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觀自在 熱心觀世音

“冷眼”就是客觀,“熱心”等同於人心
正文

中醫皮膚病理與生理

(2014-07-09 06:27:25) 下一個
發表者: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長征醫院)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王紅梅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皮膚的營養與功能和機體內的氣血髒腑密切相關。皮膚依靠機體的氣血營養維持其形態與功能;同時皮膚通過“衛外”功能直接保護機體內部髒腑功能的順利運行,使機體內外相應形成一個整體,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氣血髒腑功能失調可以影響皮膚的形態與功能;反之,皮膚的功能失調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氣血的髒腑功能。皮膚的病理變化往往是機體髒腑、經絡、氣血津液功能失調的體現。

一、皮膚與氣血津液的關係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的基本物質。氣是不斷運動的極其細微的物質,血是循行於脈內的紅色液體,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氣血津液是人體生理活動的產物,為髒腑經絡的活動提供提供必需物質能量。《靈樞。本藏篇》所言“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人體的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體正常生理機能不斷發育生長的必需條件,氣血通過經脈而環流全身,發揮作用。皮膚的功能與形態變化也同樣的與氣血津液密切相關。

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之間有密切的聯係。廣義上講,氣血即人體的陰陽,氣為陽,主機體的功能活動;血為陰,主機體的形體生長。兩者都源於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和腎中精氣,在生成、輸布(運行)等方麵關係密切,故氣與血不可分離,這種關係可以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即氣血相互依存,氣中有血,血中有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乃陰陽互根關係,氣血共同維持生命的功能與機體生長。正如《素問。經脈別論篇》指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皮膚是氣血運行與機體內部密切聯係的重要器官。《靈樞。邪客篇》言“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髒六腑。。。。。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如環無端。” “營”即營氣,也稱為“營血”,是水穀精微化生的精氣之一,行於脈中,是血液的組成部分,其功能為化生血液,營養周身;“衛”即衛氣,亦來自水穀精微,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行於脈外,其性剽悍,善走竄達於體表,起到溫潤皮膚、肌肉,主司汗孔的開合以防禦外邪的作用。《靈樞。本藏篇》“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素問。痹論篇》“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膏膜,散於胸腹。”營在脈內為陰,衛在脈外為陽,兩者相互作用,營養機體內外,對維持皮膚、肌肉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津液是指人體內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髒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其中以性質清稀、流動性大者為津,以性質稠厚、流動性小者為液。津液廣泛存在於髒腑、形體、官竅等器官的組織之間和組織之內,起到滋潤濡養的作用。津液滲透於肌膚腠理之間,有滋潤營養皮膚的作用。津液不足,則出現口幹、舌燥、皮膚幹枯、幹癟,甚至抽搐。

氣血津液不但充實機體的形體和髒腑,而且周行於經脈,濡養髒腑、肌膚。津能載氣,全身之氣以津液為載體而運行全身並發揮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與血液的生產和運行密切相關。氣血津液之間又會相互影響。氣虛則氣不化津而出現津液缺乏,傷津又可以出現氣短乏力等氣虛的症狀。故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說法。

皮膚的生理活動依賴於氣血津液的功能,皮膚的生長及代謝有賴於氣血津液的功能。氣血津液的虛實變化、各自的代謝或運動失常均與皮膚病的發生及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氣血津液營養對於皮膚的形態與功能密切相關。氣血津液充沛與通暢,可使皮膚光澤、功能維持正常;反之,氣血津液發生病理改變,亦可以皮膚發生病理改變。

1、 氣虛:由於久病、年老體弱、飲食失調或消耗性疾病,致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過多,以致髒腑組織功能低下或衰退。如肺氣虛衛外不固,易發生蕁麻疹;脾氣虛運化失調、體內蘊濕不化,可致慢性濕疹;腎氣虛,毛發不固,易發生脫發;結締組織疾病後期常出現氣虛症狀,如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腹脹、納差,舌質淡,脈沉細。

