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00)
2007 (142)
2008 (123)
2009 (93)
2010 (67)
2012 (58)
2019 (57)
2022 (100)
2023 (112)
2024 (86)
2025 (2)
金筆曾經跟一個網友在其他論壇交流過一些貼子,網友推薦金筆一篇筆名書生寫的《人間四月芳菲盡》的貼子 (見跟貼)。這位書生是讀了張清平的《林徽因》後,有感而作。朋友對此書,對那個貼子讚歎不已,更對那個時代的文人騷客,諸如梁思成、林徽因、徐誌摩、沈從文、金嶽霖、胡適之、錢端升、陶孟和等敬佩有加。
金筆各性是內心狂妄不羈,特喜歡反思。你們大家都說他 (她) 們那麽美好,令金筆的心理大大的不平衡起來,嗬嗬。於是寫下這三個短篇。既然朋友們已經進來了,就靜下心來聽金筆給大家講三個故事吧,如果有朋友聽過了,或者引起朋友們反感,金筆抱歉在先。
故事一,美國肯尼迪的家族遭咒了嗎?
當年老肯尼迪約瑟夫的膝下有四個兒子,後來成名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約翰,羅伯特和愛德華。約瑟夫為羅斯福總統做事的同時把目光放在了總統的寶座上。他刻意培養了三個兒子。果然,三個兒子都不負眾望,各個出人頭地。隻是約翰和羅伯特短命。約翰 (既JFK) 在總統任內死於謀殺,而羅伯特 (曾任司法部長) 則死於競選總統的道路上。在這之後,肯尼迪家族還是不得安寧,常有死於非命的事件出現。就在幾年前,一個肯尼迪的近親死於滑雪事故。之後,更令人震驚的是約翰肯尼迪總統 (JFK) 的嫡親小約翰兒子死於飛行失事。
據此,有命相學家說肯尼迪家族是一個被詛咒了的家族。翻開肯尼迪家族的致富曆史,人們不難發現當年老肯尼迪們是開煤礦場的。約瑟夫 肯尼迪的父親來自愛爾蘭,當時雇傭大量愛爾蘭窮人為其拚死拚活的做苦力,為他們賺足了錢。在他們榨取勞工們的血汗錢同時,不乏致命的事故發生。所以,有人說肯尼迪家族的錢不是綠色的 [注:美元是綠色的: "the money is green"],而是紅色的。更有意思的是,在老肯尼迪們賺足了錢財以後,從約瑟夫 肯尼迪開始,他們搖身一變,自命是美國窮人的代言人,也成了美國民主黨內的望族。
故事二,"物理熱" 的背後
幾年前金筆跟一些來自大陸的朋友們參與教會的退休會度假,期間碰見了一個也是從中國大陸來的學者。聊起來,才知道他老兄原來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物理係畢業的高材生。是八十年代初公費來美留學的,後來轉了係,學電腦程序,現在矽穀的一家電腦公司任職。他的經曆使我想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我在紐約自費留學時遇見過的一群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中國公費生們。這些留學生們,大多數都是學物理的,有一小部分是學生物化學的。當年,我們都是 "風華正茂" 的年齡,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個個都能 "高談闊論",甚至有點 "趾高氣揚"。
但是我在這裏想說的並不是這群留學生們,而是各位熟知的兩位科學偉人,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他們可謂是從上個世紀初到四十年代末,在中國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中的驕驕者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物理熱,就主要由此二公點起來的。那時候,最聰明,最有天賦的年青人都是眼盯著北大清華的物理係或數學係。他們一旦考取,馬上就做起出國夢來了。
殊不知,大約從七十年代開始,現代物理的研究已經是到了 "盡頭",呈 "強弓末弩" 之勢。物理係畢業是很難找到工作的。所以在美國,物理係是招不到學生的(或許應該說是招不到合格的學生的)。所以二公到中國來,親自點燃 "物理熱",看中的多半是廉價的勞動力。當年楊振寧在紐約州大的石溪分校任教,那裏就聚了一群物理高材生。
終究是形勢比人強,麵對沒有出路,未幾何時,這些哥大的公費生們,一個個的都轉了業,多數是去搞電腦了。
當然 "物理熱" 在中國早已冷卻,人們也很難聽到當年物理係的高材生們的抱怨。究竟是高材生啊,雖然轉行學電腦,畢竟人腦強於電腦,都做得很不錯的,所以早把這怨忿拋到了 "九霄雲外"。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作"為半鬥米折腰"。我想說的是,利益的驅使,二公尚且如此,其他的老知識分子還能怎樣呢?
