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精美,設計大方的《I CHING》,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使我得以從洋人的視覺來窺視易經這座神秘殿堂。這座我為之驕傲和自豪,並且已經在裏麵浸霪多時的宮殿,現在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感受她的光芒。
Pose a question, then flip three coins (or cast your yarrow stalks) to access the time-honored wisdom of the I CHING.
如何進入這座能夠穿越時空的智慧殿堂和易經對話,我們隻需要三枚銅錢或者一把蓍草的杆就可以了。這是《I CHING》封麵上的一句話。如何能夠做到一點呢,書的作者,英國著名漢學家閔福德說:
開始讀《易經》時,你便和這本書產生了互動。這本書的本質並非在於書,而是在於你閱讀的方式。你要非常虔誠地坐下來,拋棄一切偽裝和虛假的想法,真實麵對自己--這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之後,你才可以開始讀《易經》。
不能像對待一本普通的書那樣對待《易經》。你得去參與,得做大量的工作。這個過程是互動的,就像是一個遊戲,你和這本書做遊戲。最後,《易經》幫助你看到你自己。
在書的前言中,他寫道:“這本書和你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別,你就是這本書,你會成為這本書。”
閔福德先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很深,對易經的領悟也很精準。他說易經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精神,他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接近易經,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因為 易經本來就是一部無字天書,是超越文字的,我們以文字的形式讀到的易經已經不是易經了。當然我們也要以這樣的心態去讀閔福德的《I CHING》,《I CHING》是閔福德先生對易經的解讀,僅此而已。
讀懂中文的易經是很難的,翻譯成英文就更難了,閔福德先生曆經12年堅持不懈的翻譯易經,我們應該向他鞠躬。另外,從我們學習研究的角度來講,翻譯本身隻是譯者對原文的一種解讀,所以譯文和原文永遠不能劃等號。關於原文和譯文之間的不同意境,《I CHING》上提到了陶淵明的一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可以用來感受一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