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合眾為一?

(2015-08-24 06:11:40) 下一個

 

教科書上教的往往都是騙我們的。關於美國曆史,我們所熟知的故事是,一群向往宗教自由的英國人到了北美,他們天性獨立、崇尚自由、堅持民主、相信平等。當遇到英國的壓迫時,散居在不同地點的北美移民們聯合起來,同仇敵愾,贏得了獨立戰爭。

對 曆史的解讀能夠影響到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按照這種理想主義的宣傳,我們很可能會認同,美國有一套獨特而有係統的價值觀。你可以稱之為“清教精神”、“盎格 魯——撒克遜文化”,你也可以稱之為“普世價值”,總之,千山映月,萬流歸海,美國就像一個“大熔爐”,無論哪裏的移民來到這裏,都會“合眾為一”。亨 利·福特曾經建過一個英語學校,在福特的工廠裏打工的各國移民,不僅要在這所學校裏學習英語,還要學習美國的曆史、以及勤儉、節約、守時等美德。在畢業慶 典上,學生們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一個龐大的鍋裏,這個鍋的名字就叫“大熔爐”,老師們用大勺子攪拌這些學生,幾分鍾之後,這些學生 就從“大熔爐”裏出來了,神奇地換上了清一色的西服,打著領帶,手裏揮舞著美國國旗。

世故而老道的政治家們一眼就能看穿這種“政治童話”。 比如,共和黨的競選專家菲利普斯(Kevin Phillips)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根據美國不同地方的政治取向,預測選舉結果。他在1969年出版的《新興的共和黨多數派》一書中成功地預測了 裏根總統上台。著名記者、曆史學家考林.沃德(Colin Woodard)在《美國各邦》(American Nations)中,詳細地描述了十一個不同的族群如何互相競爭,共同影響了北美文化。

歐洲人最早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不是在新英格蘭地區, 而是在美國的南部。當時英國還是個小國、弱國,稱霸天下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不僅在美洲占領了龐大的殖民地,而且不斷發現金山、銀山,運氣好得出奇。盛極則 衰,西班牙在歐洲連年征戰,國力漸趨凋敝。由於財力不足,西班牙在北美的殖民地隻能自生自滅,人口稀少,基礎落後。西班牙移民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光棍們 開始娶阿茲特克(Azetec)印第安人妻子,最終變成了一個混血社會。

 

這 個地區被沃德稱為“北方邦”(El Norte)。如果你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得克薩斯南部、亞利桑那等州去看看,就會發現那裏講西班牙語的人比講英語的人多得多。一位地緣政治學家喬治·弗裏 德曼在《未來一百年》中預言,由於墨西哥移民不斷湧入美國,到最後,他們可能會把美國南部拉丁裔聚居的地方收歸墨西哥。這種預言其實是一種誤解。墨西哥同 樣存在著地方差異,南方的墨西哥人更認同印第安傳統。如果真是要兼並,也更可能是墨西哥北部並入美國。

如果要算到達新英格蘭地區最早的歐洲 人,那也不是英國人,而是法國人。沃德稱這一地區為“新法蘭西邦”(New France)。早在“五月花”到北美的16年之前,法國人就到了新英格蘭地區。這一殖民計劃得到了法國貴族迪加(Pierre Dugua)和他的副手尚普蘭(Samuel de Champain,據猜測是法王亨利四世的私生子)的支持。他們思想較為開通,打算在北美建立一個理想國。1604年,他們到達美國-加拿大邊境帕薩馬廓 迪灣(Passamaquoddy Bay)的一個島嶼,建立了第一個居民點。盡管法國殖民者帶了建造房子、磨坊、船隻的各種材料,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們沒有想到,北美的冬天如此寒冷,幾乎 有一半人被凍死。開春之後,法國殖民者移居羅亞爾港(Port Royal,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安納波利斯羅亞爾)。

