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廚房論 (中篇)

(2014-08-25 05:41:22) 下一個
澳農

說到拿手菜就不得不說說我的一位好朋友的絕活-炒土豆絲,每次上他們家吃飯或朋友家聚餐,這道炒土豆絲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菜,而且還總能引起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說來還真是有點故事可講,這位朋友來自西安,學理工,他做炒土豆絲的特點是,一是刀功好,出手快,他炒土豆絲是帶著土豆來當場洗盡去皮,然而拉開架勢,鐺鐺鐺鐺神情自若地一氣嗬成將土豆切成絲,妙就妙在切成的絲粗細一樣,如同機器切的一般:二是上菜的時間上也是獨到之處,一般大約是在大家多少吃了些油膩食品,想換換口味吃點清淡點菜的時候,熱氣騰騰的土豆絲就在這種時被不經意間地端了上來,受歡迎並立刻清盤便是不難理解的亊;三是每當這時朋友便會廣證博引地開講曆史文化,告訴你今天的西安便是秦朝國都鹹陽,悠遠的曆史與大秦文化的底蘊對開埔隻有百年多曆史的上海來說真的沒同比之處…吃上一口帶有辣味,清口脆爽的土豆絲,再喝點上好的五糧液,讓我有一種似孔乙已喝著紹興米酒, 吃著茴香豆一般那麽有感覺 - 純粹的吃動物的祖先早己教會了人類,而怎麽吃才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才有了所謂文化的起源。

當然我的這位朋友還會做別的拿手菜,比如肉夾嫫,自擀麵條酸辣湯麵等,正如人們常說理工出細活,這話確有道理。

有位朋友在看了廚房論的上篇後這麽評論說,你是幸福的男人,在享受著妻子每天精心準備的美食的同時卻喋喋不休大談閑暇時種花養草的心得。而我同樣是男人,同樣是每天要上班,但每天還要絞盡腦汁地準備全家三歺,而且院子裏的活也不敢怠慢,因為我是一個人過家家,舍我其誰?

很為朋友內涵豐富的調侃和幽默感而折服。朋友的妻子因工作原因常住中國,他一人在這裏生活,但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有時晚上打電話,他正在做飯,三菜一湯與國宴一個標準。朋友是位懂生活的人,在吃上絕不虧待自己。

在親戚和朋友圈中有許多這樣懂生活,將平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充滿情趣的人。

夫妻在一起生活多年後,某天你會突然發現家裏的分工,責任甚至是執掌經濟的歸屬權已赫然形成,你有些迷茫不解,因為你記不起來這些家務事的分工是如果形成的?在什麽時候開始的?既沒有婚前協議,也不存在婚後大家坐下來很嚴肅的探討過,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般那麽自然。

在我看來夫妻間默契,和諧的家庭分工與分享是維係一個正常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不能說能夠維持就一定是幸福的家庭,因為人們對於幸福快樂的追求,物質層麵的擁有態度大為不同,但不能處理好這種家庭基本關係的夫妻必不會太快樂,許多離婚究其原因也隻是因這類瑣碎小事而引起。

東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維,文化傳承上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完善家庭角色分配體係上卻是同宗同源,即使是略有差異,但終究會殊途同歸。

不僅是中國人,其實西方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和希臘人,還有東歐國家人的家庭觀念非常強,也很傳統。此次歐洲之行,在意大利,希臘,克羅地亞等國所見所聞更證實了這種現實,留下了許多思考的話題和討論的興趣。

某天在意大利巴裏小鎮參觀,街道狹窄整潔,彎彎曲曲,時而迎坡而上,時而又拾階而下,二邊都是帶小陽台三層居民樓,走在街上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曬著剛剛做好意大利貓耳朵一類的麵食品。有幸受女主人之邀,參觀了一家及為典型而普遍的家。房子不大,底層上廚房和日常活動地方,二,三層為睡房。據介紹他們一般都是大家庭,幾代同住一個屋簷下,即便是有子女不住一起,那也不會離的太遠。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屋裏有幾個顯然是孫子孫女輩年齡的小孩,二位上了年齡的婦女,像是毋女,又似乎是倆姐妹在忙著做傳統麵食,而家中並無男人,他們可能正在外麵做工。

此情此景便是記憶深處兒時家鄉生活情結。也許太過平常,以至於直到今日我依然記得那些場景如印象派畫一般雖有些夢幻,模糊,但絕難以從記憶中抹去。

我相信你一定明白了我所想要表達的觀點,盡管行文不夠簡練且缺乏文采。

也許我有些固執,覌念未能與時俱進,但我還是這麽自信滿滿地認為,好的傳統觀念是曆史的沉澱和積累,是歲月釀製瓊漿玉液,日子越久就越加香醇。

寫於八月二十五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