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的十大經濟學效應 (ZT) 轉自<buydip?)>

(2015-03-03 09:09:42) 下一個

1.蝴蝶效應

    “一隻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就?能給一個遙遠的國家造成一場颶風。”這個非常有名的論斷,來自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於1963年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在論文中,他指出“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通過這篇論文,“蝴蝶效應”一詞開始為世界關注。

  蝴蝶效應所描述的其實是一種混沌現象。它指出在一個動力係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給整個係統帶來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所有這些企業的管理箴言,都立足於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抓起。應用蝴蝶效應加以理解,便是注意一個個微小事件的影響,將不利的因素消除,避免它們對企業的未來產生惡劣的衝擊;將有利的因素強化,使它們對企業未來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實際上,不僅企業如此,對於個人,也同樣需要注意“蝴蝶效應”。每個人都應該捕捉到對生命有益的“蝴蝶”,從而為自己贏得一個更好的未來。在今天,“蝴蝶效應”正借助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以及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令越來越多的人為之著迷、為之深省。

經濟學點睛:

  “蝴蝶效應”是一種混沌現象,它指出在一個複雜係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有可能被累加、成倍放大,對係統的未來狀態產生巨大影響。“蝴蝶效應”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在經濟領域同樣如此。對於企業,一名管理者要格外注意“蝴蝶效應”的作用。同時,對於個人也同樣需要注意“蝴蝶效應”。要努力捕捉到那些有益的“蝴蝶”,從而為自己贏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2.為什麽富者更富,窮者更窮——馬太效應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比較好的飯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願意去一個客人寥寥的飯店。到醫院就診,我們寧願在一個有名望的醫生那裏排長隊,也不願意到同一個科室醫術平平的醫生那裏就診。於是,人多的飯店客人越來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飯店人越來越少,最終門可羅雀,隻好關門大吉,這就是可怕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1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winnertakesall)。值得驚奇的是,在人類資源分配上,《馬太福音》所預言的“贏家通吃”現象十分明顯:富人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就是經濟學中通常說的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經濟學點睛: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後,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3.隨大流是明智還是愚蠢——羊群效應

  有這樣一個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麵橫放了一根木棍。第一隻羊率先跳了過去,接著,第二隻、第三隻……也會效仿那隻領頭羊的樣子,跟著跳過去。接下來,牧羊人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時,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存在了,它們仍然會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才通過。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羊群效應”,也叫做“從眾心理”。

    顯而易見,羊群效應所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特別是在投資領域,更是如此。

  在經濟學上,羊群效應主要用來指由於信息不充分,投資者很難對市場做出準確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趨於相同並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從眾行為。在這種羊群效應裏,也許個體采取的是理性行為,然而,卻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行為。

  一般來說,羊群效應主要出現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裏,如果有一個領先者(姑且稱之為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麽,他所取得的利益以及他的行為方式就會被整個羊群不斷模仿。領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他的羊也爭先恐後地去哪裏“淘金”。

4.競爭讓市場更高效——鯰魚效應

    挪威人以喜歡吃沙丁魚而聞名,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在市場上價格要比死魚高出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沙丁魚活著運回漁港。可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雖然人們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因為狹小、擁擠的空間,而窒息死於漁船返港途中。人們絞盡腦汁,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後來,人們發現,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是,它的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閉口不談沙丁魚存活的訣竅。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得以揭開。人們驚訝地發現,秘密竟是那樣的簡單。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沙拉丁魚為主食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在陌生的環境裏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這樣一來,雖然也有那麽幾條沙丁魚被鯰魚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魚卻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很快,這個故事廣為傳揚,人們還從中提煉出了一個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沙丁魚,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平穩。因此,有著安逸於現狀的趨向,即使麵臨窒息而死的危險也是如此。而船長則利用了鯰魚的作用,來保證沙丁魚運動起來,從而存活下來。這種以危機感促進生存的“鯰魚效應”,在大自然裏可以經常見到,草原狼就是一例。

5.“短板”往往決定最終的結果——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指一隻水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麵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換句話說,一隻水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溜以,“木桶效應”也被稱為短板效應。“木桶效應”還有兩個推論: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隻要這個水桶有一塊不夠高,水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經濟學家經常使用這個現象來說明在經濟活動中,往往是最薄弱的環節影響整體的績效,甚至會導致全麵潰敗。所以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要實現配置的最優化,往往要在薄弱環節上下工夫。

