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 樹 王

椿樹王,椿樹王,你發粗,我發長,你發粗了作棟梁,我發長了穿衣裳。
正文

郭 姓 史 考

(2007-07-08 18:16:31) 下一個
郭 姓 史 考
作者: guest_3233 (郭慶貞) 時間: 2006-04-23 19:53:53 | [回複] [發表] [<<] [>>]
郭 姓 史 考

編者:郭慶貞 2003年清明節.於東營


郭 姓 史 考

冀南魯北一帶郭氏始祖於明永樂二年從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入,迄今已有600年的曆史。1936年首次修撰及之後續修的《郭氏族譜》,對遷入後的地域分布、宗係名冊等作了詳細記載,從而為後人知根源、明世序、識親疏、辨長幼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尋和追溯古往今來氏族發展的史跡,將更是郭氏後裔的共同願望。為此,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特整理編寫出《郭姓史考》。謹以此作為對族譜記載的拓展,並作為對永樂之遷600周年的獻禮。

一、郭姓由來

“姓”是表示有血緣脈絡的宗族徽號,起源於母係社會,意為“女”所生;“氏”則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於父係社會。姓氏來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族號為姓氏者(如唐、夏、殷等);有以賞賜爵位為姓氏者(如王、公、伯、侯等);有以受封國號為姓氏者(如齊、魯、鄭、魏、郭等);有以所事職業為姓氏者(如陶、卜、匠等);有以受任官銜為姓氏者(如司馬、司空等);有以居住之地為姓氏者(如城、郭、園、池等。在我國大多數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較少;而日本人的姓,大多數是因居住地而的,比如竹下、田中、田邊等)。
關於郭姓人的得姓史書記載甚多,概之主要有兩種來源:
(一)以居處取姓。“郭”原本字義為古代在宮城外圍加築的護衛牆。據《潛夫論》及《風俗通》所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即中國古代一些居住在護衛城牆附近的人,以居處而取郭姓(其中還有些居住在東外城的人取姓東郭)。
以居處取姓的一支郭氏源於夏、商時代。在上古夏後氏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據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禦”;“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由此可見,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又據《百姓祖宗圖典》記載:“上古夏代有人叫郭支,商代有人叫郭崇,均因為居住在城郭附近,以地名作為姓”;《姓氏考略》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樸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故後人公認他們是分別在夏、商時代以居處取姓開基的郭姓始祖。
(二)以封地為姓。郭姓的另一支是從三千年前的周朝王室分支出來的,由虢轉化而來;而虢最初隻是周朝分封的黃帝後裔姬姓諸侯國國名,後以“虢”所轉之“郭”取姓。
據《新唐書&#8226;宰相世係表》記載:“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此為氏”。具體過程是:周滅商之後,周武王姬發(西周王朝建立者。繼承其父文王遺誌,聯合諸族率軍東攻;在今河南汲縣北的牧野之戰取得大勝,遂滅商建立西周,建都於今陝西西安南灃水東岸)於西周初年(約前1066年)分別封周文王姬昌(季曆長子,商末周族領袖;商紂王時名為西伯,亦稱伯昌)之次弟姬仲(季曆次子,周武王二叔)於東虢(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三弟姬叔(季曆三子,周武王三叔)於西虢(又稱成虢,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部),號稱二虢(虢公多在周王朝中作卿士,輔佐周王征伐,參與大事決策,對周王朝的興起、發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響)。其中,西虢地居於虞(周代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今稱古城)、鄭(周代諸侯國名,姬姓。開國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鄭桓公,最初在今陝西省華縣東)之間。到西周末年(前771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結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於驪山,周王室被迫東遷。西周滅亡後,西虢也向東遷移,東遷後分為兩部分:徙居下陽(分屬於今山西省平陸縣)者,因處濱河之北,稱為北虢,係西虢宗廟社稷之所在;徙居上陽(今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占據河南省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縣一帶)者,稱為南虢,係西虢東遷後建都之所在(虢國墓地位於今李家窯市區上村嶺上。這裏是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整的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邦國公墓;它的發現和發掘,拉開了3000年前的古虢國之謎的序幕)。由於鄭武公與晉文侯在輔佐周平王(東周國王,幽王太子,申後所生;幽王被殺後,他被申、魯、許等國擁立於申,後東遷並依靠晉鄭兩國夾輔立國,前770-720年在位)東遷河南洛陽時立了大功,深得平王依重,遂將鄭連同其財產、部族、家屬及商人從陝西遷至河南虢與鄶(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名,今河南省密縣東北)之間。鄭武公即位後,先後於平王二年(前769年)滅鄶國、平王四年(前767年)吞並虢國,建立鄭國(建都今河南新鄭。鄭武公、莊公相繼為周平王的卿士,春秋初年為強國,後漸衰弱,前375年為韓國所滅)。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強行分封給鄭武公。從此,鄭國日漸強盛,同時平王的做法也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此時,位於南方的楚國(周代諸侯國,其疆域在今湖北省,後來擴展到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及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逐漸強盛起來,從楚莊王時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是其中之一。楚莊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於是便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遂率陸渾(地在河南省嵩縣東北)之師伐周滅虢,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周平王大懼,不得不找到虢叔裔孫姬序並封其為北虢(地在今山西太原市陽曲縣)國君作為補救,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稱“郭公”。北虢後來被晉國消滅,其國人則仍以國名為姓,後代遂成郭姓。西虢東遷時,還有支族仍留居陝西原地(史稱小虢),於前687年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由於以上兩種關於郭姓起源的考證都言之成理,所以曆代學者一向認為郭姓至少有兩種源流:較早的一支因“氏於居者”而得姓;出現於周初的一支則以姬姓後裔受封之地而得姓。除上述兩種來源之外,還有一個來源是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這些人的後代雖也以郭姓繁衍下來,但畢竟未形成主流。

二、郭氏之根
 
夏、商時代的郭姓雖早已經存在,但他們的後代流向何處、是否延續下來,現都已無據可查。經多方史料考證,公認為延續至今的郭姓人以周朝姬姓後裔受封之地而得姓的一支為主流。那麽,究竟何處為該支最早的宗、最大的源、最深的根?仍需根據虢叔受封於西虢之後的曆史沿革過程予以考究。
僅就郭氏後裔最早的宗而言,應從兩個角度區別定論。從得姓之地看,“郭”姓的正式開基以序在山西陽曲受封“郭公”為標誌。序作為虢叔後裔的代表者,是經周王朝正式承認的;號為郭公的序是虢轉為郭的第一代人,因而公認序受封之地山西陽曲是郭姓最早的開宗之地。而從血緣關係看,又由於序係虢叔第十五世裔孫,即:虢叔—丙—壬--嬰--偃--特(偃生長子牧、次子特)--隗—蓮池(隗生長子蓮池、次子雷溪)--存素--孟回--方鎮--阜--石嵐(阜生長子石嵐、次子石岩)--複古(石嵐生長子希古、次子複古)--序,因而郭氏後裔也將虢叔看作開宗始祖(當然這隻僅僅是以轉“郭”之前的“虢”為界。如果再按血緣關係追溯虢叔以前的祖,已不屬於“虢”、“郭”的範圍),相應把虢叔受封西虢所在地—今陝西看作更早的始祖地。
關於郭姓開基之後相對一段時期的聚居、延續情況,以台灣郭氏後裔郭榮生為社長兼總編的《山西文獻》第四十三期上發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作了如下表述:“郭氏是中華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於西周,自東周平王求虢叔後裔序封於山西太原陽曲後,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曆世不衰、枝繁葉茂、族遠宗大”。
西虢東遷後,仍留居陝西原地的支族(史稱小虢)於前687年被秦所滅,其後代以郭為姓延續下來。東遷於下陽之北虢和上陽之南虢分別於前658年和前655年被晉獻公所滅(著名的“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典故,指的就是晉國滅虢的事)。虢國滅亡後,晉獻公遷虢、虞(虞被晉獻公滅虢回師途中所滅)之民於瓜衍(今山西汾陽縣。史載:“汾陽,春秋屬音,為瓜衍縣地。戰國屬趙,為茲氏地。秦建茲氏

縣,沿至三國。晉改茲氏為隰城,唐上元改隰城為四河,隸汾州,經唐末、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初,省西河縣並入汾州。明萬曆二十三年,升汾州為府,下設汾陽縣,清沿此置”),居住地分別稱曰虢城(又分大、小虢城)、虞城,此即今汾陽縣虢城與虞城之由來(《太平寰宇記》載:“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民於此,築城以居之”)。由此可見,山西太原一帶既是郭氏得姓之地,也是虢叔後裔的集中聚居、延續之地(當然不排除虢之民被遷虢城時仍有部分留居和延續於河南和山西平陸縣一帶)。《公羊傳》雲:郭氏之望莫著於太原陽曲。後散處於各郡甚繁,而莫盛於馮翊、京兆、華陰。其在春秋戰國,齊有郭最,燕有謀臣郭隗;東漢有郭憲(光武時官光祿勳)、郭丹(官司徒),郭泰(字林宗);其居太原者。東漢末大司農郭全,係世居陽曲之郭序之後裔(《新唐書》七十四卷記載:“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淮、配、鎮、謁者仆射,昌平侯。裔孫從潁川”);唐高宗時宰相郭待舉,係郭全之後裔;唐睿宗時宰相郭元振,係東漢時郭泰之後裔。顏真卿為唐代名將郭子儀之父郭敬之所作的碑文寫道:“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為郭,因而氏焉,代為太原著姓”;《新唐書》七十四卷“宰相世係表”有更為詳細的記載:“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漢有郭亭,亭曾孫光祿大夫廣智,廣智生馮翊太守孟孺,子孫自太原從馮翊。後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從所列世係表中看出,郭子儀為郭進的六世孫。史料還記載:郭敬之的伯高祖郭榮“自雲太原人”。此外,從古時的郡望也能看出郭氏聚居、延續情況:太原郡於戰國時置,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華陰縣於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馮翊郡於三國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孺;汾陽縣於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郭子儀;昌樂郡於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郭泰之後。
總之,除留居和延續於陝西、河南的一小部分外,山西為虢叔後裔一支郭氏最早的宗、最大的源、最深的根。盡管在得姓開基之後的數千年間,郭氏後裔源源不斷地向全國各地遷徙,但公認山西是其先人始遷之地。如四川樂山近代文豪郭沫若故居之所以高懸“汾陽世澤”之匾,是因為郭老自認其老祖宗在山西陽曲;福建客家人中有“汾陽郭”,這同郭沫若的情況是一樣的,老祖宗同在山西。

