尺

高度

1.880公尺

操作人數

6

最大射程

10675公尺

德國LeFH18


 

M101榴彈炮M2A1 105毫米榴彈炮)是二戰美軍的製式榴彈炮之一,在1941年起生產,在各戰場作為師級支援火力大量生產並支援給個盟邦使用,其廉價設計簡便與火力適中的特性獲得炮兵肯定,直至今日仍有國家采用。

口徑: 105毫米 L/31

長: 2.941 米

寬:1.98米

高:1.88米

戰鬥全重:1985公斤

火炮俯仰角:-5度—+42度

火炮射界:左右正負56度

最大射速: 7 發/分(近似等於)

出膛初速度: 540 米/秒

最大射程: 12 325米

人員編製:8人


 

M101的開發必須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軍進行的技術分析計劃。美國在那一場戰爭深切體認到國內缺少開發新型火炮的代價,在1918年成立威斯特韋爾德理事會收集各國戰爭資料,在亞伯丁測試場進行實驗,以評估未來美國軍隊的需求,到1919年5月理事會解散前,他們的其中一部分成果便是建議未來的美國炮兵核心將需要以105公厘與155公厘火炮為主。雖然最後理事會的成果並未立即落實,但美國自1919年後便推動105公厘榴彈炮的開發作業;石島兵工廠在1928年提出M1式105公厘榴彈炮的開發計畫,但因隔年的經濟大蕭條導致美國政府缺乏資金推遲開發。到1939年,石島兵工廠推出M2式105公厘榴彈炮,測試則到1940年6月結束,這時候M2榴彈炮僅生產14門。

租借法案通過後,美國開始將工業能力轉用在軍事上,M2榴彈炮自1941年起大規模量產並支援盟邦作戰,到1953年美國停產為止,共製造了10202門,如果納入盟邦授權生產者將超越此數字;雖然M2榴彈炮性能與各國同量級火炮相比沒有特別突出,但是伴隨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它的特點便是結構簡單以及零附件容易取得,與美國援助的運輸卡車配套讓同盟國都享受到機械化炮兵的機動優勢,因此戰後M2榴彈炮與105公厘炮彈成為許多國家炮兵的標準裝備。

二戰後美軍在1962年進行裝備編號重編,M2A1更名為M101榴彈炮,隨後修改部分炮架與炮盾設計成為M101A1,並經曆了韓戰越戰,而其彈藥亦成為其他105毫米榴彈炮的標準彈藥。法國越南國法越戰爭皆有使用M101,美國介入越戰中M101A1大舉軍援越南共和國,105榴炮為軍援的基本炮兵武備,在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國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善後整理時,從越南全境清點出至少1,000門M101A1,並由越南人民軍接收使用。美國空降部隊與海軍陸戰隊在1964年換裝同口徑輕量化炮架的M102榴彈炮[1],但因為價格因素沒有全數替換,直到美軍從英國引進M119榴彈炮後才將M101A1自陸軍除役。

加拿大軍隊使用C1榴彈炮(即M2A1,M101衍生型)至1997年,改良後的版本名為C3[2]並繼續裝備加拿大後備軍,C3采用更長的炮管及加裝炮口製退器,增強炮尾拖架及拆除裝甲擋板。


 


 

                                        美軍105mm 榴彈炮
 


 


 


 


 

抗戰期間我軍最新銳之德製105mm榴彈炮,由於價格昂貴致數量極其稀少,隻購買到三十多門編成了個獨立炮兵團,用於支持國軍精銳兵團作戰。 該炮最大射程12325米,重量1955公斤,彈丸重14.81公斤,由於數量太少,加上是日軍炮兵與航空兵的重點照顧對象,在戰爭中損失殆盡。 單從性能上看LeFH18 105mm榴彈炮的性能是不錯的,足以抗衡日軍的91式105mm野戰榴彈炮,但無法應付日軍野戰重炮。日軍一發現此炮存在,就集中火力攻擊。

在解放戰爭中,105mm榴彈炮對國共雙方來說都算重武器。以1947年的東北國軍為例,其裝備有155毫米口徑榴彈炮36門、150毫米口徑榴彈炮30門、105毫米口徑榴彈炮46門、77毫米/75毫米口徑野炮60門、75毫米口徑山炮162門、70毫米口徑步兵炮99門、106.7毫米重迫擊炮79門。

而在1947年5月,東北我軍裝備的主要火炮有:150毫米口徑榴彈炮4門、105毫米口徑榴彈炮11門、75毫米口徑野炮68門、75毫米口徑山炮103門、70毫米口徑步兵炮51門。

1947年1月在魯南戰役中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第26師和快速縱隊,一次繳獲美式105mm榴彈炮48門。這次繳獲,為後續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乃至淮海戰役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遼沈戰役外圍戰中,因為義縣的城牆和錦州城牆差不多,為了解105mm榴彈炮炸城牆效果,解放軍的炮兵之父朱瑞將軍靠近觀察, 不幸踩上地雷壯烈犧牲。

放軍炮兵陣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