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昆笛的興與衰

(2014-06-30 06:48:08) 下一個

   中國長笛,何時產生,無從考據。有說來自胡笛,管樂自古就有,象古代的編鍾,傳到現在有蕭和笛,雖說音調不同,那隻不過是長短粗細不同而已。然而弦樂管樂,中國從古就有。到了明代,中國的均孔長笛就已經是昆曲的主奏樂器。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有人興起了把笛子向鋼琴靠攏的論調。因而全國的笛子改成定調的不均勻孔,因而現如今全是定調的笛子。承認定調後好學多了,一種指法七根笛子吹遍所有的笛子,因而吸引了很多學生。然而吹吹民樂可以,而演奏傳統的劇目恐怕就有點牽強附會了。他的曲譜完全是按照一根笛子打出的譜,七根笛子奏出的顯然是怪怪的。就是語言再變再快,人的喉嚨粗細可沒有這麽快能改變的。

     因而筆者認為笛子的教學需要從基礎抓起,不能光學一種指法,應該是七鍾指法都要學,都要練。學習就要有文化的繼承,傳統的均孔笛子不能丟。隻有繼承了,才能發展。這種定調的長笛,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黨中央音樂教育委員會的楊益瀏早就搞夠,而且還發展成定調的九孔笛,最後還是沒有行的通。當然學習幾種指法絕不是時間幾倍的相加,付出的汗水需要成倍的增長。但是,一旦掌握了,是終身受益的。從笛王許柏遒,到昆曲大家俞振飛,再到昆曲大家張充和無不是這麽認為的。如果真把均孔長笛給丟了,那麽中國古代絕大部分劇目基本丟光了。有人說簡譜之前的工尺譜是老譜,難學,其實不然,上尺工凡六五一,就這七個字,誰學不會,誰看不懂,關鍵是看懂了,又能怎麽樣,沒有人去吹,所以隻能把老祖宗的東西丟掉。老祖宗的東西固然有其不利於學習和傳承的一麵,但畢竟是先人幾千年經驗的總結。花一點時間和經曆是值得的。有人說,上一代的音樂家唱的曲子怎麽那麽好聽啊,為什麽現在怎麽努力都不是那個味呢。恐怕這其中大有文章。

    希望能引起一些有誌之士的一點共鳴,聊以安慰先輩對我們的一片苦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