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91)
2016 (179)
2017 (258)
2018 (146)
2019 (163)
2020 (143)
2021 (61)
2022 (47)
2023 (46)
2024 (55)
2025 (3)
我上小學時每天都要走過一條叫蒙古營的小巷,印象最深的,是巷子裏的一棟白色二層小洋樓,其雅致的歐式建築風格與周圍破舊的傳統民居和國營單位職工宿舍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說屋主是一家歸國華僑。這家的灰色水泥院牆有三米多高,黑色鐵門長時間緊閉,路人經過時,難免會生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歎,好在院中的一株石榴樹和一株無花果樹從牆內探出頭來,將清新的綠意蔓延開來。
石榴樹的樹冠很大,似乎占了院子的一大半,把那株無花果樹的樹冠擠到了院子的一角。每年初夏,樹梢上千朵萬朵紅豔豔的石榴花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等花事略顯衰敗的時候,樹上已經掛了數不清的拇指大小的果實了。與喧賓奪主的石榴樹相比,那株無花果樹就明顯低調很多。似乎從不開花,待夏天樹葉長成巴掌那麽大時,一顆顆梨形的綠色果實從枝條上冒了出來,成熟時呈現紫紅色,外觀看著也不怎麽誘人。
無花果並不是福州水果攤上的時令水果,有一回媽媽從路邊的一個小攤販那裏買了十幾個新采收的無花果,拿回家給我們嚐嚐鮮。我剝開果皮,咬了一小口綿軟的果肉,一開始覺得味道有點怪,接下來舌尖湧起一種無法形容的甜味……
我在蒙古營小巷來來回回走了無數次,一直到小學畢業為止。即便後來離開故土,最終定居溫哥華,我的心中依舊深藏著小巷情結。有一回在溫哥華的教堂裏聽牧師講經,他說:“當神把以色列賜給猶太人時,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橄欖油和蜂蜜。”牧師解釋道,神承諾的這幾種植物是按成熟的季節順序排列的。當我聽到無花果樹和石榴時,不由想起了蒙古營的那兩株果樹,心裏泛起淡淡的鄉愁。
做完禮拜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查找《聖經》裏與無花果有關的段落,總結了一下,大概出現了幾個品種:黑白無花果(black and white figs)、早熟和晚熟的無花果(Early and late ripening figs)、埃及西科莫無花果(Egyptian sycamore fig)等。
原產於西亞與中東的無花果如今已分布在熱帶、亞熱帶與溫帶諸多地區,溫哥華許多人家都喜歡在院中的朝陽處種上一株無花果。無花果在世界範圍內並不算一種高產水果,我偶爾在本地的小超市裏瞅見當地農場出品的少量新鮮無花果,價錢小貴。我買了一兩盒,輕輕撕開果皮,裏麵粉色細嫩的一絲絲果肉就像精致的花蕊,讓人很有食欲。我的舌尖吮吸著鬆軟的果肉時,唇齒之間竟然溢出了幸福的滋味。
中國人愛用“無花果”來形容一段開始淡然(甚至無愛)卻最終結出了酸酸甜甜果實的情感。不是每一場愛情都有電光火石的開始,在一起後,能把一個個平凡不起眼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的,也堪稱偉大了。
逛了無數次苗圃後,我終於在今春發現了一種矮化的適合小型盆栽的無花果,據說隻需長到六七十公分高就能結果。我歡天喜地地買了兩盆置於前院,打算天寒時將苗木搬進溫暖的室內,看看它們能否如我願在大冬天結出果實來。
閑來研究莎士比亞的植物花園,發現他在多部戲劇作品裏提到了無花果。無花果是由羅馬人引入英國的,在莎翁時期是一種常見的水果。
《仲夏夜之夢》(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場,精靈王後提泰妮亞(Titania)長著一個驢頭的波頓,吩咐身邊的小精靈:“給他喂杏子、露莓,還有紫葡萄、綠無花果和桑葚。”《約翰王》(King John)第二幕第一場,康斯坦絲(Constance)訓斥懦弱的兒子:“去吧,孩子,到你祖母的身邊去,孩子,把王國送給祖母,祖母會賞給你一顆梅子,一粒櫻桃和一枚無花果。真是一位好祖母。”(Do, child, go to it grandam, child: Give grandam kingdom, and it grandam will Give it a plum, a cherry, and a fig: There's a good grandam.)這些台詞裏提到的幾種水果都是那個年代英國常見的時令水果。《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第五幕第二場,農夫送給埃及豔後一籃子無花果,裏麵藏著毒蛇,豔後趁屋大維的衛兵不注意,以毒蛇自噬。莎士比亞是根據史載在舞台上還原了豔後自殺細節的,盡管被後世的史學家們認為太過離奇且漏洞百出,卻很煽情。
值得一提的是,莎翁在作品裏並未賦予無花果美好的寓意。Fig在莎士比亞時期的歐洲被用作一種貶義詞,無花果的外形會讓某些人淫穢地想到女性的生殖器官,意大利文的女性生殖器fica就與fig有關。男子使用fig 一詞說粗口時,常常伴隨著一種粗俗的手勢,有點類似國人的豎中指。《奧賽羅》(Othello)第一幕第三場,反派角色伊阿古(Iago)故意在羅德裏戈(Roderigo)麵前抹黑奧賽羅的新婚妻子苔絲狄蒙娜(Desdemona):“Virtue? A fig! ”(貞女?一個無花果!),A fig 也可以翻譯成“一個婊子”。
《亨利五世》(Henry V)第三幕第六場出現了“fig of Spain”(西拔牙無花果),這個蔑視的說法起源於西拔牙人或意大利人拿有毒的無花果報複他人的習俗。“西拔牙無花果”可以理解為“fig hand”(無花果手),即握拳後把大拇指伸進食指和中指的中間。這個手勢似乎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很流行,傳遍歐洲,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尤為常見。演員們在舞台上出演莎翁的戲劇時,不需要做什麽粗俗的手勢,隻要說出“西拔牙無花果”,觀眾們就心領神會了,就好像國人今天常用“草泥馬”來代表某句現代漢語髒話,人人都明白是什麽意思。
除了《奧賽羅》還沒有讀過,其它幾部前兩年讀過了。每次讀到無花果,都劃出來或摘抄。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裏的那籃無花果,印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