2、 氣滯:情誌不暢,或痰、濕、淤血等有形之邪阻礙氣機導致氣機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胸悶、脘痞、脅脹、色素變化。如肝氣鬱結,氣血失和,可致麵部黃褐斑;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也與氣滯血瘀有關。

3、 血虛:常因化源不足(即血液生成不足)或化生血液的功能減退、失血、七情過度暗傷所致,導致髒腑肌膚失養。表現為麵色恍白或萎黃、唇淡、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婦女閉經或經少,舌淡,脈沉細。皮膚表現為肌膚甲錯,脫屑瘙癢。如皮膚瘙癢證、慢性蕁麻疹。

4、瘀血 瘀血是指體內血液停滯,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積於體內的離經之血,也包括阻滯於血脈及髒腑內的運行不暢之血。瘀血為皮膚病的重要病因病機。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均可致氣機不暢,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滯則血凝,血凝則成瘀,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成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阻經絡,不通則痛。血瘀症候多見於慢性皮膚病,其特點如皮損色黯、紫紅、青紫,或出現皮膚甲錯、色素沉著、斑瘀、肥厚、結節、腫塊,疼痛,痛有定處,舌紫有瘀點,脈弦澀等。如瓜纏藤(結節性紅斑)。

5血熱:指血內有熱,血液運行加速,脈管擴張,或血液妄行導致出血。可由外邪致熱或髒腑積熱所致。表現為皮膚灼熱潮紅、發熱以夜間甚,紅斑、腫脹、出血、紫斑,伴煩躁甚躁狂,舌紅絳,苔白,脈數。多見於多形紅斑、急性銀屑病、紫癜等。

6、血躁:可由血虛化躁、或久病、熱性病耗傷陰血而致,也可以脾胃虛弱,化生障礙,氣虛而致。表現為皮膚瘙癢、幹燥、脫屑、皴裂、肥厚、疣狀改變等,舌淡,脈沉細。如老年性瘙癢症、銀屑病血躁型、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等。

7、 氣血兩虧:多因久病耗傷,導致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以致髒腑、組織失養,機能衰退。表現為麵色無華,氣短懶言,倦怠乏力,肌膚甲錯,或色素沉著,如剝脫性皮炎後期,係統性紅斑狼瘡。同時皮膚與附屬器可以發生萎縮、硬化、膚色改變、怕冷、毛發生長與指甲生長不良。

8、 津液虧損不足:熱病傷津,可以出現口渴、咽幹,幹咳,舌幹燥或舌體光紅無胎,多見於皮膚科發熱性疾病後期;如果熱入營血重症,可見傷液證,病人表現為麵紅身熱,五心煩熱,口幹舌燥,唇幹,咽痛,舌紅而幹萎,脈細數,甚至出現手足顫動拘攣等陰虛風動症狀,如天皰瘡、中毒性表皮壞死症。

總之,氣血津液病理變化可以在皮膚上發生很多病證,但是這些病證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而是錯綜複雜,常合並或交替出現,如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有時又互為因果關係,如氣虛血躁,說明皮膚病的發生、發展與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皮膚與髒腑的關係:

髒腑是內髒的總稱,根據髒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髒、腑、和奇恒之腑。髒,是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內髒,五髒即心、肝、脾、肺、腎;腑,即受盛和傳化水穀的內髒,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髒腑的功能是肌體生命活動與形體生長的重要基礎。皮膚的生理與功能依賴於髒腑的功能,故有“髒居於內,象見於外”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中“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皮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華糟粕,轉味而入初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說明皮膚與五髒均有關係,尤其是肺主皮毛,皮膚與肺的關係更為密切。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有宣發肅降的作用,而且通調水道,外和皮毛,肺開竅於鼻,其華在皮。肺將水穀精微布散到皮毛,充養皮毛,毫毛光澤。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食氣入胃,濁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若肺氣虧虛,則皮毛憔悴,故《靈樞。經脈》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肺還可以宣發衛氣,外達皮膚,發揮“衛外”的功能。衛氣充於皮肉之間主要有三種作用:溫養皮膚;協助皮膚抵禦外邪;控製汗孔的開合。若肺虛衛氣不充,病人膚冷畏寒,汗出較多,而且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若肺經受邪,在皮膚病臨床表現為風團、丘疹、紅斑、皮膚甲錯、抓痕、伴鼻燥咽幹,或幹咳無痰等。肺為病,常見皮膚病為酒渣鼻、粉刺等。