法國殖民者和英國殖民 者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對待印第安人的態度。迪加和尚普蘭認為不同種族的人們是完全平等的,他們從一開始就認定,殖民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和當地印第安人的 關係。他們有意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地附近建立自己的殖民點,一到北美就和印第安人結成盟友,請印第安部落來吃飯,送給印第安人小禮物,還派了幾位年輕孩子 到印第安部落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和捕獵技術。尚普蘭甚至鼓勵異族通婚。這對今日的加拿大政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如今的魁北克居民並非都是純粹的法國後 裔,還有很多是混血兒。也是因為印第安人的影響,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無法複製其原本的封建社會結構。印第安人根本就不懂什麽叫社會等級。

隨著英國移民的湧入和擴張,“北方邦”和“新法蘭西邦”逐漸被邊緣化,對北美文化影響最大的是主要由英國殖民者建立的六個邦。

1607 年4月,弗吉尼亞公司送了第一批殖民者到詹姆斯敦(Jamestown)。這104個殖民者中,隻有38人熬過了第一個冬天。在風雪之中,斷糧的殖民者隻 能吃老鼠、貓、蛇、自己的皮帶和靴子,甚至把剛埋掉的死人挖出來吃掉。饒是如此,到了春天,他們仍然不耕種。為什麽?因為弗吉尼亞公司送的這些殖民者,是 為了來統治和掠奪,他們幻想能夠像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一樣,在北美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國。

這些殖民者和“新法蘭西邦”不一樣,他們四處侵擾 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趁著殖民者聚會,把他們的首領約翰·斯密(John Smith)抓走。約翰·斯密幾乎被印第安人處死,在最關鍵的時刻,酋長的女兒,11歲小姑娘寶嘉康蒂(Pocahontas)出麵求情,救了約翰·斯 密。約翰·斯密對這段經曆毫不臉紅,反而吹噓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印第安公主,公主是愛上了他才放他走的。根據他的謊言,好萊塢拍了動畫片《風中奇緣》,講的 就是這段故事。無數觀眾被感動得嘩嘩地流眼淚,但是約翰·斯密身材粗短、長相邋遢的英國人,而且他當年28歲,寶嘉康蒂不過11歲,怎麽可能會有這段情 緣?

英國人被印第安人放走之後,仍然不斷攻擊印第安人。弗吉尼亞公司源源不斷地給他們運送軍火和新的殖民者,最後,英國人終於擊敗了印第安人,寶嘉康蒂也被英國人俘虜,最後嫁給了一個英國人羅爾夫(John Rolfe)。她後來被送回英國,沒過幾年就病逝了。

寶嘉康蒂的丈夫羅爾夫發現,這片土地非常適合種煙草,從此,這片殖民地逐漸發展了種植園經濟。沃德把這片殖民地稱為“潮水邦”(Tidewater),這個名字的來曆是,此地臨近大西洋,海上的潮水會影響到河流水位的起伏。

“潮 水邦”的殖民者大多是來自英國南部的鄉紳階層後代,他們希望在這裏重建英國鄉村的地主-雇農社會。在“潮水邦”,社會等級分明,地主就是地主,雇農就是雇 農。由於種植煙草需要大量勞動力,當地又引進了黑奴。但和美國更南方地區不同,這裏的黑奴生活條件相對較好,最終,“潮水邦”的黑奴補給,主要靠黑人自己 繁衍,不再需要從非洲繼續進口。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為什麽政治上相對保守的“潮水邦”,卻湧現出一批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托馬斯· 傑斐遜和傑姆斯·麥迪遜都來自“潮水邦”。“潮水邦”的紳士們相信民主,但他們心目中的民主是古代希臘的民主,即也有奴隸製,但上流階層卻通過民主議事處 理公共事務。“潮水邦”的思想家們並不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他們認為自由是一種特權,而非一種天生的人權。弗吉尼亞州議員、曾任傑斐遜發言人的倫道夫 (John Randolph)明白無誤地講到:“我是個貴族。我熱愛自由,但痛恨平等。”