三、遷徙分布

郭姓分布很廣,是當今中國常見的第十八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十四);按姓氏人口統計,現總數達901023人,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之一(居於第七位)。大陸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從西虢東遷後的分布看,虢叔之後裔最初主要集中於今河南、山西和陝西一帶,並以山西為主要聚集地。虢國於春秋戰國時期滅亡後,除在上述三地留居者外,另有一部分東移、南遷、西徙或北上,陸續分布整個中國大陸,接著又東渡台灣,延伸至南洋群島以至世界各地。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並有一部分移居內蒙、甘肅、四川、安徽。漢代及其以後的較長時期內,山西太原仍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到了三國時期,吳國有富春人(今屬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和聞喜人(今屬山西)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高宗總章年間至武則天垂拱年間,河南省固始縣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另一次是唐懿宗鹹通年間,郭子儀之孫郭嵩與其叔帶著先祖郭子儀的香火,自光州固始隨節度使王審知的弟弟王想避戰亂入閩,定居長樂新寧(今稱芝山),地名郭坑(此即郭氏入閩始居之地),子孫傳衍於仙遊、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到南宋時期,有一部分郭姓開始進入廣東。其中,入瓊始祖為郭氏始祖第七十六世孫郭元音、郭元吉兩兄弟(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末年,元吉任廣東瓊州評事,與兄元音渡瓊,落籍文昌縣)。從1995年10月泰國郭氏宗親總會成立30周年慶典活動中印製的《紀念特刊》刊印的“子儀公後裔南遷遷徙圖”上看出,從山西陽曲遷出郭氏分四支遷往我國南方:第一支(馮翊和華陰郭氏)先到華州又分兩路遷徙:一路到河南、福建後分三股到廣東、海南和台灣;另一路到了湖南。第二支先到介休又到江蘇然後分兩路:一路到江西,另一路到湖南。第三支先到洪洞、沁縣後到安徽。第四支到了沁水。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元末明初,一場大規模的、曆時50餘年的官方移民高潮開始,又有大批郭姓人從山西移向各地。明末清初,福建郭嵩一支又從長樂分遷至閩東、閩中、閩南及閩西等地,後東渡台灣,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四、古槐移民

明洪武、永樂年間的官方移民,,是中國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特別是在山西洪洞古大槐樹處的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樹處移民後裔遍神州。

元代末年,兵亂水旱蝗變病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作出了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明太祖實錄》)。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也逐步有所恢複。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四年的“靖難之役”進一步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麵,民非殺即逃,為此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同鄰省比仍是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稠密。明朝政府移民的原則是把農民從窄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廣的地方。因此,山西成為向外移民的主要發源地。我國曆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明初移民,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約有五十年的曆史。被遷之民以晉南、晉東南為多,晉中隻有少數幾縣。明初山西為五府、三直隸州、十六散州、七十九縣,遷民最多的是平陽府。
據民國《洪洞縣誌》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並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我國一些曆史文獻,如《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明初移民的記載。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陝、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都有在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
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麵積比山西大的多。由於黃河泛濫、災疫盛行,再加上“靖難之役”、南北構兵,造成人煙稀少,是移民遷入的重點省之一。山東移民以洪武朝為多,永樂朝次之。也有個別為其他朝遷者。從家譜、碑文中的記載看,大多記載為從洪洞遷出,也有個別從它縣遷出。現移民於山東有據可查者達八十餘縣。為避免遷入地的不穩定因素,官方安排移民實行了同姓同宗分路而遷的辦法。無棣縣水灣鄉牛氏始祖是明永樂二年奉旨遷入海豐(無棣)的。據先輩傳,臨行分手時在洪洞大槐樹下砸破一口大鍋,每人拿一塊碎鐵為紀念,人稱“打鍋牛”。1956年在山東濟寧發現一座墳墓,棺木未朽,屍衣未腐,被上紙寫道:“明朝郭軒,嘉靖十五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濟州南關外住。終年五十六歲”。由此可以證明,在明朝若幹年間由山西遷入山東境內的移民中包含郭氏後裔。但由於分路而遷的原因,即使同時遷入山東境內的郭姓人居處也相當分散,因此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很難取得聯係。冀南魯北一代郭氏是在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遷入若幹年後才逐步相互得知對方下落,並以同遷郭姓為一世始祖,修成《郭氏族譜》。

後 記

《郭姓史考》主要圍繞郭姓由來、郭氏之根、遷徙分布、古槐移民四個方麵進行了探究。整理編寫過程中注重了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是以自得姓開基繁衍到冀南魯北郭氏的動態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線,對於與之有關聯的內容隻作了適度介紹;而對於與之聯係不太密切的內容,有重點地選取一部分附在正文之後做專題介紹,供有興趣者覽閱。二是以史料記載為依據,隻作客觀表述或在有充分論據的基礎上略作一些推理和判斷,但不進行任何演繹、假想或虛構,力圖反映史實原貌;對於不同來源的史料中相矛盾之處,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采納。然而盡管如此,由於所獲取的史料比較分散且有許多不確定、不一致、有爭議甚至相互矛盾之論,加之收集整理者主觀上曆史知識的缺乏,難免有諸多失實之處,因此,本《史考》有待今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附錄一:
郭 氏 名 人