心的生理功能為主血脈,是人體的血液運行動力;又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麵。心氣旺,血行順暢,則麵色紅潤光澤;反之,則麵色恍白,甚至麵色青紫。心經的別絡上行於舌,因而心的氣血上通於舌,以保持舌的生理功能,如果心有了病變,可以從舌體上反應出來。如心火上炎則舌質紅,甚至舌體糜爛。凡火毒為病,均係心經所主,熱微則癢,熱甚則痛。若心經受邪臨床表現為皮膚焮紅,灼熱,斑疹,糜爛,血痂,膿液,結節,舌爛,甚則可見壯熱,譫妄,精神失常,昏迷不醒等。心為病,常見皮膚病為癤、紅皮病、血管炎、天皰瘡等。

脾胃生理功能為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運化”,運即運輸、轉運;化即消化、吸收,“運化”就是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向全身的轉運。食物的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及水分的轉輸皆依賴於脾胃的功能。脾又可以統攝血液,使其不溢出脈外。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氣能攝血,則血有所統攝而不溢出脈外;若脾氣虛衰,則血離脈道,出現各種出血症狀。 “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以營養肌肉。脾胃運化功能強則水穀精微吸收好,體內營養全麵,五髒六腑、肌肉骨骼、皮膚得以濡養,所以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衰萎。張誌聰在注釋《素問。五髒生成篇》時說“脾主運化水穀精微,以生養肌肉,故主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主運化,功能健全則化生氣血充足,口唇紅潤,而且津液得以上承,可以分泌涎唾以助消化。如脾氣健旺則口唇紅潤、光澤;反之則口唇萎黃不澤。脾喜燥惡濕,濕邪致病多因脾陽虛,運化失職所致。“諸濕中滿,皆屬於脾”。若脾經受邪臨床表現為丘皰疹、水皰、滲液、糜爛、皮膚角化、萎縮、皮下痰核,紫癜,或伴有消化不良,如胃納不香,食不消化或厭食,便溏,腹瀉等。脾為病,常見皮膚病種為濕疹、口唇生瘡、皮肌炎、結核,紫癜性皮病,過敏性紫癜等。

肝的生理功能為主疏泄、藏血、主筋,肝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肝氣喜條達舒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的運動、疏散暢通,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也隨之通暢無阻,經絡通利,髒腑器官活動協調;反之肝失疏泄,則肝氣鬱結,出現易怒,脅痛,痞滿症狀,重則氣滯血瘀,出現胸脅刺痛等症狀,同時津液運行也會受到影響。肝主筋,全身的筋膜依賴肝血的濡養,即肝獲得的精氣布散到筋膜,發揮濡養的功能。《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因此肝血的盛衰關係到人體肢節的運動。“爪為筋之餘”,爪甲的榮枯也與肝血密切相關。肝血足,則筋強力壯,爪甲堅韌;肝血虛,則筋虛弱無力,爪甲多薄而軟,甚至變形而折脆裂。若肝經受邪臨床表現為常見皮損有丘疹、斑丘疹、苔蘚化、色素沉著、皮膚幹燥、有鱗屑等,伴有雙目發紅,脘腹攻痛,燥癢,脅肋竄痛,易怒,甚至手足抽搐、痙攣,角弓反張等。肝為病,常見皮膚病種為帶狀皰疹、搔癢症、指甲病等。

腎為先天之本,生理功能為藏精、主骨生髓,具有泌尿和生殖的功能,隻宜固藏,不易泄露,故有腎多虛證之說;又主納氣,主水,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發為血之源”,精又與血互生,精足則血旺,毛發光澤。所以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枯槁與腎的精氣盛衰有關。青壯年腎精充足,毛發光澤;老年人腎氣衰,毛發變白而脫落。若腎經受邪臨床表現為麵目黢黑,禿發,生長遲緩,早衰,健忘,齒枯,腰酸耳鳴,怕冷,浮腫,以及泌尿和生殖的功能障礙。腎為病常見皮膚病種為結鍗組織病、硬皮病、黑毛舌、阿狄森氏病等。