我們熟知的北美曆史大多是揚基邦(Yankeedom)編造出來的。著名的“五月花”號似乎成了美國的精神源頭。一批清教徒在麻薩諸塞灣附近登陸,夢想著在此地建成“山丘上的城市”(city on a hill),成為全世界基督徒的楷模。

這 批清教徒的文化程度顯著較高,在最初到達的15000名殖民者中,有129名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第一批清教徒到達北美後的第六年,就建立了哈佛大 學。這是因為清教徒相信,每個人隻有認真誦讀《聖經》,才能領悟上帝的指示。來到北美的清教徒大多是中產階級,他們不是出於生計考慮,被迫背井離鄉,而是 懷抱著宗教熱忱來的。有很多殖民者是整個家庭過來的,所以“揚基邦”的男女比例更為合理,人口增長率較快,很快就開始向周圍擴張。

“揚基邦”的人們遵循著嚴格的清教信條,他們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顯揚上帝的榮耀。他們熱衷,並且極其善於地方自治。“揚基邦”認為,如果社區裏有一個人作惡,上帝就會懲罰所有的人。

“揚 基邦”的宗教狂熱讓他們變得極不寬容。其他教派的信徒會被黥鼻、割耳,刻上“H”,表示他們是異教徒(heretic)。舉凡通奸、瀆神、懶惰、雞奸,甚 至青少年叛逆,都有可能被處死。波士頓的一位船長離家三年,回家之後在門口和妻子接吻,居然被法官判為有罪,投入大獄。

在“揚基邦”的南 部,有個麵積很小,但影響深遠的地區,被Woodard稱為“新荷蘭邦”(New Netherland)。這主要是指紐約城。紐約原名New Amsterdam,被英國人占領之後才改為New York。這裏從開埠以來就是全球貿易中心,深受荷蘭文化的影響。“新荷蘭邦”和“揚基邦”盡管比鄰而居,但這裏比“揚基邦”多了一份對宗教的寬容,對科 學探究的鼓勵,也多了一份世俗的拜金主義。

在“潮水邦”的南部,是“深南邦”(Deep South)。大約在1670或1671年,來自加勒比海的一批英國後裔跨海來到佐治亞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這是一批名副其實的土豪。 他們是西印度群島上大種植園主的後代,由於當地土地漸漸稀缺,這才到北美尋找新的樂園。他們是奴隸主,依靠剝削黑人奴隸,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在 同時代英國人看來,這些土豪傲慢無禮、粗魯俗鄙、隻知道揮金如土。獨立革命之前,查爾斯頓的人均收入是“潮水邦”的四倍,是紐約或費城居民的六倍。查爾斯 頓城裏到處都是酒館、戲院、妓院、鬥雞場、出售倫敦奢侈品的高檔商店。“深南邦”的民眾大多信仰聖公會,但不是出於宗教上的虔誠,而是覺得這樣才更像倫敦 裏的上流階層。

黑人在這裏被視為牲畜。逃跑的黑奴會被鞭笞、割耳,如果再次逃跑被抓到,會被閹割或處死。如果主人殺死了黑奴,會被罰款50 美元,相當於一位上流階層男士買假發套的錢。由於黑奴大批死亡,種植園主不得不再從非洲進口新的黑奴。在”深南邦“,黑人來自非洲各地,說著各種不同的語 言,他們的”融合“創造出了藍調音樂、爵士樂、搖滾和加勒比風格的烤肉。

北美六邦中最為奇特的是”中土邦“(the Midlands)。這裏是貴格派(Quaker)的天下。貴格派天性溫和善良,但在當時卻幾乎被視為邪教。貴格派藐視任何權威,見了貴族大人不會脫帽致 敬,也不參加教堂的任何活動,他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靈光“(Inner Light),靠自己的感悟就能得道。貴格派認為人人生來平等,所有的種族都是一樣可貴的,他們尤其不能容忍不人道的奴隸製度。

