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爭鋒

(2014-10-26 02:15:32) 下一個


上月,當上世紀80年代垃圾債券市場的投資先驅——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召開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首個亞洲會議時,他把會場選在了新加坡,一年前他在這裏設立了該智庫的分部。

此舉不同尋常,按說香港是一個更為顯而易見的選擇,因為它毗鄰中國內地,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是進出中國內地迅速成熟的資本市場的門戶,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米爾肯表示,該研究所的很多“利益攸關者和合作夥伴”——銀行、保險公司、私人股本集團、資產管理公司和機構投資者——都把亞洲高級管理層部署在了新加坡。

米爾肯表示:“我們選擇新加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認為,它是亞洲的一個象征,不管是法律、會計、金融還是監管方麵都可以作為亞洲其他地區的標杆。”

如果是在5年前,密爾肯不太可能考慮到新加坡。

然而,作為亞洲最大的大宗商品和外匯交易中心,新加坡的迅速崛起——及其作為財富管理中心的壯大——給亞洲帶來了新的競爭動力,西方金融中心的銀行家正密切關注這點。

“新加坡確實具備良好的條件與香港競爭,”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院長格倫•哈伯特(Glenn Hubbard)表示,“如果你從透明度、開放性以及商業誠信的角度來考慮,新加坡在這些方麵都表現不凡。”

這兩個城市的競爭還突顯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迫使倫敦和紐約啟動艱難的去杠杆化進程和監管改革以來,亞洲金融中心取得了很大成功。

盡管這兩個西方金融中心恢複了上升勢頭,但亞洲在財富創造方麵的增長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個問題:在亞洲這個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區域,哪個金融中心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

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曆史悠久,在新加坡於上世紀60年代從零開始打造亞洲美元市場時,它就已是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的亞洲前哨。

如今,從股市和首次公開發行(IPO)的規模來看,香港在亞洲仍處於無人能敵的地位。根據Dealogic的數據,今年迄今,香港在新股發行方麵排名第三,落後於紐約和倫敦,共有67隻新股發行,融資額達176億美元,新加坡則排在第19位,僅有8隻新股發行,融資額19億美元。

下月,“滬港通”將啟動,這將增強香港的地位,滬港通將首次允許持有離岸人民幣的香港和外國投資者投資上海股市。

美國投行傑富瑞(Jefferies)駐香港的全球股票策略主管戴仕文(Sean Darby)表示:“香港不應僅僅被視為一個股票中心;它應被視為一個更為廣闊的、投資中國內地多種金融資產的渠道。”

然而新加坡吸引了眾多全球大宗商品交易機構,它們利用新加坡作為最大燃料補給港的地位,新加坡位於進出中國內地的海上航線的交匯處,而中國內地對大宗商品有著巨大需求。過去9個月,全球第四大石油交易商貢沃爾(Gunvor)將其新加坡員工數量增加了約20%。

新加坡的部分吸引力來自優惠企業稅率,低於17%的基礎稅率,而香港企業稅率為16.5%,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員數量遠遠少於新加坡,大多專注於基礎金屬相關業務。

大宗商品衍生品是新加坡證交所(SGX)發展最快的業務。全球各地交易所正通過在新加坡進行並購來擴大自身在亞洲的業務,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收購了新加坡商品期貨交易所(Singapore Mercantile Exchange),德意誌交易所(Deutsche Börse)計劃在新加坡開設一家清算所。

在外匯領域,新加坡去年取代東京,成為亞洲最大交易中心,在全球位列第三,僅次於倫敦和紐約。官方數據顯示,金融服務現在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與香港的16%相比沒有落後太多。

然而,在財富管理領域,香港仍令新加坡黯然失色,根據研究機構Wealth-X的數據,香港的億萬富翁數量(82位)超過新加坡(32位)。

根據波士頓谘詢集團(BCG),估計到2015年,香港與新加坡加起來可能會超過全球第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瑞士。該機構估計,截至2013年底,香港的資產管理總規模為2.2萬億美元,僅次於瑞士的3.7萬億美元。新加坡位居第三,為1.4萬億美元。