腠理:即肌肉和皮膚的紋理。古人認為,肌肉和皮膚的間隙相互溝通,共稱腠理。腠理是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雜病源流犀燭》說:“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膚,防衛筋骨者也。”可見膚腠的保護功能古人早有認識。《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腠理與三焦相通,主司津液滲泄,三焦中的元氣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養肌膚,並且保持體內外的氣體交換,人體毫毛和孔竅均屬腠理主管,如汗不透則皮死,故病後則皮褪,甚則脫毛,又甚則換爪甲,肉落骨萎,皆是大病所為的緣故。

汗孔又名玄府、鬼門等,汗孔開口於皮膚,受腠理及衛氣的調控。如腠理緊密則汗孔閉,體表無汗;腠理疏緩則汗孔開,體表多汗。人體通過腠理的疏密而影響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從而調節水液代謝和體溫。正如《靈樞。本髒篇》所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毛發 毛發的生化之源,主要與衝、任兩脈有關,誠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說:“衝為血海,任脈為陰脈之海,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腹裏,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列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皮膚,生毫毛。然則毛發之生,皆由二脈之盛也,明矣。”此外,《政治合參》還講一部明確提出:“大抵發屬心,屬火,故上升;須屬腎,屬水,故下生;眉屬肝,屬木,故側生。男子腎氣外行,上為須,下為勢;女子、閹人無勢,故亦無須,而眉發無異,則知須之屬腎也明矣。”對女子、宦者不生胡須作了詳細解釋。毛發生長與髒腑的盛衰、氣血津液的充盈相關,如《醫學入門》雲“腎華於發,精氣上升,則發潤而黑”;毛發能反映人體經絡氣血的多少,正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所說“足陽明之上,氣血盛則髯眉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髯無,兩吻多畫;”。“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

爪甲 手足甲也,古籍謂: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這是因為爪是筋之餘,是肝經血氣有餘的緣故。《醫學階梯》謂:多食酸,則筋急而爪枯;肝氣有餘則爪潤,肝氣涸竭則爪枯。又說:膽應爪,膽厚則爪厚色黃;膽薄則爪薄色紅;膽急則爪間色青;膽緩則爪濡色赤;膽直則爪直色白無紋;膽結則爪惡色黑多紋等。

總之,髒腑虛實、寒熱的變化均可以反應於皮膚,常是皮膚病發生的原因。應當指出,髒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和互相影響的,所以在許多疾病中,即要考慮本髒的生理病理變化,又要注意對其他髒腑的影響。這種變化和影響包括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麵,隻有全麵剖析髒腑的傳變規律,才能提高診療水平。

三、皮膚與經絡的關係

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溝通表裏、上下,聯絡髒腑組織和運行氣血的獨特係統。經絡係統包括了經脈和絡脈。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幹;絡脈,有網絡的含義。經絡內通於髒腑,外達於肢體、筋骨、皮膚,其作用是運行氣血,貫穿周身上下、髒腑表裏。使體內的所有髒器和體表的一切組織密切結合在一起,構成多種複雜的功能活動,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統一的整體。《靈樞。本髒篇》中“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按照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辨,將皮膚分為十二部分,每一條經脈濡養一部分皮膚,稱為十二皮部。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如果哪一條經絡發生病變,也會從其皮部內反映出來。《素問。皮部論篇》中“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若某皮部受邪,亦多進入該部之絡脈,繼而進入經脈,內傳髒腑。“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容於絡脈;絡脈滿則生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髒俯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以上充分說明皮膚是經絡運行之部位,其受病可在十二經所通過的部位發生疾病,或髒腑受病也可反映於相應的經絡,因而可以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部位,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皮膚病表現出來的紅斑、丘疹、水皰、結節、糜爛、鱗屑等損害,按照所屬的經絡循行體表部位來確定某經發病,如帶狀皰疹往往是肝經濕熱所致,故其病損常是肝經行走的軀幹兩側。;若皮損廣泛,分布於數經所過之處,則以最初出現的皮損為主。皮損發生於多氣多血之經易治,發生於多氣少血之經,恢複較困難。手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病變多屬實,一般易治易效;手足少陽經、手足太陰經、手足少陰經為多氣少血之經,多氣易鬱滯,血少難收斂;手足厥陰經、手足太陽經為多血少氣之經,多血易凝滯,氣少則外達緩慢。發於項部的神經性皮炎和發生於膕窩的濕疹,大多分布於血少之經,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綜上所述,經絡理論在皮膚病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各方麵都有者及其重要的意義,成為指導臨床實踐的基礎理論之一。