這樣一批 “嬉皮士”一樣的教徒,怎麽會到了北美呢?英國海軍上將潘(William Penn)在政治上左右逢緣,經濟上也生財有道。他先跟著克倫威爾打國王,又反過來帶領保皇黨複辟。他的兒子小William Penn是個奇葩。此子在牛津上學的時候就因為抨擊聖公會被開除。老子死了以後,兒子成了一個非常有錢,而且非常積極的貴格派教徒。他有錢到了國王都欠他 的債。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君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欠老William Penn一萬六千英鎊的債務,所以將馬裏蘭州和紐約州之間的一塊土地,即現在的賓夕法尼亞州抵債,送給小William Penn。

小William Penn按照貴格會的理想,要建立一個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人間天堂。這裏人人都有投票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受到歡迎。很快,不僅是英國人渡海前來,荷 蘭人、瑞典人、德國人也紛紛到來。短短四年時間,這裏就聚集了8000人,“潮水邦”花了25年,“新法蘭西邦”花了70年才達到這樣的水平。德國移民的 數量超過了英國移民,這些德國佬帶來了更精細的農耕技術,發明了各種機械。

貴格派的勢力逐漸擴張,形成了“中土邦”。但是,貴格派不懂得如何治理。他們愛好和平,對政治冷漠,相信隻要以誠待人,別人必定以誠待己。遺憾的是,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貴格派的意料。

大 量湧入的不僅僅是本份、勤勞的德國移民,還有一大批來自英國邊疆地區的土匪一般的新移民,這些人來自蘇格蘭、愛爾蘭,他們人數眾多,不服管教。這些新移民 最早聚居在費城,幹著偽造錢幣、謀殺強奸等各種惡事,後來,他們索性向西部挺進,無視英國政府不許北美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禁令,橫行在阿巴拉契亞山 區。他們形成了北美第六個邦:“大阿巴拉契亞邦”(Greater Appalachia)。這些新移民的血液中仍然流淌著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不羈野性,他們無視任何權威,不惜與任何人為敵。他們不僅侵擾印第安 人,還攻擊好心收容他們的“中土邦”,一直打到費城城下。

除了在殖民地時期建立的這八個邦,美國在後來的擴張過程中又形成了“遠西邦” (the Far West)和“左岸邦”(the Left Coast)。“遠西邦”即人煙罕至的西部荒漠地區,這裏直到修築鐵路、開挖礦山之後才逐漸聚集了定居的居民。在從加利福利亞北上,直到華盛頓州的狹長海 岸線,是移民的第二個天堂,這裏受到“揚基邦”、“中土邦”的影響較大,和他們在東海岸的同誌們遙相呼應。最近,印第安人爭取自己的權利,取得了一些自治 的勝利,形成了一個新的“首民邦”(First Nation)。合起來,一共是十一種不同的文化。

和其它國家相比,美國是個非常典型的移 民國家,但對美國文化,尤其是美國政治文化影響最大的是“揚基邦”、“新荷蘭邦”、“潮水邦”、“深南邦”、“中土邦”和“大阿巴拉契亞邦”。就像公司的 最初幾個創辦人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公司的文化一樣,最早到一地定居的移民對這個社區或地區的文化影響也最大。更何況,這幾個文化並非在北美土生土長 的,它們都是在歐洲已經生根發芽,被移植到北美的,架不住北美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太好,才在這裏野蠻生長。

時間的推移並沒有帶來各種文化的融 合。這些文化的基因中存在著相互排斥的因素。多年以來,這些不同的文化合縱連橫,分分合合。從一開始,它們就貌合神離,美國獨立戰爭與其說是一場北美對英 國的戰爭,不如說是各邦之間的紛爭。20世紀60年代之後,各個文化之間的隔閡反而進一步擴大,直到形成了美國今天紅藍對峙的政治格局。在接下來的兩篇讀 書筆記中,我將繼續為大家講述美國各邦之間的冰與火傳奇。

【作者注】本文取材於Colin Woodard, American Nations: A History of the Eleven Rival Regional Cultures of North America,Viking Penguin,2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