銀行家們表示,對於新加坡而言,較長期的威脅在於香港作為進出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門戶的地位日益增強。

由於預期中國將開放資本賬戶,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雄心勃勃地計劃擴張人民幣計價資產相關的業務,包括大宗商品業務。港交所去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是向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滬港通項目就是港交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合作推動的。

然而,對銀行家來說,新加坡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在於生活方式:與香港不同,它基本上沒有汙染,與香港的高樓林立相比,新加坡有更多的城市綠地。

新加坡的居住成本也更低。房地產經紀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估計,新加坡高檔住宅租金為每周1711美元,遠低於香港的每周2446美元——香港是世界上居住成本最高的城市。

經紀機構Instinet的亞太產品策略主管喬爾•赫爾維茨(Joel Hurewitz)已經在香港生活了14年。他表示,經紀部門的一些同事“認為他們受夠了香港的派對”。

他說道:“因此,比如在發行一隻對衝基金的時候,新加坡似乎是改變生活方式的首選之地。”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的數據顯示,2013年新加坡對衝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飆升21%,至890億美元。

新加坡和香港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擁有類似的法律體係,都是建立在英國普通法的基礎之上,而且法庭也擅長審理商業案件。

但一些律師表示,自今年6月中國發表呼籲法官“愛國”的白皮書以來,圍繞香港如何捍衛其司法係統中立性的疑慮日益增長——司法係統獨立是其作為金融中心取得成功的基石——這種擔憂可能讓新加坡受益。最近香港“占中”抗議活動的政治影響引發了此類擔憂。

其禮律師事務所(Clyde & Co)新加坡辦公室的合夥人普拉卡什•皮萊(Prakash Pillai)表示:“我認為新加坡的內在優勢是,它是亞洲最中立的地方。考慮到中國對香港的巨大影響,香港即便沒有最近的問題,也不是最中立的。”

也許有人想知道哪個亞洲金融中心可能會在短期內占據主導地位,答案可能是這兩個都不行。

今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新加坡和香港日益互補,分別服務於兩個不同的地區:香港主要服務於北亞和中國,而新加坡主要服務於東南亞。

但在許多人看來,最大的威脅來自上海。上海自由貿易區是最為明確的信號,表明了它希望成為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最終與倫敦和紐約相競爭的雄心。

自2007年定居新加坡的大宗商品投資專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表示:“香港和新加坡在中國完全開放前是有機會的。二戰前,上海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倫敦和紐約並駕齊驅。它將會恢複其地位。”


作者/來源:傑裏米 格蘭特 英國《金融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忽然俺有很強的預感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比較看好上海。隻要中國政權穩定,上海自貿區有獨立開放的政策,上海恢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會在不遠的將來。不管在地理位置、市場前景,還是在人才供應上,上海遠遠地把新加坡和香港甩出幾條街。我在上海金融業工作過,真是人才濟濟,遇到的不管是外資還是中資企業的頂尖金融人才,大多都是上海人或上海周邊地區的人。尤其是上海人,聰明得不得了。相比較而言,香港人或新加坡人還是略遜一籌,勤奮有餘,靈氣不足。
tinker2009 回複 悄悄話 香港就不要說了,因為香港選擇了自我沉淪,看看今天的“占中”遊戲,把自己給弄死了, 除非香港能夠選擇擁抱大陸, 否則香港is over. 上海的位置不像不是僅僅和所謂的倫敦並駕齊驅吧, 而是遠遠超越。
飿崆 回複 悄悄話 香港主要服務於北亞和中國--對的,香港除了DB基本沒有國際業務,
而新加坡主要服務於東南亞 -- 不對,在新加坡你可以投資世界任何角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