古往今來郭氏名人及其事跡很多,隻選錄其中一部分如下:
一、唐代名將郭子儀專述
郭子儀(公元697-781年):唐朝大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為山西陽曲縣。係虢叔裔孫郭公(序)之後裔、郭進(郭進之兄為郭徽)六世孫、郭敬之(敬之伯高祖為郭榮)之子。子儀嶄露頭角於唐玄宗之時,曆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肅、代、德三朝軍相,係唐代名將。他馳騁疆場,武功卓著。對此,新、舊唐書上都有專門的記載:“玄宗朝,武舉異等,累遷朔方節度使。隸宗朝,平安、史之亂,功為中興諸將冠,封汾陽王,世因稱郭汾陽。代宗時,屯河中,回紇數十萬圍之,子儀將數十騎親入虞營說之,回紇不戰而退。德宗朝,進太尉中書令,也因稱郭令公,賜號尚父。身係唐室安危者垂二十年。卒諡忠武”。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也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武舉累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變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擊敗史思明;肅宗即位,任關內河東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複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後又進封汾陽郡王。代宗時璞(人字旁)固懷恩叛變,糾合回紇、吐蕃攻唐,他說服回紇統治者與唐聯兵,以拒吐蕃。德宗即位,尊為尚父,罷兵權”。
郭子儀因在肅宗朝時一手平息幾乎傾覆唐室的“安史之亂”而成為“再造唐室”的勳臣,於公元762年受封為汾陽郡王。這不僅是對子儀本人的極大褒獎,也使他的子孫後裔引以為榮。郡王是一種爵位。唐時爵位共分親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九等。其中一等爵位—親王隻有皇子才能授予,因而郡王作為二等爵位是皇族之外文武大臣的最高榮譽。至於為什麽封稱“汾陽”王, 許多人以為是將今山西汾陽縣封給郭子儀占地為王,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按照當時封爵名號的習慣,多以本人祖先得姓之地的古名稱之。因子儀祖籍為山西陽曲(當時稱汾陽),因而封為“汾陽王”。在陽曲東南是壽陽和樂平,為郭子儀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麵是太原、清源、祁,為郭子儀長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儀的五個兒子也都是受封於祖籍地和得姓處。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後,本氏族便以“汾陽”為堂號,楹聯以“雙闕家聲大,汾陽世澤長”懸掛;家廟或祖祠、大門楹聯則多采用“相國家聲大,汾陽世澤長”、“魏闕名家,光州世胄”、“金台師事,竹馬歡迎”、“北宮史表,東國人倫”等。其後他那些枝葉茂盛的子孫,便以“汾陽”兩個字作為家族的表記。一直到今天,隻要提起“汾陽郭氏”,誰都知道那便是“郭子儀”的子孫,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諡於言表。我國當代著名曆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雖然祖居四川樂山,可其故居門庭上醒目書懸:“汾陽世第”。這無疑是向子孫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脈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參觀杏花村汾酒廠時就曾說:郭姓始祖在汾陽。
郭子儀不但武功卓著,而且是有名的忠臣。作為唐朝宰相和功臣,憑著他手裏的兵權,大可有能力“取而代之”,而他卻始終忠心耿耿,為後世塑造了忠義大臣的好榜樣。曆史名將功名富貴之盛,未有出汾陽王郭子儀之右。美人以貌得寵皇室易,名將得寵皇室難。美人以貌取勝,名將以戰功取勝。美人貌美皇室寵,名將功多皇室忌。曆代名將如楊家將、嶽飛、於謙等莫不出師未捷身先死。而郭子儀則不然,擁百萬強兵,雖有宦官李鋪國、程元振、魚朝恩讒謗百端,郭子儀幾經落職,隱居汾州,而皇上詔書一紙征之,無不即日就到,由此讒謗不攻自破。郭子儀生前家私珍貨堆積,家仆三千餘,九子、七婿皆為朝廷顯吏。名將仆固懷恩、李懷光等貴為王公,但在郭府門下,如同仆吏行走。回紇、吐蕃重兵聞郭氏兵到,望風而降。郭子儀“功蓋天下主不疑,位極人臣眾不妒,窮奢極欲人不非”,試問古今名將,能有幾人享受如此功名富貴?這位中國人心目中的忠君愛國典範人物,在一生為保國衛民而東征西討的過程中,曾經結交了四位同生共死的不渝之交——白元光、馬嶙、丁渾鹹和金祝捷。這五兄弟的後裔,後來主生世世結為金蘭,就是郭、白、馬、丁、金“清真五姓聯宗”的由來。郭子儀聲名澤被後世,到了數百年之後的宋朝,仁宗皇帝下詔求其後裔,於汾陽得布衣嫡傳郭元亨,即賞為永興軍助教。大文學家歐陽修聞之評論說:“皇上重賞名門之後,並不為了顯其虛名,而是為了教育天下人都要像郭汾陽那樣,做忠君愛民之臣,這樣後世也能得到庇蔭”。唐末在郭子儀封地汾陽縣大相村為其建廟立祀。每年春秋兩祭,天下郭姓望族都要雲集於此。郭子儀的汾陽王廟原在今汾陽城北二十裏大相村,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毀掉了。但廟門兩側的兩隻琉璃獅子被當地郭姓人家冒死搶救出來,現在完整地保存在汾陽縣博物館內。住在汾陽王廟附近的老鄉還把廟磚、廟石、琉璃瓦當作珍品保存下來,以誌後人。更為難得的是汾陽南關一家郭氏後裔珍藏著一幅年代久遠、保存完好郭子儀的全身站立畫像,這幅畫像長94厘米,寬42.5厘米。這是汾陽古城有跡可循汾陽王郭子儀的重要史證。名城,以名人為榮盛。
中國人敬忠敬孝,一千兩百多年以來,唐代中興名臣郭子儀的事跡,一直被傳誦不絕。除了赫赫勳業,郭子儀九子七婿富貴壽考的故事,更千古傳為美談。其長子郭曜,兵部尚書,封太原郡開國公,襲代國公(生六子:錦、欽、金宏、鍾、鎮、錠,錦字鋒襲封汾陽郡王);次子郭旰,南州節度使;三子郭晰(希),禦史中丞,太子賓客,兵部尚書,封趙國公;四子郭出,翰林侍郎,禦史中丞,封為清源縣開國男;五子郭晤,戶部侍郎,兵部尚書,封為樂平開國男;六子郭曖,尚升平公主駙馬,金紫光祿大夫,襲代國公,左仆射;七子郭曙,太常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追封為祁國公;八子郭映,封沂國公、壽陽縣開國男;幼子郭陽,中書侍郎。由幹郭子儀功高蓋世,深受皇族青睞。其子孫多與皇室聯姻,有的被招為駙馬,有的當了貴妃,有的成了皇太後,與皇室的關係由患難的君臣發展為割不斷的聯姻,直至唐亡。晉劇《打金枝》是山西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統劇目,這是描寫為郭子儀祝壽的一出戲。升平公主不去拜壽,駙馬郭曖回宮怒打金技闖下大禍,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代宗不僅沒有指責,反給郭曖加官進爵,並勸其夫妻和睦相處。代宗諭郭子儀曰:“不癡不聾,做不得阿家翁,兒女閨閣中語,不必掛懷”。許多晉劇名角就是以《打金技》為拿手戲。1948年春,毛澤東到了晉西北,賀龍點名讓演《打金技》。1952年晉劇《打金枝》又搬進中南海,後拍成影片,廣為流傳。
五代十國時期,郭氏後裔大批南遷,福建、台灣、廣東、香港的郭姓,多為郭子儀的後代。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等國的郭姓,很多都是郭子儀的後裔。
二、曆代其他部分名人簡述
虢 叔(虢公):季曆第三子,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於西虢,虢叔被郭姓遵為始祖。
序(郭公):虢叔之裔孫,即:虢叔—丙—壬--嬰--偃--特(偃生長子牧、次子特)--隗—蓮池(隗生長子蓮池、次子雷溪)--存素--孟回--方鎮--阜--石嵐(阜生長子石嵐、次子石岩)--複古(石嵐生長子希古、次子複古)--序。序於東周初由周平王封於陽曲,號曰郭公。
郭 彥(西魏):北周臣,太原陽曲人。大統(535-551)中封龍門縣子。北周時任灃州刺史、蒲州總管府長史 。史書記載:“郭彥,陽曲人。少知名,以功累遷龍門縣子、兵部尚書。周文帝時,出為澧州刺史。會蠻夷為梗,農業寢廢,彥勸以耕稼,從皆為本,食庾充實,無轉輸之勞。進爵懷德縣公”。
郭 威(字文仲,904-954):後周太祖,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係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後周的開國君主,公元951-954年在位,刑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後漢時為鄴都留守;乾佑四年(公元951年)代後漢稱帝,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周,史稱後周。當時天下大亂,他建國後的政策待老百姓很好。
郭 隗:戰國時燕國人,是頭一位在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傑出人物。他以讓燕昭王“築台而師之”,為燕國召來許多奇人異士,終於使得燕國富強,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具體過程是:戰國時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他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郭姓另外還有“太原”、“華陰”、“馮翊”、“汾陽”等堂號。
郭 縱:戰國時大商人,邯鄲(今屬河北)人。因經營鋼鐵冶煉鑄造業而成為巨富。
郭 解(字翁伯):西漢遊俠,今河南濟源人。以“任俠”聞名,常藏匿亡命,任意殺人,並私鑄貨幣。後被漢武帝徙往關中,仍與當地豪強結交。因門客殺人,被指為叛逆,族誅。
郭 攸(字細侯):東漢挾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臣。劉秀即位為雍州牧、尚書令。建武後累拜中山太守、漁陽太守、潁川太守、太中大夫。
郭 泰(字林宗,128-—169):東漢太原界休(今屬山西)人。史書記載:“郭泰,字林宗,世居介休。師事成皋屈伯彥,博通典籍,太學生首領,與李膺友善,名震京師。後歸鄉裏,屢拒征召,深得人們敬仰。黨錮之禍起,閉門講學,弟子數千。後周遊各地,揚名天下。死後,四方之士,皆來會葬”。書法家蔡邕執筆書《郭有道碑》流傳至今,現存太原傅山碑林。明代羅倫撰《郭氏族譜序》雲:“郭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漢,郭子儀鳴唐,太原、汾陽著望天下,上下數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
郭 嘉(字奉孝,170-207):東漢末三國時魏曹操之謀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初投袁紹,認為紹好謀無決,難於成事。後由荀或推薦歸曹操,任司空軍師祭酒,多謀善戰,屢建謀功,得到重視。官渡之戰前,曾分析紹有十敗、操有十勝,尤為顯名。他從征十一年運籌策劃,對統一北方有所貢獻,受封洧陽亭侯。卒年僅38歲。
郭 躬(字宗孫):東漢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時從父弘習法律,後傳授法律,徒眾常數百人。曆任廷尉正等職,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升至廷尉。主張定刑從寬從輕,曾奏請減輕41種“罪行”的刑罰,批準後作為法令公布實施。
郭 及(原字左加立人旁,字細侯,前39-後47):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初為漁陽都尉;王莽時任上穀大尹(太守)、並州牧;更始政權建立後任左馮翊;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為漁陽太守,在職五年戶口增加一倍;建武十一年任並州牧,時盧芳割據溯方等地,匈奴也不斷進攻,他嚴加防守,並分化盧芳部將隨昱(音玉)。隨昱等脅迫盧芳投降,盧芳逃亡到匈奴,北方遂安。
郭 淮(字伯濟):三國太原陽曲人,受封陽曲侯,敢於同諸葛亮多次較量而能得勝,其孫郭正封汾陽子。史書記載:“郭淮,陽曲人。舉孝廉,除平原府丞。操以為司馬,破隴西名羌,按撫柔氏三十餘落,梁元碧等率種落三十餘家附雍州。進封陽曲侯”。
郭 象(字子玄,?—312):西晉哲學家,河南洛陽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把向秀《莊子注》述而廣之,別為一書;闡揚老莊思想,於是“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後向本佚失(《列子》張湛注和陸德明《經典釋文》均有引文),僅郭注存。認為“無既無矣,則不能再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齊物論》注)物有各自生而無所待,叫做“獨化”。否定“無中生有”觀點,批判了當時的“崇無”思想。
  郭 璞(字景純,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河東聞喜(今山西)人。博學多才,擅長詩賦,好古文奇字,又喜陰陽卜卦術。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卦,璞謂其必敗,因而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所作《遊仙詩》,通過追求仙境,表現憂生避禍的心情和輕視富貴的思想;著有《爾雅注》、《方言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楚辭》等為後世注疏家所推重;另有《郭弘農集》。
郭澄之:著名文學家,著有“郭子”一書。史書記載:“郭澄之,陽曲人。才思機敏。劉裕引為相國參軍。從北伐,克長安,裕意未定之,西向誦王粲詩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裕乃曰:‘當與卿共登霸陵岸耳'。後封南豐侯”。
郭方預(一作郭方頂):隋末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北海(今山東益都)人。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起義,自號盧公。發展到三萬人,曾攻下北海郡城。不久在隋將張須陀鎮壓下失敗。
郭子和(即李子和):隋同州蒲城(今屬陝西)人。煬帝時任左翊衛,因罪徙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當地起兵殺郡丞,稱永樂王,年號醜平(一作正平)。曾與梁師都聯合,依附突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降唐。後賜姓李,封夷國公。死於高宗時。
