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易》感悟——活書讀死

(2017-03-18 20:00:12) 下一個

《易》本是描述宇宙內萬事萬物“變”與“化”大道的工具!

伏羲演六十四卦而命名之,其所演卦序按照“錯”的規律而進行的,但是他並未對各卦做卦辭。伏羲之卦並不強調起始之類的問題,就象一個圓,真的在乎哪始哪終嗎?有什麽意義嗎?可是為了辨別認識,伏羲為各卦進行了命名。這本來是一種對自然變化某一種規律的描述而已,後人要參考此種規律進行感悟,才能正確指導自己和社會的合理運作。可是後世之人把此活書讀死了。

開端就是周文王之羑裏演《易》。周文王對《易》的參悟那是極深的,他認為伏羲所描述的以“錯”的規律而變化的易不能準確描述出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這個看法是對的。所以他自創了一種以“綜”為變化規律的易,並且對此種規律作了《序卦傳》進行解釋,這其實是把《易》看活的開創性的一步。可是這也同時是《易》這本活書變成死書的一個轉折點。為啥這樣說,因為其後的800年周朝,人們將文王之書奉為圭臬,成為了《易經》。這800年足以固化人們的看法了,在傳承當中不可能更改一字的。

周公旦在文王對《易》的演化和解釋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細化解釋,自作《爻辭》。在文王卦辭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對每一爻的意義進行了解釋。這開辟了對每卦中細節的研究,是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周公之後,再無什麽突破性的發展。直到孔子五十而學《易》,看出其中端倪,就是世間事物也不是完全按照周文王所描述的規律發展變化的,所以有感於此,自作《雜卦傳》和《小象》以啟示後人。悲哀的是,自孔子歿,後人並無再知《易》者。後人所作所為都是在解釋方麵很下工夫,力求用已有的卦辭和爻辭,以及象、篆來解釋變與化的規律。這生生地把活《易》讀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