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安邦保險以19.5億美元價格收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曾引起轟動;之後,安邦保險在海外有一係列越來越大的收購舉措,令人眼花繚亂。2014年,安邦保險全資收購了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和比利時LLOYD銀行;2015年,安邦保險以14億歐元全資收購了荷蘭VIVAT保險公司,並收購了韓國東洋人壽和以16億美元收購美國信保人壽公司等;前不久,安邦同意接手黑石旗下地產投資信托企業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Inc.集團,交易價約為65億美元,這將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收購美國房地產資產的最高成交價格;而最近,網上又瘋傳安邦準備以超過130億美元的高價與萬豪國際競購喜達屋酒店集團;同時,安邦也將大手筆收購溫哥華市中心的幾棟標誌性大樓;……
安邦是誰?安邦無疑是中國目前最神秘的一家公司。幾年前,安邦還名不見經傳,而後來突然間橫空出世。2004年,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始注冊資本5億元;2009年,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51億元人民幣;2010年,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年底,安邦保險集團注冊資本增至619億元人民幣,單從注冊資本排名來看,安邦已經躍居為中國保險集團的第一名。安邦背後的股東眾說紛紜,安邦的網站也沒有披露出相關的信息,不過可以肯定地說:安邦不是一家普通的私企,安邦應該比國企還國企,安邦可能代表了國家甚至是最高層的利益!
從2013年起,安邦首先在國內展開了大規模的收購行動,收購了包括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大量金融機構的股權和上市地產公司的股權,耗資巨大。一般來說,保險公司的投融資都有嚴格的限定,因此對於安邦的海內外巨資收購,市場一直有兩種質疑:第一,安邦收購資金從哪裏來的?根據公開信息分析,安邦的經營利潤積累很有限,而且其正規的保費收入增長也並不快,其最大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各種冠以投資功能的萬能險和分紅險(按新會計準則,這部分收費不被視作保費收入),以及各種理財產品。這兩年,各家銀行賣的最火的就是安邦保險理財產品(這種產品無保險功能),期限大都是2-5年,收益率在4.5%-6%間,加上渠道推廣費,資金成本在6%-7%以上。這種理財產品本質上就是短期融資債券。第二,安邦這些收購(特別是海外收購)為何被輕鬆放過?這個答案很簡單,因為安邦不是一間普通的公司,安邦一定在執行特別的任務!
我們不是要研究安邦是一間什麽神秘公司,而是知道安邦的“神秘性”之後,再來研究安邦為什麽要大舉進行海外收購,就更有借鑒意義啦。簡單看,安邦以6-7%以上的短期融資成本來收購海外長線資產(地產、酒店、金融機構等),這並不是一個劃算的買賣,因為一方麵這些海外資產的價格大都處在階段性高位上,另外其投資回報率都很難超過年5%的。那麽,安邦為什麽這麽做?可供解釋的理由有兩點:第一,安邦要率先搶占外匯資源。中國外匯儲備看似很多(現在3萬多億美元),但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的特點,一者大都是債券資產,二者一旦下降可能急劇減少,所以現在不再是人民幣資產的爭奪,而是看誰能拿到更多的外匯資產。第二,安邦認為人民幣必然大幅貶值。人民幣貶不貶值和怎樣貶值,不再是一個經濟問題了,而是一個政治選擇的問題。以安邦對中國政治、經濟形勢的第一手判斷,安邦快速配置完海外資產,就是人民幣突然間大幅貶值的時候。當然,即使這兩點不是安邦的意思,也是國家的意思要安邦來完成,因為現在這些大國企(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和以前的華潤等,國家都指望不上,而願意出海的萬達、複星等,國家也無法信任的。
現在,國家對私人換匯和對外匯款的控製是超乎尋常的嚴格,這似乎不符合常規或隱隱暗含著什麽。有句話——“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時候會覺得非常準確。國家允許甚至鼓勵“安邦”們借款去海外購買高樓大廈,但卻不允許國民用自己的錢去買個度假小屋。如果他們是購買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尚且有情可原,但他們大肆購買的也不過是“樓堂館所”而已。
明白了安邦在做什麽,它為什麽要這麽做,國內的有錢人或者是今後有外匯需求的家庭,就該知道要怎麽做了,這才是本文給你最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抱怨和指責安邦們!
掃描下麵二維碼,關注“幸福家庭圈”,共建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