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又是萬聖節

(2015-11-01 02:45:17) 下一個

 


澳農
 
朋友帶著孩子正在中國度假,今天在微信上傳了好多張她女兒在中國幼兒園與小孩子們一起扮巫婆、僵屍、鬼怪的萬聖節照片,看上去孩子們都非常的高興和興奮,正在做著各種對於他們來說很好玩,很有趣遊戲。因為是照片沒有語音,我想他們追逐,玩耍時的尖叫和笑聲一定很隨性,忘我的歡樂,很有童趣。不僅僅是孩子們玩得開心,坐在一旁觀看的父母們也應是幸福滿滿的感覺。
 
在看到另有幾位朋友們也上傳了萬聖節的照片後,忽然感覺到萬聖節已然在中國流行,在已有的舶來西方節日外又多了一個拿來節日,雖然它並沒有定為休假日。
 
當今中國所展開的與國際社會接軌思潮是全麵,全方位的涉及到除了政治體製外的所有領域,包裹流行文化和各式各種的節日,幾乎所有的西方節日都曾經或正在中國流行有聖誕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萬聖節等,看著這一串節日的名稱就可以知道這些節目應該比較受年輕人的喜好才得以流行。
 
其實好些所謂的節日在西方也並不是公共假日,並且也越來越具有濃厚的商業色彩,成為一種商業促銷行為,萬聖節似乎也是這樣一個節日。
 
在中國,真正從國外引進而來並成為國定假日應該是,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和六一兒童節。這些節日多多少少都帶有濃厚的共產國際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意識形態理念。
 
在過去好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認為萬聖節是源自於蘇格蘭的一個習俗,其實它也是一個宗教節日。在西方幾乎所有的節日習俗都帶有宗教的色彩,與基督教,聖經有關。早期在那兒居住的凱爾特人像所有農牧民族一樣,根據一年四季中節氣變化而確定播種和收獲時間的同時也自我創造出了許多應時節的慶典活動並在以後的日子裏逐漸演化成為一種習俗。各地各民族獨特的習俗有些依然局限於某一地區,保持著原有的風俗風貌,而另一些則隨著移民的遷移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的節日,比如春節,世界各地的人們應該都知道這一中國傳統節日,隻是對“恭喜發財”祝福語有些大為不解或是照葫蘆畫瓢學說一番。
 
凱爾特認為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季正式結束的日子,而漫長寒冷,晝短夜長的冬季會在第二天開始。人們相信故人的靈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寄托生靈,借以還生。這與中國許多民間故事中亡魂借活人身軀還魂申冤相似,但並沒有提到還魂的目的是什麽。無論如何活著的人大多懼怕鬼魂附體,於是就在這一天熄掉屋子裏的爐火、燭光以期鬼魂無法尋找到他/她們,(鬼魂需要借助光才能夜行嗎?)為壯膽也為驅鬼人們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摸樣來警示和驚嚇鬼魂不可靠近。這應該是現在萬聖節小孩們都以古靈精怪,惡魔殘軀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吧。
 
 
萬聖節雖然在北美國家非常流行且有著廣泛而久遠的,但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這個節日似乎在澳洲影響甚微,並不像別的節日那麽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著轉變,越來越多的孩子,甚至大人們加入到這一慶祝活動中來。
 
每年的萬聖節,家裏總會提前準備一些糖果。敲門討要糖果的孩子們通常是在太陽落山以後的傍晚才開始活動,此刻或許是早早地孩子們會身著化妝服飾,戴上麵具,三三兩兩的一批批地挨家挨戶敲門收集糖果。為方便孩子們進出院子,屋前和邊上車庫的燈都會在這一夜晚一直開著。有時會站在二樓的窗前看著街上孩子們走近時就趕緊下樓準備,不等他們按門鈴就拿著糖果開門等候,像是自己過節一般有趣。
 
今年不知為什麽等到了很晚才隻來了一批小孩,妻子想把所有的糖果都給他們,小孩卻有趣的說夠了,夠了,每人隻接受一把糖果,然後又高髙興興地去敲隔壁鄰居家的門。
 
打開報紙看了一下有關萬聖節的報道,文章中總會提到一些關於孩子們安全提示,諸如警惕性犯罪者,不要和陌生人多說話因為他們可能是戀童犯,在讓孩子吃糖果前家長要檢查一下包裝是否完好等等。當這些語句頻繁地出現在報紙和社交媒體上時,家長們對讓孩子沿街敲門討要糖果的遊戲越來越持謹慎的態度便應該可以理解了。
 
以前單位裏從來都沒有提及過要慶祝萬聖節,但自從來了幾位從英國移民來的IT職員後,她們便提議大家都要打扮一番來上班,而那年的萬聖節正好是星期五,通常的著便裝日。大概是每年看著孩子們過萬聖節挺眼饞的吧,已經是做父母的人自己也想參與一回的原因,居然大家表示同意,而年輕人則自然是更為興高采烈。看看大家都興致很髙的樣子,自己也不能不參與,掃了大家的興。打扮得太過怪異似乎也不太習慣,於是便去店裏買了一副慘白的麵具第二天帶著上班。
 
平日裏穿著西裝領帶,正裝外套的男女同事或是穿著奇裝異服,或是帶著假麵具在辦公室裏走來行去,看似有些滑稽可笑地體驗了一回萬聖節。但畢竟都是成年人,而且又是在辦公室這一特定的場合,大家還都是很保留地玩了一次兒童遊戲。童心,童趣的展露也是分場合,有些快樂隻能和家人和朋友們分享。
 
萬聖節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個令孩子們覺得好玩的口號 "Not 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在印象中自己的家有過一次這樣被報複的經曆。那是多年前,因為前來敲門收集糖果的孩子特別多,準備的糖果看似有些不夠分,又不想出門去超市再買些回來,於是便給了後來的孩子每人二三顆而不是每人一把糖,雖說當時看到孩子有些失望的情緒,但也沒太在意。第二天早上出門時發現車道上散落著好些亂枝枯葉,想了想一定是孩子們的傑作,看來少給或是給的不滿意與沒給等同,隻能是又好氣又好笑,自認倒黴。
 
其實每個人在童年時都曾淘氣過,都曾犯過在大人們看來淘氣,搗亂,惡作劇等壞事,被鄰居上門告狀而受到大人們訓斥的經曆。現在的孩子從某些方麵來說與我們那時相比要規矩,聽話許多,他們可能將更多的時間化在玩電子遊戲和網絡中而少有戶外與小大夥們玩耍,打鬧的時候。
 
無論如何,讓孩子們過早地心智成熟而失去童年的快樂與自由的夢想空間,對於他們的未來並不是件益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