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藤校到底招募什麽樣的孩子(二)

(2014-09-21 13:38:09) 下一個
問夕 於 2013-10-22 19:10:40

固然每個中學所能夠提供的課程範圍,課程難度很不相同,除了SAT成績之外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成績可以衡量,但是藤校在錄取新生時,除了看孩子的GPA成績,還會參照孩子所選課程的難度,從而判斷孩子是否能夠挑戰自己; 參照所選課程的範圍, 判斷孩子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以及外部可利用的資源(比如別的學校的課程, 甚至提前選修大學課程等等)。這些無疑是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挑戰自己,是否能夠將周圍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從而將成就最大化的很好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判斷孩子今後的發展潛力。比如孩子A和B選了同樣5門AP課程並且都取得了5分,而孩子A的學校僅提供3門AP課程,另外兩門是課餘時間自學或者不辭辛苦通過別的途徑學習到的。而孩子B所在的學校提供10門AP課程,他卻隻選了5門。那麽在錄取官的眼裏,孩子A除了本校的資源外,還能夠挑戰自己, 並且發掘和利用外圍的資源; 而孩子B連本校的資源都不曾充分利用。試想今後如果把兩個孩子放在同樣的資源環境下,誰更能夠克服困難, 誰更能夠發掘和利用資源並且取得一定的成績, 誰的潛力更大就顯而易見了。


而學業成績之外孩子所能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在申請表上可以看到, 孩子需要羅列出從九年級到十二年級所參加過的主要活動,包括社團活動,公益活動中的職務及所起的作用,參加過的競賽活動等以及在其中取得的成績,參加各項活動持續的時間(幾個月或幾年),甚至要列出孩子每星期在這些活動中所花費的小時數。說白了這需要孩子能夠早些發現其特長或興趣, 並且在相應的領域有一定的實踐, 相當的堅持和付出, 取得相應的成績。總之越早發現,孩子越早參與,越早努力,越容易在申請前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成績或認可。如果孩子能夠堅持下來,說明他對這方麵有熱情有夢想,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為這一夢想付出努力;如果又能夠取得驕人的成績,說明孩子在這方麵很有能力和天分。實際上哪種特長未必那麽重要(除非某個稀缺特長, 孩子有興趣容易取得成就, 還能押寶到恰恰是某學校所需的),但是一個有夢想,願意努力又能取得一定成就的孩子正是藤校尋找的孩子。

不管是學業成績還是特長成就,都是孩子個體素質, 潛力的表現。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藤校還要看到這些有潛質的孩子,願意也能夠把他的潛力貢獻給社會和家庭。這些有潛質的孩子中,有一定社會和家庭責任感的孩子,才是藤校願意培養的對象。比如孩子做義工,參加環保活動,或參與一些關心時事,關注老人兒童,關注第三世界等的社團等,或者去打工補貼家用等都是孩子社會,家庭責任感的體現。參加相應團體的時間越長,越能反映孩子的公益心。如果在相應團體中有一定的職位,越能反映出孩子的領導能力。這些無一不是藤校所尋求的。

但是, 上述所列的無論個人素質還是社會責任感等,基本上是通過一係列毫無生機的數字或清單的羅列來呈現的,並看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孩子。而且基本上是事實部分,隻要不粗心列錯或有遺漏,基本不會有什麽出入。屬於硬性的條件,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羅列出一個不錯的清單。而另一部分軟性的部分,確是最難把握,也恰恰是最可能吸引錄取官眼球的內容,即是申請文章和推薦信。當然還有麵試。

申請文章的題目可能會有些不同尋常,也可能範圍很廣,讓人覺得無從下手。但是這恰恰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話題, 可以充分地展示孩子的特點和與眾不同之處。不單反映孩子的語言水平,表達能力,也反映個體的成熟程度,對自我發展方向的發現和激情,對文化衝突的處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錄取官們看過太多的申請文章,一般化的文章留不下什麽印象。所以在有限的字數範圍內,不要浪費篇幅在上述已列的清單上,盡可能展示自己在清單中看不到, 又很能體現自我特點的其他方麵, 讓自己突出出來,給錄取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推薦信,推薦信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其重要性比求職推薦信有過之而無不及。通常是通過老師或長輩的眼光,從第三者的角度評價一個孩子。有個別學校還會需要同齡人的評價信。老師會直接把推薦信發給學校, 孩子根本看不到。因此推薦信一定要找熟悉孩子且欣賞孩子的老師寫, 可以寫得個人化些。這項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孩子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的一個反映。

當然,最後就是如何將這一切全方位地展示給學校,讓學校充分認識孩子—一個獨立完整, 有特點, 又有培養潛力的活生生的個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