所以,舊時代的知識分子也是隻能遠看嘍!
故事三,從陳年內科病曆所看到的
再講一個自己的經曆。金筆從前念的大學是國內響當當的一流醫學院,在醫院實習時,一些高年資的主治醫生特喜歡在金筆同窗麵前吹噓他們當年的 "非凡" 經曆。如某天一共參加了二十四台手術 (哈哈,太誇大了吧! ),做住院醫生值班時,一個晚上收了七八個重病患,寫病史寫了一個通宵等等。有的還吹噓,當年的院子主任們對他們多麽的嚴格,什麽病曆稍有差錯,隨手就往窗外扔去......
當時聽到這些自吹自擂的 "事跡",讓金筆覺得無地自容了,我輩真是無能呐! 哈哈~
不過吹牛總有被揭穿的時候,金筆在那家大醫院工作幾年,終於碰上過好幾個在本醫院進進出出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老病人。去病史室借調出他們的老病曆來 "研究",這些主任院長,當年還是個小醫生。他們寫的那些病曆啊,哈哈,看了差點將金筆的大牙笑落。吹牛啊,那時的入院病曆才半張紙,寫得太簡單啦。而金筆那時候,院方已經正正規規的要求入院病曆非三張大紙不可!
想想也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怎麽可能一代不如一代呢?所以金筆從來不在比金筆年輕的朋友麵前吹噓自己。
這三個故事講完了,金筆想說些什麽呢?
第一個故事是說舊社會的文人騷客們多數都是受到了祖上的蔭蔽。祖上嘛,當然就是惡貫滿盈的居多,金筆不是仇視有錢人,俗話說 "為富不仁"嘛,這一點不假。他們拚拚打打,有的時候滿身是血而歸,這才積累了財產,才給子孫文人騷客們一個舞文弄墨的機會。當然,林徽因梁思城他們絕對不是例外了。
中國曆史上本來就充滿了不公,那些文人騷客的祖先們或許都欠下了陰德,所以雖然他們瀟灑,但卻並不一定命好,象是肯尼迪的家族一樣,說不定也遭了咒。我們呢?我們中的大多數,當初飄泊海外時,懷裏隻揣了四十美金闖天下,我們可以說是最幹淨的第一代了。絕不應該在這些文人騷客麵前覺得自己 "醜陋"。
第二個故事是說,今天的人們看這些老知識分子,其實隻能遠遠的去看,讚美的話說多了,牙酸。他們也經不起細看,這些人中 "為半鬥米折腰" 的恐怕也是大多數。所以我們這一代,雖然生活不定完美,就是在 "為半鬥米折腰" 時,我們也應該是理直氣壯的!
第三個故事是想說林徽因的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識字啊?現在懂得相對論的,恐怕比過去識字的都還多呢! 當年的一本物理學大概不會超過三十頁吧?(稍稍誇大了點,嘿嘿) 建築學大概也就是土木結構的平房,二三十層樓的磚石樓房而已。所以,他們可以成為這個家,那個家。郭末若不就是數學家加醫學家嗎?真是所謂的 "多才多藝" 呀。
我們是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現代人的疲憊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充沛。所以,我們不可能成為這個家那個家的。但我們卻鑽得很深,在個各領域裏,遠遠超過我們的前輩。看看現在初中生的教科書吧,他們念的《科學》遠遠比我們當初在大學念的還要精深多呢!
正是: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唉,金筆跟大家羅嗦這些,但願不要壞了大家的情緒......