郭 震(字元振,656-713):唐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南)人。鹹亨進士;武則天擢(音卓)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大足元年(公元701)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築要壘、開屯田。在職五年,軍糧充足。神龍中遷西安大都護。先天元年(公元712)任溯方大總管,築豐安、定遠城。次年玄宗講武驪山,他坐軍容不整留新州,旋起為饒州司馬,病死途中。
郭崇韜(字安時,?—926):五代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初隸李克修部,後轉李存?(上日下助),任中門使。存?稱帝(即後唐莊宗),升任密使,策劃攻滅後梁。莊宗至汴,他權行中書事,兼鎮冀州節度使,曾奏時務利害25條。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任招討使,從魏王繼岌攻蜀。凡70日滅前蜀。後因宦官陷害被殺。
郭忠恕(字恕先,又字國寶,?—977):宋初畫家、文字學家,洛陽(今屬河南)人。後周廣順中(約公元952年)召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入宋官國子監主簿。因批評時政遭貶,死於受貶途中。工畫山水,尤善界畫。所繪重樓複閣頗合磚木諸工規矩。現存《雪霧江行圖》傳是他的作品。兼精文字學,善寫篆、隸書。
郭子興(?—1355):元末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定遠(今屬安徽)人。地主出身。入白蓮教,散財結客。至正十一年(1351年)與農民孫德崖等四人率眾起義,次年克濠州(今安徽鳳陽)。秋間彭大、趙均用等因徐州失守,率軍來會。他後與彭趙不和,依靠朱元璋的支持移駐滁州。十五年春在和陽(今安徽和縣)病死。明初追封滁陽王。
郭守敬(字若思,1231-1316):元代科學家,順德邢台(今屬河北)人。為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精通曆算和水利,曾任都水監,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修治過許多河渠。和王恂、許衡等共同編製了比過去準確的《授時曆》,所采用的回歸年長(365.24258)同現代公曆基本相同,施行達364年,為我國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曆法。他注重實踐,長於製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簡儀、仰儀、高表、侯極儀、景符和窺等十三種觀測天象的儀器及玲瓏儀、靈台水渾等表演天象的儀器,同時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進行規模巨大的大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28宿及其它一些恒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度。
郭懷一(?—1652):台灣反荷蘭殖民主義領袖,原為鄭芝部下。南明永曆六年(1652年)領導台灣人民發動武裝起義,反對荷蘭侵略者殘酷的壓榨掠奪。群眾相應者達16000人。他率眾進攻侵略者根據地赤嵌城中彈犧牲。群眾繼續鬥爭半月之久,犧牲者達4000人。起義年月,一說為永曆四年,一說為永曆十一年。
郭寶臣(藝名元元紅,1856-1918):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演員,山西人。演老生。清同治、光緒年間到北京演唱,唱腔高亢激昂,擅演《潯陽樓》《空城計》《摘星樓》等。
郭 熙(字淳夫):北宋畫家,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熙寧(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工山水,學李成,能創新,與李成並稱李郭。山石用狀如卷雲的皸筆,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鬆喬木、回溪斷崖、峰巒秀拔、雲煙變幻之景。和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都是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傳世作品有《早春》《關山春雪》《幽穀》等圖。有畫論,子郭思纂集為《林泉高致》。
郭 沔(音mian,字楚望):南宋琴家,浙派創始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理宗時被毛遜(字敏仲)、楊纘(音鑽)、徐宇等人奉為宗師;曾收集整理不少流傳於民間的琴曲。宋末元兵入浙,他移居衡山附近瀟湘二水合流處,常泛舟江上,曾作《瀟湘水雲》一曲,以抒寫其故國之痛與身世之感。又有《泛滄浪》《飛鳴吟》等曲,均流傳於世。
郭 奕:太原陽曲人,少負重名,山濤稱其高簡有雅量。初為野王令,太康中為尚書。
郭 詡(字仁弘,號清狂道人,1456-1528後):明代畫家,親和(今屬江西)人。少時應科舉,稍試即棄去,專力於詩畫,多遊名山,曾謂“豈必譜也,畫在是矣”。弘治中征入京師,予以錦衣官,固此不就。擅畫寫意人物,筆勢飛動;兼工點簇花卉、草蟲;亦寫山水。同時代畫家沈周、吳偉、杜董等,都推重他的藝術。
郭 秀(加王旁。字華山,一字瑞甫,1636-1715):康熙進士,清山東即墨人。曆任吳江知縣、劍都禦史、左都禦史等職;曾參劾大學士明珠、於國柱等貪汙受賄、結黨營私,明珠等被降黜。不久,受權貴打擊解職回鄉。後又被聖祖起用為湖廣總督。任職數年,又被排擠罷官。
郭嵩燾(字伯琛,號筠仙,1818-1891):清末外交官,湖南湘陰人。道光進士。1853年初(鹹豐二年底)隨曾國藩辦團練;1863年(同治二年)署廣東巡撫,與總督瑞麟不合,被貶;1875年(光緒元年)任福建按察使,擢(音卓)兵部侍郎;旋任首任出使英國大臣,1878年兼駐法國大臣,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劄記》、《禮記質疑》。
郭鬆齡(字茂辰,1884-1925):北洋奉係將領,奉天(今遼寧)沈陽人。陸軍大學畢業後,曆任奉天講武堂教官、奉軍第六師長、第三軍副軍長等職。1925年11月,張作霖與馮玉祥部作戰期間與馮密切配合,將所部改稱國民第四軍回師沈陽進攻張,12月下旬兵敗被殺。
郭沫若(原名開貞,1892-1978):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社會活動家,生於四川省樂山沙灣區。1914年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1918年開始寫詩;“五四”時期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鬱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新社。1924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並創作愛國主義曆史劇《屈原》。1949年後著有曆史劇《蔡文姬》等和多部詩集,主編《中國史稿》。有《郭沫若全集》。建國後曾任全國文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教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長兼哲學社科部主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九至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和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長期擔負科學文教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教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麵光輝旗幟。1978年6月12日病逝於北京。
郭隆真(1893-1931):河北大名人,回族,女。五四運動時期組織天津婦女開展反帝愛國鬥爭,是覺悟社和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的發起人之一。1920年參加留法勤工儉學,1923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赴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到北京主持縵雲女校,編印《婦女鍾》《婦女之友》等,進行革命活動。1928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員;1930年在青島工人區進行革命工作,次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濟南英勇就義。
郭 亮(1901-1928):湖南早期的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湖南長沙人。1920年參加共青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1923年任湖南工團聯合會總幹事、湖南省委委員兼工農部長。1926年任湖南省總工會委員長;1927年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並任湖南省委書記。曾同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進行堅決鬥爭,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後任湖北省委書記。1928年1月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同年3月27日在嶽陽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29日在長沙遭殺害。
郭大力(1905-1976):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江西南康人。1928年起與王亞南合作翻譯《資本論》;1940年起翻譯《剩餘價值學說史》。畢生從事研究、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放後任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當選為全國四屆人大代表、二、三、四屆政協委員,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有《西洋經濟思想》《凱恩斯批判》《帝國主義論.講解》《關於馬克思主義資本論》等。
郭小川(原名恩大,1919-1976):中國現代詩人,河北豐寧人。早年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文藝;1948年春隨軍南下,先後在天津日報社、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中宣部等單位從事黨的宣傳工作和文藝工作。建國後,先後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秘書長及《詩刊》編委等職;1950年出版詩集《平原老人》,1958年發表《投入火熱鬥爭》、《致青年公民》等雄渾豪放的朗誦詩。他注意吸收民歌、古典詩歌和新詩的營養,形成了雄健清新的風格。代表作有《月下集》《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賬》《昆侖行》《團泊窪的秋天》等。有《郭小川詩集》。
郭繼勝(1921—1948):華東戰鬥英雄,山東藤縣人。1949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戰鬥中一貫英勇機智,泰安戰鬥中帶一個連首先衝進城內;洛陽戰役中親率一個連前衝掃清了側翼火力,殲滅了敵人的反擊部隊;開封戰役中衝進敵人鹿寨,組織火力、指揮突擊隊攻敵,迅速殲滅了敵人師部;華東野戰軍授予他華東戰鬥英雄稱號。1948年11月7日在淮海戰役中帶領部隊向董莊敵人衝擊時犧牲。
郭伯雄:陝西省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和國家軍委副主席;解放軍上將。
除上述外,還有曆史名人郭正一(唐代宰相)、郭天隆(年壽九十七歲,曾赴千叟宴)、郭廷璋(任儀封縣訓道)、郭經(任西安府推官)、郭正奇(任定州知州)、郭陵(東晉文學家,河東聞喜人)、郭景僖(任刑部主事)、郭景儀(任元氏縣知縣)、郭遠隆(任貴州良同營參將)郭有成(任曲沃縣把總…郭公後代從陽曲去向各寺,使郭氏家庭更興旺起來)、郭鬆林、郭藥師、郭友鬆、郭雋、郭文雄、郭天申等,近代名人郭寶鈞、郭秉寬、郭承基、郭棣活(di)、郭滴人、郭芳楓、郭綱琳、郭化若、郭懷珠、高君宇、郭樂、郭琳爽、郭泉、郭任遠、郭瑞人、郭紹虞、郭泰祺、郭天民、郭廷以、郭味蕖、郭錫麒、郭一岑、郭永懷等,現代名人郭鶴年、郭仲衡、郭令燦、郭令明、郭燮賢等.
三、史書立傳的郭姓人
《史 記》 郭 昌 郭 解
  《前漢書》 郭 昌 郭 解
  《後漢書》 郭 丹 郭 及 郭 躬 郭 太 郭 憲 郭 玉
  《三國誌》 郭 嘉 郭 淮
  《晉 書》 郭 舒 郭 弈 郭 象 郭 璞 郭澄之 郭 琦 郭 文 郭 翻 郭 荷 郭 禹
  《宋 書》 郭世道 郭希林
  《魏 書》 郭 祚 郭文恭
  《北齊書》 郭 秀
  《周 書》 郭 彥
  《南 史》 郭祖深 郭世通
  《北 史》 郭 祚 郭 衍 郭 榮 郭 遵 郭 世
  《隋 書》 郭 榮 郭 衍
  《舊唐書》 郭元振 郭 虔 郭知運 郭 英 郭子儀 郭 承 郭行餘 郭 山  郭正一
  《新唐書》 郭正一 郭孝恪 郭 虔 郭知運 郭子儀 郭弘霸
  《舊五代史》郭 言 郭崇韜 郭延魯 郭金海 郭 謹 郭允明
  《新五代史》郭崇韜 郭允明 郭從謙 郭延魯
《宋 史》 郭從義 郭 崇 郭守文 郭 贄 郭 進 郭 密 郭 達 郭 稹 郭 恩 郭訁恣 郭申錫 郭 成 郭 洗 郭忠恕 郭祥正 郭 永 郭 滸 郭亻巽 郭 琮 郭 義 郭 雍 郭天信
  《遼 史》 郭 襲
  《金 史》 郭榮師 郭企忠 郭 俁 郭文振
  《元 史》 郭寶玉 郭守敬 郭嘉 郭回 郭全
  《明 史》 郭子興 郭 英 郭 興 郭景詳 郭 雲 郭 亮 郭 資 郭 敦  郭 緒 郭 登 郭 楠 郭 忠 郭弘化 郭應聘 郭惟賢 郭維經 郭以重
  《清 史》 郭王秀 郭世隆 郭世熏力 郭柏蔭 郭味兒 郭都賢
