四、皮膚病病機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也就是病因作用於人體,致使某一部位或層次的生理狀態遭到破壞,產生或形態、或功能、或代謝等方麵的某種失調、障礙或損害,而且自身又不能一時自行康複的病理變化。病機是疾病的臨床表現、發展轉歸和診斷治療的內在根據。

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與機體體質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密切相關。病邪侵犯人體,機體的正氣奮起反抗,正邪相爭,破壞了人體相對的陰陽平衡,或使髒腑經絡功能失調,或使氣血津液的功能紊亂,從而致全身或局部的病理變化。但是總的來說不離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以致髒腑經絡功能紊亂。陰陽失調的主要表現為陰陽的偏盛、偏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大凡發病急,病位淺,色鮮紅,皮溫灼熱,腫形高起,疼痛劇烈,病程短為陽證;發兵緩,病位淺,色暗紅,皮溫不高,腫形平坦,隱痛,為陰證。陽虛則衛外不固,不足以抵禦外邪;陰虛則內熱,表現為低熱纏綿,五心煩熱,盜汗等。皮膚病的病機同樣不外乎陰陽失調,氣血不和,髒腑失調,而生風、生濕、化燥、致虛、致瘀等。現分述如下。

風勝則癢 “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或汗出當風,風邪趁虛而入,阻於皮膚,閉鬱不宣,外不能透達,內不能清解,邪遊皮裏膜外之間,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於濡潤,此為外風致病;毒熱傷陰、或肝火太盛、或營血不足血不養肝或柔肝,均致水不涵木致肝風內生肌膚失養,此為內風致病。風屬陽邪,善行而數變,其興趨燥而喜升揚,故風邪所致皮膚病,其症候多有發生迅速,驟起驟退,遊走不定,泛發全身或多發於頭麵等特點。風為陽邪性烈,易傷陰血津液,表現為皮膚幹燥、發癢、脫屑。風邪又常與寒邪、熱邪、濕邪相兼,搏於肌膚而發病,如蕁麻疹。若皮損色白,遇寒易發,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皮損色紅,遇熱易發、苔薄黃,脈浮數者為風熱。內風致病常常為慢性皮膚病,如風盛化燥,肌膚失養而致銀屑病;肝血不足爪甲失養而致爪甲病;肝陰虧而致老年性瘙癢證。

寒易傷陽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天氣寒冷,或素體氣血不足,寒冷之邪侵入經絡,耗傷陽氣,衛陽受損,出現惡寒、怕冷怕風,陽氣不達四肢及肌膚,致使畏寒,手足逆冷,甚至四肢紫紺冰冷;寒邪侵及肌膚,內則血脈不暢,氣血凝聚,外則肢體失於溫煦,營衛凝結,不複流暢,輕者痛腫成瘡,重者損敗肢體。寒性收引,血脈瘀滯,血行不暢,不通則痛,證見色澤褐黯、肢體冰冷、青紫或筋脈拘攣,收縮疼痛;寒凝血滯,可致腫塊,凡皮裏膜外,質地堅實、表麵光滑的各種腫塊,多由寒邪所致;寒凝絡痹,氣血運行受阻,瘀滯不通,表現為皮膚痹硬腫脹,如硬皮病;寒邪中裏,可致腹痛、腹脹、便稀。誠如《聖濟總錄》雲“冬時嚴寒,氣血凝聚不流,則皮肉不溫,。。。。腫痛成瘡,輕則潰爛,重則敗損肢節也”

