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玉米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腥風血雨裏的南明短命王朝(一)

(2023-02-13 08:56:10) 下一個

南明是指明朝京師北京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繼建立的幾個政權的合稱。從1644年至1662年,前後曆時共18年。

1644年,即崇禎17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縊,明朝覆滅。之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逃亡南方,在南方相繼建立政權。先是由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不久即被清軍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之後在鄭芝龍擁立之下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聯寇抗清”,但鄭芝龍降清之後,隆武頃刻覆滅。之後又由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改元永曆,聯合大西軍餘部,與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配合,奮戰十數年,但最後仍是大勢已去,永曆帝被緬王獻給清廷被殺。南明遂告覆滅。

本文根據顧誠先生《南明史》縮寫,粗略勾勒南明在風雨飄搖之中苟延殘喘的經過,敘述當時各方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和在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

 

 

 

公元1644年,是為甲申年。這一年在中華大地上上演著三個政權生死搏鬥的大戲。

1644年既是明朝崇禎17年,又是清朝順治元年,也是李自成大順政權永昌元年。這三種紀年代表著三個相互敵對的政權,從此開始了逐鹿中原的鬥爭。

 

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身死,明朝覆滅。在接下來的短短兩三個月裏,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迅速接管了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統治區包括現在的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關外的明朝軍隊在平西伯吳三桂的帶領下撤入關內,同山海關總兵高第一起投降了大順政權。清廷則乘機收取了關外地區,於是就形成了大順政權與清政權隔關對峙的局麵。

明王朝雖然覆滅了,但當時明朝殘餘勢力還占據著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他們在自己控製的地區內繼續維護著官紳地主的封建統治。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實行打擊官紳地主的追贓助餉政策,大批官紳地主遭到刑拷,體麵掃地以盡,使得他們對大順政權產生了絕望的心理。另外在軍事部署上李自成對關外的清廷也缺乏重視,他當時在京東山海關一帶沒有派遣嫡係大將去鎮守,著眼點僅限於招降撤入關內的吳三桂,高第,而對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疏於警戒。

開始,李自成對吳三桂等人率領的遼東官兵的招降進行得很順利,吳三桂在大順政權許諾父子封侯的條件下,歸附大順政權,吳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見新主”。李自成在招降了吳三桂後,仿佛認為京東的問題已經解決,對清廷出兵幹涉的危險毫無防備。他在山海關地區隻派了幾天前才在居庸關投降大順的明朝總兵唐通率領原部人馬八千接管山海關防務,而根本沒有派遣大順軍嫡係大將出鎮該地區。李自成完全沒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滅亡必然產生逐鹿中原的分羹之心。

 

吳三桂是遼東中後所人,出身於遼東軍閥世家。他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曾任明朝總兵,同當地的將領官紳關係盤根錯節。由於祖大壽和吳三桂兄長吳三鳳等明朝將領先後降清,吳三桂與清廷關係也多一層曖昧。1644年3月,吳三桂被崇禎帝加封為平西伯,命他率部進關勤王,他尚未來得及進關,明朝就滅亡了。吳三桂麵臨嚴峻的形勢,他與山海關總兵高第一共隻有五萬士兵,其中能征慣戰裝備優良的兵馬更是隻占少數。他們局促於關內永平府一隅之地,夾在大順與清廷兩大新興勢力中間,繼續效忠明室的可能已經隨著明朝覆滅而煙消雲散,南明弘光朝廷還沒有建立,他同淮河以南的殘明勢力又相距遙遠,音訊不同,可走的道路就隻剩下兩條,要麽投降大順,要麽投降清廷。(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