附錄二:
民間族譜資料選

1.郭氏族曆史世源流序圖(摘至臨邑《郭氏族譜》)
郭氏始祖由丙公之子壬,虢叔之嫡孫也,周成王以先人有功,封於郭,是為郭公,因以為姓。
本源既清,流派斯永。壬生嬰,嬰生偃,偃生牧,皆襲公爵。牧弟曰特,篤誌好修,施德行仁為,冀州尹。生隗,為燕昭王國師,參謀製服強齊,遂居燕地。生二子,長蓮池,幼雷溪。蓮生存素,素生孟回,孟回生方鎮,方鎮生阜,阜生石嵐、石岩。嵐生二子:希古、複古,複字濟虞,為當時賢士。首録祖先昭穆成帙,且詔其子若孫曰:汝曹世世增,遺而不續者不昌厥後,遂得公有本之傳而後之增錄,絡繹不匱。濟虞之子義夫,為平王上卿,生二子,長曰綱,營州令;幼曰紀為盧龍尉。綱生丕,丕生雄,字雲飛,號懋勳,為王總戎,征伐嚴狁有功,加封鎮嚴將軍。生三子:繼英、繼武、繼忠,皆居營州。英生恩,襲父爵。忠公智勇兼全,封靖嚴候。生子祖,為筆帖式常侍。生子曰雲,官徵仕良,生孟純,字清甫,學通素,為靈王上卿。長子寧為齊大夫,幼子延年,為河令。延年生質,質生在,在生鶴,鶴生芳桂。芳桂生昌,昌生克謙。克謙字六吉,為郝王諫議,因周不克製秦,遂解綬歸山,乃續濟虞公曆代昭穆,纂訂成帙。誡曰:屆茲亂世,藏者當如金玉。謙之子翕,翕生二子:長清隱、幼樂隱。樂生靜山,靜山生春魁,春魁生三子:長曰後,次曰偉,幼曰傑。傑生甲儀,甲儀生朝樞、朝棟。棟生,秦張祿薦為參軍。生二子,曰歐曰歙。歐為秦兵馬先鋒。生二子鎮江、鎮海,江仍為秦總兵,後見秦多不仁,遂棄職歸隱。生子崇德、崇善。德生子珍,珍生師堯,仕漢,為汝寧刺史。生二子曰亨、曰亮,遂居汝寧確山,果敢尚義,不避奸險,太後嘉之,奉為給事。生子垣,字次周,文帝朝為內閣侍郎。長子鍾,字元音,為河內軹縣尹,遂居河內。生成義成美。美生解,字翕伯,豪俠仗義,厚施薄報,壯士多歸門下,後為司戶參軍。生二子,曰廣曰度。廣生三子:大有、大年、大任。大任字負輿,與宗人欽,同事平帝,官諫議。因莽亂,避居汝南。生二子曰憲曰懲,憲字子橫,事光武,常諫帝東征,上勿聽,後果穎川起兵,帝深悔悟,以服其諫,而漢治矣。生二子紹聖紹賢。賢子繼周,學博行優,未獲大用。日與弟子講明聖學,序先代昭穆。長子公輔,遷茂陵,幼子公軾,仍居汝南。輔生三子,曰伋曰佑曰保,伋字細候,曆漁陽太守,有德政行部,幾童竹馬相迎,仕歸悉,以財穀散予九族。楊關西先生以女娶公,生子達,達生春,春生不敏,敏生以仁,仁生二子:長鵬翮,字奮飛,晉武時,官郎中;幼鵬程,歲進士。翮生天培,培生士瑜,瑜生鼇,鼇生丹,字少卿,官拜司徒。至仕後居華陰。生子宏道,道生履,履生球,球生三子(有誤,應為球生昶,昶生三子):通善、通義、通美。通善居長安;通義居鼇屋;通美世居華陰,生子敬之,為五州刺史,贈太保,封國公,生子儀,元宗時為節度使,肅宗拜封丞相,汾陽王。生九子:長曰曜,兵部尚書,襲代國公;次曰旴,南州節度使;三曰晞,禦史中丞,太子賓客,兵部尚書,封趙國公;四曰出,翰林侍郎,禦史中丞。五曰晤,戶部侍郎,兵部尚書;六曰曖,尚升平公主駙馬,金紫光祿大夫,襲代國公,左仆射,七曰曙,太常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八曰映,封沂國公;幼曰暘,中書侍郎。曜之子鋒(詳譜說曜生六子:錦、欽、鋐、鍾、鎮、錠。錦字鋒),襲封汾陽郡王,旴生三子:銓 、銑、鎮(詳譜說旴生五子:鐸、銓、鑑、銑、銘,鎮可能有誤),遷金陵。晤生五子:鐇、鈞、鎔、鍊、錫,鐇、錫二公遷臨川郭堆。曖生四子:長鑄、次釗,工部尚書,授西川節度使,三鏦,國子祭酒,太原郡公、幼鋙,禦前侍衛,富貴蕃盛,難更仆數。釗生五子:仲恭、仲詞、仲學、仲文、仲斌,仲文之子曰湖,遷南豐雙井,傳至金龍,遂遷臨川之茶溪而家焉。鏦生三子:仲宣、仲武、仲翊。而仲恭尚金堂公主駙馬,曆詹事府事,生子曰翟,爵國子祭酒,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將軍。唐僖宗中和元年避亂,由金陵而遷吉州太和墨溪,生四子:長延嵩、次延升、三延暹、幼延勃。延嵩官樞密使,解授後由吉之墨溪而遷南昌。生子洪霸。霸生三子:文暹、文政、文格。文政之子仕通,通之子曰敬尚,敬尚之子曰仁欽,仁欽公之子曰興元,興元生二子(應為興元生一子,名學立,學立生二子:長鳳梧、次鳳祥):長鳳梧,次鳳祥。梧生三子:長達才,次進才,幼道才。達才之子廣發。廣發生二子坤德、坤行。行生思若,若生二子:順榮、順昌。榮生三子:長曰弦,居南昌;次曰統,遷豐城、幼曰緗,遷鉛山紫溪。弦公生子希孔、希顏、希孟。孔公仍居南昌,顏公官任撫州副總,後遷家於城南。希孟遷佘頭,兄弟皆由南昌分土而宅,瓜瓞綿綿。其在臨川有先居郭堆,而為鐇公錫公;後者居臨邑,而為希孔、希顏、希孟後者。戶敦禮儀,人服詩書,雖經兵火之餘,而世係秩秩,昭穆井井,亦由濟虞公之所增録,雍和公之所珍藏,紹賢公之所稽考,世世實之,無忘一本之親。予於郭氏居同桑梓,又屬世婣,茲值書錦之暇,敬承台命,披閱先世譜牒而為之序焉。
皇明萬曆四十五年歲次丁已春正月中幹榖旦賜進士弟由兵科給事中累陛正治上卿賢德大夫太子少保,禮、戶、兵、刑四部尚 書都察院左都禦史 :年家婣眷弟南昌熊明遇敬書。
2.陽曲縣高村鄉南社村郭氏宗譜
陽曲縣的白家社、北社、南社、東盤威、東南窪、上原菁、大卜等村均為郭姓多的村,過去郭氏家譜不少,文革中被大量燒毀,現有少數保存的。
  高村鄉南社村郭忠和保存的郭氏家譜。該譜以郭時道為第一代,全譜共計二十代二百五十人,現存家譜由第十七代的郭清綸於光緒十九年(即公元1893年)錄抄的,後麵是十九代的郭忠和再記的。
  家譜開頭寫有:"郭氏曆代宗冊薄序"。第七代的郭彥道曾任陝西永壽縣丞,郭彥達誥封文林郎,第八代的郭崇曾任湖廣嶽州推官,第九代的郭士英曾任屯留縣訓導。保存家譜的郭忠和仍健在,是忠字輩,屬第十九代人。家譜如下:
一世祖1人:郭時道
二世祖5人:海(長)、深(次)、岩(三)、全(四)、翥(五)
三世祖5人:殷俊(海男)、殷貴(深男)、殷智(岩男)、殷勝(全男)、殷(翥男)
四世祖3人:榮(貴長)、鑒(貴次)、鈺(貴三)
五世祖1人:景山(榮男)
六世祖3人:效(山長)、悅(山次)、潭(山三)
七世祖2人:彥通(效長)曾任陝西永壽縣縣丞、彥達(效次)誥封文林郎
八世祖6人:嵩(通長)、嶠(通次)府庠生、崇(達長)湖廣嶽州府推官、嵐(達次)府庠生、成(達三)、嶺(達四)
九世祖14人:春雷(嵩長)、春霈(嵩次)、春雪(嵩三)、春霰(嵩四)、春霖(嶠長)、春震(嶠次)、士英(崇長)任屯留縣訓導、春雨(崇次)、守仁(時長)、守科(時次)、守魁(嶺長)、守元(嶺次)、守光(嶺三)、守明(嶺四)
十世祖15人:騰蛟(士英長)邑庠生、鹹蛟(士英次)、汜(春雨長)、紹(春雨次)、纘(春雨三)、懷(守科長)、遲(守科次)、灃(守科三)、溥(守魁長)、潼(守魁次)、澡(守元長)、淅(守光長)、浴(守光次)、染(守明長)、潮(守明次)
十一世祖31人:萬邦(騰長)、萬方(騰次)、萬禮(騰三)、萬仁(騰四)、萬明(騰五)、金湯(鹹長)、金萍(鹹次)、來聘(汜長)、來安(汜次)、繼儒(紹長)、繼倫(紹次)、繼虎(紹三)、繼鳳(紹四)、鳳林(遲長)、鳳富有(灃長)、鳳益(灃次)、鳳台(溥長)、鳳明(溥次)、鳳文(潼長)、鳳武(潼次)、鳳全(潼三)、鳳奇(澡長)、鳳榮(澡次)、鳳虎(澡三)、鳳祥(淅長)、鳳樓(浴長)、鳳亭(浴次)、風閣(浴三)、鳳殿(浴五)四夭折、風保(染長)、鳳禎(潮長)
  十二世祖46人:延(邦子)、睹(方長)、覷(方次)、旺(方三)、良(萬仁長)、善(萬仁次)、賢(萬仁三)、宗(萬明長)、財(萬明次)、妙(萬明三)、盛(萬明四)、綿(金湯長)、文(金湯次)、緯(金湯三)、家禎(來安長)、家祥(來安次)、家喜(來安三)、家朋(繼虎子)、爾珍(鳳林長)、爾珠(鳳林次)、爾環(鳳林三)、爾鶴(鳳宇子)、爾洪(鳳台長)、爾忠(鳳台次)、爾考(鳳台三)、爾俊(鳳明長)、爾文(鳳明次)、爾興(鳳文長)、爾旺(鳳文次)、爾茂(鳳文三)、爾盛(鳳文四)、爾榮(鳳武長)、爾華(鳳武次)、爾富(鳳武三)、爾洪(鳳榮長)、爾 (鳳榮次)、爾全(鳳榮三)、爾柰(鳳虎長)、爾軍(鳳虎次)、爾韋(鳳虎三)、渚(祥長)、長(祥次)、爾良(樓長)、爾順(樓次)、爾善(樓三)、爾賢(樓四)
  十三世祖50人:連禹(覷長)、連成(覷次)、連琮(覷三)、連祿(賢子)、連法(財長)、連旺(財次)、連榮(財三)、滿會(家禎子)、滿德(家祥子)、滿福(家喜子)、滿祿(家喜次)、滿興(家朋長)、滿隆(家朋次、滿光(爾珍長)、滿正(爾珍次)、滿明(爾珍三)、滿玉(爾洪長)、滿亭(爾洪次)、滿旺(爾洪三)、滿盈(爾興長)、滿溢(爾興次)、滿財(爾旺長)、滿王申(爾旺次)、滿琳(爾旺三)、滿王泉(爾旺四)、滿泫(爾茂子)、滿瑛(爾盛子)、滿成(爾榮長)、滿法(爾榮次)、滿如(爾榮三)、滿要(爾榮四)、滿全(爾華長)、滿明(爾華次)、滿義(爾富子)、三興(洪長)、三旺(洪次)、三盛(洪三)、三才( 男)、三崗(全長)、三富(全次)、三停(爾柰子)、三元(軍長)、三界(軍次)、金山(爾韋子)、滿山(緒長)、滿厚(緒次)、滿花(長之子)、滿元(良子)、三銀(賢子)、五子(賢次)
  十四世祖27人:讓(連禹子)貴子(連成子)、仁(連琮子)、安(滿祿子)、先(溢長)、慎(溢次)、綸(滿財子)、績(滿王申子)、綺(琳長)、綰(琳次)、纘(琳三)、繼(琳四)、繡(王泉長)、幺采(王泉次)、致(王泉三)、文(泫長)、二木墩(泫次)、林(泫三)、幺係(瑛子)、儀(法子)、俊(要子)、熹(金長)、照(金次)、寶(義長)、玉(義次)、生(才子)、碩(三界子)
3.郭氏家譜(抄本。平定縣城姑姑寺譜主藏。李克明提供)
民國郭來儀續修。來儀,郭氏九世孫。此譜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郭來儀重修的。譜主原籍洪洞,後遷至石艾(平定),因譜係散失,明代遠祖、始祖世係無考,中收清以郭家為一世所支計十一世一百五十一人。是譜封麵題簽“郭氏家譜”,中書“大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寶泰堂立”,封二,譜名上書“源遠流長”,下書目次,分加緊為:敘、世係分流圖、世次合敘格、跋;另有“壬申(1932)春正月元夕後三日重修於寧一堂”字樣。敘文三篇:其一,敘。歲進士夏縣訓導四世孫郭生琮乾隆丁卯(1747)春三月撰修於南台書舍;其二,郭氏家譜序。例授修職郎五世孫郭任,時年八十有一,嘉慶已巳(1809)夥月撰;其三,重修家譜序。優增生七世孫郭帶汾於嘉慶十本年歲次壬申(1812)正月望日修於慕林書墪。譜後跋文也係七世孫郭帶汾撰。惟時清嘉慶壬申三月禊日。譜心尾書“民國壬申(1932)正月吉日九世孫郭來儀重修於柏鄉旅次”。是譜、敘、跋對其世係源淵進行了考證,敘事簡明,文字通暢,著錄圖格,縷列分明,合序格內間或有事略記載,敘、譜前後照應,基本反映了郭氏一支派的繁衍情況。是譜可供小譜創修研究工作參考。
4.郭砦郭氏家譜(曹縣桃源:王文亭提供)
民國四年修,家譜記載:“予族山西太原故家,明初奉洪武詔自洪洞縣遷山東曹邑桃源集東南裏許居焉,村名郭寨……始祖稱長老,配姬氏。……相傳始祖思親,旋歸洪洞,終未還鄉……宗排從十九世起,‘鴻鹹永豐慶,樹修本善傳’”。
5.(鄭州)郭氏族譜(由洪洞縣縣誌辦公室提供)
乾隆四十三年修,郭鏽、郭朝聘撰 ,由郭朝業作譜序。族譜記載:“吾姓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徙於鄭州西南隅台郭村,遂占籍焉。殆我五公之在當日也,愛老憐貧,積德好善,享厚無穹。故郭姓日蕃,人丁頗富,其間人黌宮、列賢書、舉臨生員不可指數。吾族子弟,古風質樸,別無他務,不可謂非先澤之所遺者厚也。餘因伏而思日,飲水者溯其源,樹木者壅其本。吾有祖宗而不知其生歿何年,歸何地,生平行誼,言動啫好之何若是向者歐陽氏之年誚也。一水之流而萬派,一木之茂而千條,吾祖宗有子孫,而冠婚之弗告,歲時伏臘之弗聚,壽夭死喪患難之弗知是向者蘇文公所歎也”。