暑性酷熱 暑為夏令主氣,乃火熱之氣所化,性酷熱。氣候炎熱,汗出太多,耗氣傷津,榮逆血熱,結毒生癤,如痱毒、暑癤、膿皰;夏熱之氣,損傷肌膚,烈日曝曬,則發日曬瘡。暑性升散,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易耗氣傷津,常有汗出過多,口渴、心慌、氣短乏力等症狀;暑是熱邪,多挾濕,表現為頭重如裹,身重胸悶,食欲減退、胸悶等;暑熱潮濕使真菌生長活躍,可使股癬、手足癬加重。

濕性粘滯 濕是陰邪,易阻礙氣機,損傷陽氣。濕邪侵入肌膚,鬱結不散,與氣血相搏,多發生腫脹、滲液、水皰等。因為濕與水同類,人體運化水濕的功能主要在於脾,脾的陽氣不足常常是水濕停聚的主要原因;而脾陽為水濕所困擾,更會使水濕不運,溢於肌膚則為腫脹。濕性重著、粘滯,凡濕邪發病,其皮損為水皰或為多形性,或皮膚糜爛、浸漬,或肥厚,常見肢體沉重、酸困的症狀。濕從下受,濕性趨下,往往累及下肢、外陰之處,故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常患於下部,或侵淫四竄,滋水淋漓,病程纏綿,難以速愈。如天皰瘡、濕疹、丹毒等。若於內濕相合,則常伴有胸悶,納差,肢體重著,苔蘚膩,脈濡緩等症狀。

燥性幹澀 “燥勝則幹”,燥是秋季主氣,燥令行於深秋,其性幹澀,易傷津液,津液傷肌膚失養則皮膚幹燥、瘙癢,甚則脫屑,小片如糠秕,大片似落葉。發為血之餘,陰血耗損,頭發失養,則毛發幹枯。肌膚幹燥,外受風寒,鬱於皮毛,血脈凝滯,氣血不榮肌膚,則皮膚皸裂。或久病耗傷津液,血虛生風,燥從內生,而致肌膚失養,如重症多形紅斑後期。多種慢性皮膚病,因長期的瘙癢,寢食不安,飲食減退,脾胃虛弱,失其健運,陰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虛生風燥;或風濕鬱久,化火傷陰血,也可以導致血虛風燥。其症狀表現為病期較長,皮損幹燥、肥厚、粗糙、脫屑、瘙癢,伴有頭暈,目眩,麵色蒼白,苔薄,脈濡等。血虛風燥常見於牛皮癬、慢性濕瘡、老年性瘙癢症、魚鱗病等慢性皮膚病。

火曰炎上 火與熱同源,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甚,熱甚化火則為毒。溫、熱、火三者同類,隻是程度上有所不同。火為陽邪性喜炎上,火邪致病發病爆速,蔓延也快,而且多發於人體的上部,風熱上壅,可見顏麵紅腫、咽喉腫痛如頭麵部丹毒。火易生風、動血。火熱之邪侵犯人體,熱盛時肝陽亢奮,久而肝風內動,臨床表現為高熱、四肢抽搐,故稱“熱極生風”,如紅斑狼瘡腦病;火邪侵犯血脈,擴張血管、加速血行,甚至灼傷血脈,迫血妄行,引起各種出血,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的皮疹、皮膚變應性血管炎等。熱微則瘙癢,熱盛灼爍肌膚則紅熱灼痛,熱盛肉腐則化膿,可致疥腫。《醫宗金鑒。癰疽總論歌》曰“癰疽原是火毒生”。熱邪所致皮膚病,可見皮色鮮紅、糜爛、膿包、灼熱、出血,作癢、疼痛、伴身熱口渴,便秘、赤尿,苔黃,脈數等症狀。