*******************************************
下麵是一個轉貼:
人間四月芳菲盡——讀張清平《林徽因》
---------------------------------------------------------
文:書生
北總布胡同3號,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垂花門廊,方磚鋪地,院子裏種著石榴樹、槐樹,還有海棠花和馬纓花;屋內是一群年輕人在聊天,他們聊的不是股票和女人,他們聊文學、藝術、建築、哲學和人生,一言以蔽之,他們聊的是中國和中國的文化,他們關心的是一個古老民族的新生和未來,他們的名字是:梁思成、林徽因、徐誌摩、沈從文、金嶽霖、胡適之、錢端升、陶孟和……
這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這些年輕人的名字後來深深地鐫刻在了中國文化史的碑座上,就像是暗夜天幕上璀璨的星鬥。
這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特定的時空經緯成就了他們,他們學貫中西、文通古今,視野開闊,抱負遠大,他們立誌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期待著中國盡快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每個星期六下午,他們聚在一起,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感受,在這小小的四合院裏交流和碰撞,真正是《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這樣的聚會,讓後來的知識分子們羨慕不已,也感歎不已。這種聚會,在魏晉名士那裏,叫做“雅集”,比如王羲之的的《蘭亭集序》裏抒寫的情趣;在西歐貴族那裏,叫做“沙龍”,比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就是在家庭沙龍的文化氣氛中熏染出來的。
北總布胡同3號是梁思成夫婦的家,而林徽因是梁家雅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僅僅用“一代才女”來概括林徽因是遠遠不夠的,但她的美麗和才華的確是現代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和“新月派”關係密切,她的詩作置於新月派的集子裏,她還創作了很有分量的小說和戲劇。她的存在,早已超越了文學的範疇,她和丈夫一起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築(她的墓碑上刻有“建築師”三個字),她不經意間寫就的文藝見解讓不少的文學大師折服(比如沈從文和蕭乾)。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女性,其人生範式和精神追求,樸素而豐富、淡泊而深沉、靈逸而厚實,無論是北總布胡同的雅士清談,還是流亡西南途中的顛沛流離,還是西南聯大自造的土坯泥房,還是李莊五年病魔纏身的困苦,林徽因都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女性和平凡母親的優秀品質。
最讓後人注目的是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她和徐誌摩的故事,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可為明證。1920年,23歲的徐誌摩結識16歲的林徽因,這位後來的新月詩社第一才子深深地愛上了聰穎靈秀的豆蔻少女,為此,徐誌摩不顧世俗的偏見和師長的反對,毅然離婚,但林徽因最終選擇了寬厚忠信的梁思成,難得的是,林徽因和徐誌摩後來一直保持著高尚而純潔的友誼。1931年徐誌摩乘飛機遇難,梁思成赴濟南處理徐誌摩後事帶回一片失事飛機的殘骸,林徽因用一方白綾包好這片殘骸放在家中,一直到她去世。在徐誌摩去世3年後的一個的冬天,林徽因與梁思成去浙南地區考察古建築,他倆回京時,火車途經徐誌摩故鄉,在海寧站停了十多分鍾。巧極了,時間竟是11月19日(徐誌摩三周年忌日),林徽因步出車外,獨自站在幽暗的站台上,種種不相連的往事潮水般湧向她的心頭,眼淚不由自主地往外流,在生與死這最大的距離間,幻成一片模糊……
哲學家金嶽霖也一生摯愛著林徽因,且終身未娶。“林徽因去世後多年的一天,金嶽霖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開席前他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歎唏噓。”1955年,林徽因去世,金嶽霖題寫的挽聯曰: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所以著名女作家張潔說:“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離不開梁思成,缺不了金嶽霖,也少不得徐誌摩。”讓我感動的是他們之間彼此的敬重和理解,這樣一種肝膽相照的美好情誼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間的絕唱,是真正的君子風範,這一切故事的背後都大寫著兩個字:人格。
前塵如夢,隔著時空的風煙,那些鮮活的生命和動人的故事已漸行漸遠,好在張清平女士細膩婉約的文字使讀者有了走進林徽因的可能,有了走進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可能。
春事既歇,芳菲已盡,掩卷長思,惟有那悠悠的往事仿佛落紅的香瓣一樣在人們的記憶裏散發著淡淡的芬芳。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物理熱,就主要由此二公點起來的。那時候,最聰明,最有天賦的年青人都是眼盯著清華大學物理係或數學係。他們一旦考取,馬上就做起出國夢來了。'
競爭之激烈是因為社會的進步以及文化的普及,兩者都和平權有關。雖然主貼裏也提了一些。生活之艱辛更是不能跟林,梁那代同日而語,他們這一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裏都有傭人保姆侍候,而我們裏裏外外都要操心(我想這裏金筆不必多語,各位都是明白人......)。當然,我們的樂趣也是非他們所能想像的,嗬嗬。
兩年前,金筆在別家論壇發這個貼子時,連寫了三個貼後中斷了,忙別的瑣事去了。當時隻留下“王謝堂前燕”那一句詩,作為第四個故事的結尾。這次要送到這裏來時,無論如何都記不起當時的思路了,潦草的送了上來,對不起了。
從整體上講,第一個故事是揭開老底;第二個故事是說他們那一代也經不起進看和細看;第三個故事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最後一個故事是現代人的成功更了不起,加在一起才是一篇完整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遺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