附錄三:
明初官方移民史記

中國曆代移民,可分為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兩種形式。自然移民乃是百姓為逃避天災戰禍或其他原因而致的自發遷徒;官方移民乃為曆代政府基於軍事、政治、經濟諸原因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移民。曆史上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自然移民:一次是兩晉南北朝時三百餘年戰亂,中原地區的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帶;一次是北宋滅亡以後中原淪陷,士大夫及廣大百姓隨宋朝宗室紛紛南逃。就我國曆代官方移民的曆史來看,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墾荒以及軍屯、民屯、商屯之製,其高潮曆經三朝曆時五十年,在我國曆史上可謂空前絕後。特別在山西洪洞古槐樹處的移民,無論從時間、地域範圍、組織規模上講,無疑是移民史上的頂峰,是中國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古大槐樹處移民居之冠,古大槐樹處移民後裔遍神州。
一、移民的原因
明初官方移民的背景和原因,要從元末年間的曆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隻有89年(1279-1368),雖然盛極一時,但“隻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民不聊生,隻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發生了百餘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後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起義,次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元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得到廣大農民的紛紛響應。元軍出其精兵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幹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餘級”(《元史 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 順帝本紀》),後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陝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終於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鬥中 ,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餘有十八家(《明在祖實錄》卷五)。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裏”,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裏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複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 (《元史.五行誌》),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誌》)。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醜夜,濟南山水暴漲,衝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湧,溺死者無算。 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 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餘,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穀、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醜,中興路鬆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餘,漂沒六十餘裏,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十二年六月,中耠路鬆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穀四縣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 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裏,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裏亦如之(《元史.五行誌》)”。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 (《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 (《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誌》)。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饑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誌》)。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饑;十八年“京師大饑,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饑,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同時, 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誌》)。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隻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
明朝建立後,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采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誌》)、 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曆經數朝曆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開始。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複,又發生了“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複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複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隻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幾為丘墟焉。
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民非殺即逃,進一步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麵。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進一步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為此,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二、移民的曆史記載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鍾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更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因此,山西是移民的遷出地。
我國曆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明初移民,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約有50年的移民曆史。被遷之民以晉南、晉東南為多,晉中隻有少數幾縣。明初山西為五府、三直隸州、十六散州、七十九縣。《明實錄》、《明史》記載的遷民主要有汾州府(轄七縣)、遼州(轄二縣)、沁州(轄二縣)、澤州(轄四縣)、潞安府(轄八縣)、平陽府(轄二十八縣)。這些地區共有五十一縣,而平陽府就轄二十八縣。就人口而言,據《山西通誌》記載,列表如下:
年度\地區 山西 平陽府 澤州 潞州 遼州 汾州 沁州
洪武24年 戶 652408 208211 66846 166147 11581 15987 15671
洪武24年 口 4873946 1847790 474937 1113024 62418 244110 138607
永樂10年 戶 586202 198176 65941 134012 9743 26368 16867
永樂10年 口 4074563 1644285 383710 736179 50217 245397 94263
由此可見,遷民最多的自然是平陽府。
明朝政府移民原則是把農民從窄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廣地方。洪武三年曾有定製:對北方郡縣荒蕪田地,召鄉民無田者墾辟,每戶給十五畝,又給二畝地種蔬菜,有餘力者不限頃畝。同時規定,皆免三年租稅,鼓勵農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據民國《洪洞縣誌》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保安等處,樹下為薈萃之所”,並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民國《洪洞縣誌.古跡》)。《明實錄》、《明史》、《續文獻通考》等書都有明初移民的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先後遷民10次,永樂年間遷民8次,共計18次。
1.《明史.食貸誌》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風陽。”
2.《明太祖實錄》卷一一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趄定民無產業者於風陽屯田,遣人齎冬衣給之。”
3.《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一載:“(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千餘戶,悉還為民。”
4.《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
另據《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複三年。”
5.《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6.《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載:“(洪武)二十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徐禮分田給之。”
7.《明太祖實錄》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
另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卷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改過居彰德者聽。者聽。至是還服,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複五年。”
另據《明太宗實尋》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 、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1.《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裏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裏甲......上悉從之。”
12.《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另據《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14.《明太宗實錄》卷五十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間給道裏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九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裏費一百錠,口糧五鬥。”
16.《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載:“(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
除我國一些曆史文獻的記載外,民間移民記載更為豐富,晉、冀、魯、豫、蘇、皖、 陝、甘等地大量的民間譜牒與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縣大槐樹處移民的記載,這些資料說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移民,是我國曆史上有組織、有計劃的一項重大決策。
三、遷往山東地區
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麵積比山西大得多。由於黃河泛濫,災疫盛行,再加上“靖難之役”,南北構兵,造成人煙稀少,也是移民遷入的重點省之一。山東省移民以明時的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最多。現移民於山東有據可查者達八十餘縣。 其分布如下:
山東省移民分布一覽表
濟南 曆城 章丘 長青 青島 膠南 即墨 淄博 棗莊 滕縣 德州 寧津 商河 濟陽 禹城 夏津 陵縣 齊河 武河 廣饒 濱縣 墾利 陽信 無棣 沾化 利津 博興 惠民 濰坊 濰縣 諸城 安丘 臨朐 壽光 高密 益都 煙台 牟平 文登 萊陽 棲霞 掖縣 榮城 萊西 招遠 黃縣 臨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縣 莒南 費縣 泰安 萊芫 新汶 肥城 平陰 寧陽 東平 濟寧 兗州 魚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鄒縣 菏澤 鄆城 巨野 單縣 曹縣 鄄城 梁山 定陶 東明 聊城 東阿 臨清 莘縣 金鄉 徽山 陽穀 茌平 冠縣 高唐
定陶縣一千王村民國時期寫的《王氏家譜序》載:我王氏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此,始祖諱良,帶來隨手兵器一件,莊名“一槍王”……宗族甚多、門戶雖別,乃是一家人。後人共稱“一千王”。定陶縣光緒二年續寫的《張氏家譜》載:“我始祖諱四老字開墓,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遠祖洪洞者不可考,始祖開墓公當明定鼎之初,奉詔遷徙山東,籍隸定陶,居城二十六裏堂林坡村,即今之陳集奄東南東張莊是也,爾時茲土荒蕪、戶口流亡……”,現已傳二十三世。定陶縣現有村莊1050個。其中有396個村莊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縣遷移而來,另有18個村是元、清時期由洪洞縣遷來。最多是明洪武時期來定陶者即占241戶。據調查,當時移民每戶一般為一至三人,個別有四至五人。按此推算,明朝從洪洞縣遷定陶縣約396戶,計800餘人。
