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南小鹿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美尋莧菜

(2019-03-12 15:56:45) 下一個

因為寫了一篇關於“藜”的文章,我又開始關注起路邊的野莧菜來。在古詩詞裏,莧常與藜搭配在一起。

“藜莧”指的是窮人吃的粗劣菜蔬。如韓愈寫的“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莧”,蘇軾寫的“平生錦繡腸,早歲藜莧腹”等等。生活貧苦的陸遊常以野菜佐餐和充饑,藜莧四季不斷, “一碗藜羹似蜜甜”,“鹽酪調藜莧”等,表現一種樂觀的精神。他是為莧菜寫詩寫得最多的詩人。

盡管很多人喜歡吃莧菜,認為營養和味道賽過菠菜,我卻對它有些心理障礙。小時候爸爸買了一把葉片光滑的紅莧菜回家,葉子中央是紫紅色的,邊緣為綠色。他用蒜頭炒紅莧菜,出鍋時湯底是紅的,有點像紅墨水。我雖然“胸無點墨”,但也不敢以形補形,去舔那些紅色的“墨水”,結果紅莧菜一口沒動。

也許將紅莧菜作為園藝植物更好一些,古人將它植在竹子邊上,“紅莧如丹照眼明,臥開石竹亂縱橫”,這種景象多美。

我來溫哥華後見到不少西人在小院邊上種一排紫紅色的尾穗莧,長長的花穗如一條條隨風起舞的長辮子,舞動著夏日傾情。路邊的野莧菜的數量不算多,它雖為雜草,卻不是入侵性很強的那種,當地人稱它為“豬草”(pigweed)。

盡管中文網站強調莧的原產地在中國,英文網站上卻有專欄作家考證它原產於中美洲,在那裏被馴化了超過8500年。估計莧是一種分布很廣的野生食物。

它曾經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原住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被阿茲特克人(Aztecs)當成一種穀物大麵積種植,和玉米一樣有價值。莧菜幼葉鮮嫩可口,莧菜籽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蛋白質高於大米、玉米和小麥,而且富含大量的氨基酸賴氨酸。土著在夏末或秋季從植物上切下種子頭,將它們晾幹,然後在器物上輕輕擦拭,釋放出微小的黑色種子。

當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於16世紀初抵達墨西哥時,意識到莧菜的經濟和文化重要性,於是下令摧毀長著莧菜的農田和裝滿莧菜種籽的糧倉。種植莧菜被視為一種犯罪行為。久而久之,莧菜是一種重要的穀物這一概念被當地人漸漸遺忘,如今莧菜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偏遠地區種植。

我極少在溫哥華戶外發現大量的莧與藜,本地人在春天以挖蒲公英、薺菜和蕁麻居多。據相關的英文網站介紹,BC省主要有3種野莧菜:反枝莧(redroot pigweed,學名Amaranthus retroflexus),鮑氏莧(green pigweed, 學名Amaranthus powellii)和綠穗莧(Smooth pigweed, 學名Amaranthus hybridus )。

這三種野莧菜都有粉紅色或紅色的主根,直立莖或者分枝莖可高達1.5米,莖是綠色或者紅色的。成熟植株的上部莖和葉片被疏毛,質地粗糙。長柄葉在莖上互生,有暗綠色、亮綠色或者紅綠色的。葉片橢圓形至菱形,基部葉比較大。花期從七月到十月,小小的綠色穗狀花聚在植株上端或者葉腋,亮黑色或者深棕色的微小種子是圓形的,稍微扁平,直徑約1毫米。

反枝莧(Redroot pigweed)是數量最多的野莧菜,具有相對短而厚的緊密圓錐花序,最上麵的中央花穗僅比旁邊的花穗略長一些。 鮑氏莧(green pigweed)具有更長和更窄的末端穗,側邊的花穗比反枝莧的少但更長。 綠穗莧(smooth pigweed)具有非常狹窄的鬆弛的末端穗狀花序,而且有許多短的側枝。

(反枝莧)

我曾經在郊外的南瓜地旁見過一叢叢開花了的反枝莧,農場主將它們和牛膝菊種在一起,打造慵懶的田園農家樂,吸引小朋友前來摘南瓜和蘋果。迄今為止我仍未在戶外發現鮑氏莧和綠穗莧。

(其他網站下載的鮑氏莧)

(綠穗莧是這種形狀的)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莧藜再也不是貧賤粗糙的象征了。它們汲取土地和空氣中的精華,吐納清新的鄉野韻味,稱得上健康的綠色食品了。這幾種莧菜的嫩葉洗淨後用熱水一焯,切點蒜末,放點醬油味和香油涼拌著吃,特別爽口,而且湯汁是綠色的,不會引起我心理上的不適。如果收集到足夠多的黑種子,可以做成爆米花,或者熬成粥,或者在烤箱中以低熱量烤製,直到種子開始發出嘶嘶聲,味道比葉子更好。

如果你喜歡淺嚐野菜,就從今天開始返璞歸真吧。在園中栽莧菜和藜菜,隨地生長隨手可取,秋霜和冬雪都無法將其摧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南小鹿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玄米' 的評論 : 幾天前發在博客上的《尋找北美巴斯瓦》
玄米 回複 悄悄話 “藜”的文章,是那一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