毒邪侵襲 有毒而引致皮膚病可分藥物毒、食物毒、蟲毒、漆毒等。發病前有某種藥物或物質接觸史,或有毒蟲叮咬史,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後才發病,其症狀是皮膚表現紅、腫、丘疹、水皰、風團、糜爛等多種形態,或癢或痛,輕則局限一處,重則泛發全身,來勢急而去也快,也有嚴重者皮膚暴腫、大皰,皮膚層層剝脫,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忽視。其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耐,血分有濕熱之氣,複因藥物或食物所誘導,藥毒與濕熱之氣互結,火熱內功,毒熱擾營,邪熱入血,致氣血兩燔,遂發斑疹;若濕熱瘀阻絡道,氣血瘀滯,可見皮疹黯紫、紫紅;血熱迫血妄行,灼傷脈絡,血行成斑,紫斑相連;藥毒入營,血熱沸騰,熱極生風,風熱相搏,鬱於肌膚,則發蓓蕾;風熱上乘,則頭麵焮熱,眼裂閉合成縫,如風毒腫;濕熱與熱毒相結,下注陰器,則濕爛浸淫、腫痛;病程遷延,毒熱燔灼陰津,津液內耗,肌膚失養,皮膚脫屑。

情誌為病 人體的情誌活動與髒腑氣血有著密切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五髒精氣血是情誌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樣七情的變化也可以直接影響到內髒的功能。五髒於情誌活動有相對應的關係,七情太過,可以損傷相應髒腑,情緒的急劇變化,可以引起人體大陰陽失調,氣血失和,髒腑功能紊亂。如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憂,過憂則傷肺;腎主恐,過恐則傷腎。所思不遂,情誌內傷化火,暗耗陰血,血熱生風,或血瘀毛竅,毛根得不到陰血的濡養,致頭發大把脫落,即成斑禿;情緒波動或精神緊張,以及性情急躁等精神因素的變化,鬱而化火,火熱伏於營血,產生血熱,血熱生風,風盛則燥,故劇癢而脫屑幹燥,日久漸傷陰血,營血不足,經脈失養,故斑疹肥厚粗糙,如神經性皮炎。

飲食不節 飲食是人體攝取食物,轉化為水穀精微及氣血,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條件,但是飲食失宜,又可以成為致病因素。“膏粱厚味,足生大丁。”飲食不節在皮膚病中的致病性是重要的。膏粱厚味,炙煿生熱之食,致脾胃濕熱蘊結,火毒內炙,發於肌膚則為癤、癰、植物-日光性皮炎。如平素恣食肥甘飲食,損傷脾胃,濕熱內蘊,濕熱之氣上蒸顛頂侵蝕發根,引起頭發粘膩、脫落,可發生脂溢性脫發。

痰邪為病 痰為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情誌不暢,導致肝脾運化功能失常,肝氣鬱結,氣機失於疏泄,鬱而化火,煎熬津液,灼為痰火,肝膽失於疏泄,三焦氣化不利,結於經絡而為病,如蟠蛇癘(瘰癘性皮膚結核)。

肝腎不足 髒腑失調是皮膚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其中以肝腎不足在皮膚病中多見。肝血虛,爪失所養,則指甲肥厚幹燥;肝虛血燥,筋氣不榮,則生疣目;肝脛怒火鬱血,可致血痣。腎精不充,發失所養,則毛發易枯脫;腎虛,黑色上泛,則麵生黧黑。因肝腎不足所致皮膚病,其特點是大多呈慢性過程,有皮損幹燥、肥厚粗糙、脫屑或伴毛發枯槁,脫發,色素沉著,指甲變化,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膚病的發生、發展常同患者的生長、發育、妊娠、月經等有關,並伴有全身症狀,如伴有頭暈目眩,耳鳴,麵部烘熱,腰膝痠軟,失眠夢多,遺精,舌紅少津,苔少或光剝,脈細等,為肝腎陰虛;如伴麵色淡白,怕冷,四肢不溫,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陽痿,舌淡白,舌體胖,邊有齒痕,脈沉細等,為腎陽不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