其它許多縣也有類似的記載。聊城縣《段氏家譜》載:“大明天啟年,自山西洪洞縣北關遷山東東昌府城北十八裏,自立小段莊”。沂南《傅氏墓碑》寫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縣喜鵲窩,於萬曆年間遷此處”。1956年在濟寧發現一座墳墓,棺木未朽,屍衣未腐,被上紙寫道:“明朝郭軒,嘉靖十五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濟州南關外住。終年五十六歲。”沾化縣《王氏族譜》載:“我王氏當宋、元之際,世居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古晉人也。迄明初洪武二年,吾祖由洪洞縣遷籍濟南府曆城縣東關,北臨柳符頭,兩地雖遙,先人之廬宛在也。但我王氏有的遷至濟南龍洞及直省河間府者已失聯係。遷來沾境者係六世社諱興、萃二老,先住沾境‘王家莊村’,後移鄰近鐵匠家(西孫村),現另有族人移居濱州“刀子王家”。滕縣《馬氏家譜》載:“始祖三世太、清、壯,原籍山西省洪洞縣,明洪武二年遷山東滕縣,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孫繁衍曰‘馬家村’”。臨清縣肖寨村光緒二十一年寫的《李氏族譜序》載:“爾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縣。明初定鼎之後,東省戶口零落。逐移於清邑居焉”。又於康熙四十年寫的《李氏始祖碑文》記載:“自元末運數當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幾無孑遺,暨明太祖建國,分民詔下,移民遷眾,我始祖自山西太原市(原文如此)洪洞遷此清邑,披荊斬棘,蒙霜露而居焉。當是時,墾田構室,幾費艱辛,而不憚煩者,貽劂後也”。臨清縣乾隆二十五年寫的《張氏族譜序》記載:“張氏係出於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遷徙清源(臨清)遂族而家焉”。商河縣《王氏祖碑》記載:“祖輩是明朝洪武年間遷來”,曆經千難萬險,由山西省洪洞縣蝦蟆灣來此居住,望孝子賢孫世代相傳牢記故鄉。臨朐縣堯山鄉王寨村崖村群眾在墳中曾扒出一石碑,上麵記載周圍幾個村莊,都是自洪洞大槐樹下於洪武間遷去的。汶上縣《楊氏墓碑》載:“楊氏遷汶已十餘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清平縣《周氏家譜》載:“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於洪武年間,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居清邑城西北,距城四十五裏欲一裏八甲居周莊’”。曹縣乾隆七年立《追遠碑.大清河南開封府祥符縣曆來遷居追遠序》載:“溯其淵源,考其履曆,其遷也,奉永樂詔起自洪洞,遷於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諱希顏複遷於魯河東岸”。濰坊市《李氏家譜》載:“李氏先祖李唐、李樹兄弟二個,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遷民到山東濰縣,在一邊定居,起名李家寨。” 此外,肥城縣《朱氏家譜》、商河界《王氏家譜》、陽穀縣《薑氏墓碑》、滕縣《徐氏家譜》、惠民縣《咿氏家譜》都記載其先祖是洪武年間從洪洞遷魯的。嘉祥縣張氏、兗州張氏、禹城劉氏、菏澤縣袁氏,先祖都是永樂年間由洪洞遷去的。無棣縣水灣鄉牛氏始祖是明永樂二年奉旨遷入海奉(無棣)的。據先輩傳,是在洪洞大槐樹下分路而遷,遷時砸破一口大鍋,每人拿一塊碎鐵為紀念,人稱“打鍋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鍋牛的傳說。
從資料來看,山東移民以洪武朝為多、永樂朝次之,也有個別為其他朝遷徙者。從家譜、碑文中的記載看,大多記載為從洪洞遷出,也有個別從它縣遷出。據嘉祥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全縣70%的自然村均為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的。據山東省莒縣地名辦公室初步調查,洪洞明初遷民於莒縣情況如下:
原籍及姓氏 遷莒時間 遷莒地點 備 考
洪洞縣馬氏 明洪武 弧山莊 《重修莒誌.氏族》
洪洞縣僚窪村高氏 明洪武 石嶺子 《重修莒武.氏族》
洪洞縣孝義村郝氏 元末 城西粟園 《重修莒誌.氏族》
洪洞縣萬氏 明初 萬象山 《重修莒誌.氏族》
洪洞縣趙氏 明初 山東益 《重修莒誌.氏族》
永樂 莒北門 《重修莒誌.氏族》
洪洞縣趙氏 明洪武初 今棋山鄉趙家莊子 《趙氏族譜》
洪洞縣徐氏 洪武二年 棋山鄉水溝 《徐氏族譜》
山西段氏 洪武初 棋山鄉威服村 《段氏族譜》
洪洞縣孫氏 棋山鄉褚家坡 當時遷民執照
洪洞縣韓氏 棋山鄉長寧村 傳說
洪洞縣林氏 棋山鄉大林茂 傳說
洪洞縣僚窪村高氏 洪武 招賢鄉高家橋 族譜
山西省祁縣 明 徙阿莊 《重修莒誌.氏族》
上表可以看出隻有一戶不是洪洞遷出的,也有洪武、永樂前後遷去的。
四、移民的作用
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墾荒以及軍屯、民屯、商屯之製,其高潮曆經三朝、曆時五十年,在我國曆史上可謂空前絕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實施,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在客觀上卻緩和了地主與農民的階級矛盾,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社會經濟日漸好轉。邊防鞏固、賦稅增加、社會安定,使明朝的封建社會迅速發展,充分顯示了明代移民的曆史作用。
(一)中原地區人口大量增加,勞動力得到解決
元末明初,由於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量荒蕪。移民後,勞動力得到解決,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人口大量增加,特別是移民地區的人口增加更為顯著。洪武十四年全國有戶一千零六十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戶,人口有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三千三百零五口(《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四十);到洪武二十六年增加為一千六百零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人口增加為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口《明史.食貨誌》。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人口為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到了弘治四年,增加為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戶,人口增加為四百三十六萬零四百七十六口(《明史.地理誌》)。山東省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人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到弘治四年,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人口是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明史.地理誌》)。陝西省洪武二十六年有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人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人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續文獻通考》卷十三)。河北、安徽等省人口均有大量的增加,解決了中原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二)耕地麵積大量增加,農業生產迅速恢複發展
明初移民使中原大片荒涼地區的土地有了農民耕種,再加上明朝政府實行了發給移民耕牛、種子、農具以及三至五年不征賦的鼓勵農民生產的措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墾荒麵積迅速增加。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每年墾荒數字為:洪武元年七百七十餘頃;洪武二年八百九十八頃;洪武三年二千一百三十五頃(魯、豫、鄂);洪武四年十萬六千六百十二頃;洪武六年三十五萬三千九百八十頃;洪武七年九十二萬一千一百二十四頃;洪武八年六萬二千三百零八頃;洪武九年二萬七千五百六十四頃;洪武十年一千五百一十三頃;洪武十三年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一頃。據《明實錄》載,洪武十四年全國耕地三百六十六萬七千七百一十五頃(《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以上十一年的總墾田麵積為一百八十萬三千一百七十頃。洪武元年全國耕地麵積不過一百八十多萬頃(不包括東北、西北未定的地區以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荒廢田地的數量是極為巨大的。到洪武二十四年全國墾田總數為三百八十七萬頃。兩年後,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土田總數增加為八百五十萬頃(《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四十),比洪武元年的墾田總數增加了四倍。按全國人口平均,當時每人可占有耕地十七畝。墾田數目以北方為最多,特別是山東、河南、河北移民所墾田的數目為多,這說明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三)農業豐收、稅糧增加,社會經濟繁榮
由於實行移民墾荒,鼓勵發展生產的措施,使農業不斷豐收,明朝的社會經濟迅速繁榮。
洪武十八年,全國收入麥、米、豆、穀二千零八十萬九千六百一十七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洪武二十三年,歲入稅糧為三千一百六十萬七千六百石(《明太祖實錄》卷二百零六);二十四年為三千二百二十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三石(《是太祖實錄》卷二百一十四);洪武二十六年,增加為三千二百七十八萬九千八百石(《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比元代全國歲入稅一千二百十一萬四千七百餘石增加二倍。《明史》曾記載當時生產發展後的情況是:“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府倉庫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明史.食貨誌》)。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戶部尚書鬱新奏稱:“山東濟南府廣儲,廣鬥二倉糧七十五萬七千石有奇……二倉蓄積即多,歲歲紅腐...其今秋糧宜折棉布,以備給賜”(《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一)。農業的豐收,與廣大移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是分不開的。
(四)移民墾荒、實行屯田,鞏固加強了明政府的邊防
明初土地荒蕪,國庫空虛,鞏固邊防解決糧餉是移民的重要目的之一。明太祖為了加強國家的武裝鞏固邊防,在全國各地設立衛所製度,曾遷山西平陽民“選民丁,立都所,置衛屯田”。軍士別立戶籍,軍戶由國家分給土地屯田自養;平時軍士由衛所路官負責操練、屯田,戰時則歸部派遷的部兵統領。明朝政權規定每百名軍士發給牛40頭以及其他農具。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軍士受田五十畝為一份,征糧十二石,貯屯倉,聽本軍自支,餘糧為本衛所軍官俸糧。(《明史.食貨誌》)由於實行了軍屯,軍糧有了保證,邊防也得到鞏固。洪武二十年七月守大寧前軍都督僉事商*稱“所築大寧兩城,見貯糧粟。大寧三十一萬石,鬆亭關五十八萬石,會州二十五萬石,足供數年邊用”(《明史.地理誌》)。就連朱元璋也誇獎軍屯之製:“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翦伯讚《中國史綱要。第三冊170頁》。
(五)由於移民墾荒,生產恢複,田賦增加,府縣有不少升格
明朝以稅糧收入定府縣的等級,縣府均分三等。由於戰亂及自然災害,洪武初,一些府、縣由上、中降為下。由於移民墾荒,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隨著田地和戶口的增加,農業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田賦逐年增加。到洪武八年,有不少府縣升格。例如:開封原為下府,因為稅糧額超過三十八萬石,八年正月為上府。河南懷慶府稅糧增加到五萬石,陝西平涼府戶口、田賦都有所增加,三月升為中府。十二月太原、鳳陽、河南、西安歲收糧增加,升為上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九十八、 一百○二)。
以上情況可以看出,移民墾荒實行屯田,使各地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恢複和發展,特別是中原地區更為顯著。同時邊防得到鞏固,社會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使明朝的統治得以鞏固和發展,從而把我國封建社會推向更高的階段。幾百年來,廣大的古槐移民與當地人民共同奮鬥,艱苦創業,對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這些曆史的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附錄四:
&#8226;燕王掃碑&#8226;
河北、河南、山東廣大地區流傳著“紅蟲”吃人的故事:明朝時,這一帶鬧“紅蟲”,把人吃光了,才從洪洞大槐樹處往這兒遷民。這個故事都和“燕王掃碑”造成人煙稀少有關。故事中所說的碑實際上就是南京城的功德碑,即明皇族的祖宗碑。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道德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作為他的繼承人。可惜朱標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麵。朱元璋又立朱標之子允*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大臣們立允*為帝,這就是曆史上的建文皇帝。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謀,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屢建功勳。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他已暗中生氣;他侄兒為帝後,他更是不服;加上建文帝看到諸王的勢力強大,中央難以控製,就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這一下燕王就有借口了,他本來早已在北京招兵買馬,想尋機會和借口了。有了機會,他自然不肯輕易放過。於是他援有朱元璋的祖訓,聲言朝廷內出了奸臣,要為建文帝“靖難”,在北京首先發難,率軍向南京進攻。他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著攻山東,然後到南京,沿途受到忠於建文帝的明軍和人民群眾的反擊與阻擋。雙方大戰數年,終於攻下了南京。但由於長期的戰亂,造成江北地區“千裏無人煙”的局麵。燕王的軍隊都頭戴紅巾,所以百姓們都稱之為“紅蟲”。“紅蟲”含有瘟疫的意思,所以民間有“紅蟲”吃人的傳說。
燕王攻克南京後,建文帝被燒死,自己便當了皇帝,這就是明成祖。他即位以後,由於正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擁護他,他就狠下毒手,如滅了方孝儒十族,又實行了“瓜蔓抄”,就是把反對他的人也全部殺光。不久又把都城遷到北京,並下令從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到山東、河北、河南、浙江一帶開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
附錄五
大槐樹下是故鄉