6.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棘輪效應

  宋代大政治家司馬光在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有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寫這句是要告誡兒子不要沾染紈絝的習氣,要保持儉樸清廉的傳統美德。司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訓,?道出了經濟學中的一個原理: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經濟學家稱為“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也叫製輪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種消費習慣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調整,不容易向下調整。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消費習慣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非常大,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轉的棘輪一樣。這種習慣效應讓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也就是相對於自己以前的最高收入額,即使收入水平下降,個人的消費習慣也不會隨之下降。即所謂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7.經濟雪崩的秘密——多米諾骨牌效應

  多米諾骨牌是一種非常精彩的遊戲,它用木製、骨製或塑料製成長方形骨牌,在遊戲進時將骨牌按一定間距排列成行。隻要輕輕碰倒第一枚骨牌,其餘的骨牌就會在第一塊倒下的骨牌的帶動下產生連鎖反應,依次倒下。這一遊戲從其誕?之日起,就令人著迷。目前,多米諾骨牌的世界紀錄是從輕輕推倒第一張牌開始,依次傳遞,結果成功推倒了340萬張骨牌。從所拍的視頻可以看出,骨牌依次倒下的場麵蔚為壯觀,其間顯示的圖案豐富多彩,令人歎為觀止。多米諾骨牌蘊涵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其原理是,當骨牌豎著時,重心較高,倒下時重心下降,倒下過程中,其重力勢能便轉化為動能,當它倒在第二張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二張牌上,第二張牌將第一張牌轉移來的動能和自己倒下過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勢能轉化來的動能之和,再傳到第三張牌上……所以每張牌倒下的時候,具有的動能都比前一塊牌大,因此它們的速度一個比一個快,也就是說,它們依次推倒的能量一個比一個大。這樣,就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8.學會適應未必是好事情——青蛙效應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次著名的實驗。實驗研究人員捉來一隻健碩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丟進一個煮沸的開水鍋裏。這隻反應靈敏的青蛙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那勢必讓它葬身的水鍋,安然逃生。

  隔了半個小時,他們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這一回往鍋裏放入冷水,然後把那隻剛剛死裏逃生的青蛙放進鍋裏。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遊來遊去,接著實驗人員在鍋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熱。青蛙不知究底,悠閑自得地在微溫的水中享受“溫暖”,它已經適應了逐漸升高的水溫,並以之為樂,沒有逃出溫水的想法。

  慢慢地,鍋中的水越來越熱,青蛙開始察覺不對勁了,等它意識到鍋中的水溫已讓自己熬受不住了,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已經為時過晚,它欲躍乏力,全身發軟,呆呆躺在水裏坐以待斃,直至被煮死在鍋裏。

    實驗的結局很是耐人尋味,青蛙第一次能死裏逃生,是因為它意識到危險,盡其所能進行了抗爭;第二次葬身鍋底,則是由於它在適應了溫水後,沒有改變現狀的想法,而到了不得?跳出溫水時,已經失去了改變現狀的能力。經濟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青蛙效應”。
  

9.政府投資多,私人投資必然少——擠出效應

  在批發市場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年由於市場對某種商品的供需狀況發生了變化,從而經營該商品的攤位出現了增加或者減少的情況。幾年前的掛曆市場就是一個突出的案例。隨著網絡、手機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傳統的掛曆需求越來越小,結果,大量掛曆批發商出現嚴重的產品滯銷,許多人不得不將資金撤出這一市場,轉而投入到其他更有機會的商品領域。這就涉及一個“擠出效應”的概念。

  通俗而言,擠出效應是指在一個市場裏,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變化,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擠出效應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它突出表現在政府支出對減少私人支出,尤其是減少私人投資支出的影響。

10.為什麽會“以偏賅全”、“愛屋及烏”——暈輪效應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電視裏,在網絡上,忽然看到關於某個娛樂明星的負麵新聞,有時甚至是一些醜聞時,自己會非常震驚。因為,在慣常的印象裏,這個明星的形象是那麽的健康、明朗、陽光,突然麵對負麵消息,人們一時間無論如何難以接受。其實,隻要稍加分析,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心中對這位明星的印象是由他(她)在銀幕或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而他(她)的真實人格,大部分人是不得而知的。無形之中,人們在關注那位明星時,他(她)的身上其實披了一圈美好的“月暈”,正是這層月暈,遮掩了明星的真實情況。

  這個現象就叫做“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這層光圈籠罩,而且,還往往會被賦予許多其他的好品質。這種強烈的認知心理,就像月亮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的一些品質或特點。顯然,暈輪僅僅是月光的擴大化而已。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是很片麵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