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宗親。那麽,你來自何方呢?——可曾聽祖輩們念叨過: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數百年來這些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幼皆知,甚至有隻知大槐樹而不識其始祖者。古大槐樹處位於洪洞縣城,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據《洪洞縣誌》和《明史》記載: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增,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中原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四境安謐。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洪洞等地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便大量從山西往外地遷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移之列。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期間組織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裏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為唐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前遮數畝,蔭藏數目"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鴰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權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發放“憑照川資”。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薈萃之地。於明洪武至永樂十五年間,屢移山西民於京、冀、魯、豫、皖、蘇、鄂、秦、隴等十餘省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以及海內外。
據說,每次遷民,不管家在何處,都以洪洞為集中地。官家在廣濟寺旁設機構,進行登記,而後才往各地遷送。常言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正因為這樣,老百姓臨離開洪洞時人人痛苦、個個流淚,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抑天長號,其狀極為悲切。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鴰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凝眸高聳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隻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每個人都是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望啊望,望不夠家鄉的文濟寺,望不夠廣濟寺旁邊的大槐樹。當走到很遠很遠的時候,人們最後一瞥,隻能望見聳立雲端的槐樹和樹梢上的老鴰窩。大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翠綠色的枝葉上下搖動,就好像是為離別故土的人們送行。於是,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在遷民們的心中:古槐一—故鄉,從此也就融成了一體。以後,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便成了流傳的歌謠。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初,村民景大啟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簷鬥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麵,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20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麵刻有"蔭庇群生"。祭祖小屋裏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該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 600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在這裏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
——當時的遷民是強迫性的。明政府廣帖告示,欺騙百姓說 :" 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趕往古槐樹下,晉北人來了,晉南、晉東南人也來了。第三天,古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帶口,熙熙攘攘,暗中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他們平安無事。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數員將簇擁著一個官員,那官員大聲宣布道 :“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 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靂,人們都驚呆了,但不久就醒悟過來他們受騙了,人們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罵的、 有呼兒喚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接著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人們的哭喊聲驚天動地。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複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河南、山東、河北、陝西、皖北、蘇北、甘肅普遍傳說,凡是從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有一裂縫,好像是兩個指甲,不是古槐遷者,均無此特征,時至今日仍為複形指甲。
——據先輩傳,當時凡同族近親是在洪洞大槐樹下分路而遷。牛氏兄弟在分遷時砸破一口大鍋,每人拿一塊碎鐵為紀念,人稱“打鍋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鍋牛的傳說。
——人們出於對大槐樹的留戀,臨行前都想最後擁抱一次。有一戶十一兄弟手拉手難以合圍,最後由大嫂加入後才得以實現。因此,可以想象大槐樹有多麽粗大。
  ——在陝西及河南的一部分縣中,還傳說由於是被綁押解遷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習慣。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裏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隻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隻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舍,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後,一片荒野,隻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麽,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的苦戀,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裏,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氏在自己家門口栽了一棵槐樹;保定府西關謝德先開了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確山縣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廟祠堂的楹額上銘記了紀念的文字,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山東菏澤固堆袁家祠堂牆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題望槐思鄉詩:“昔日從戎驅韃虜,今朝屯田太行東。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鳳。古崗植槐三五株,銘記晉中父老情。臥雪傳說流千古,後昆霞蔚賽勁鬆。”河南焦作市劉氏祠堂匾額書:“派衍洪洞。”河南偃師縣牛氏家廟大廳的楹聯寫著:“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河南省武陟縣小東鄉大淘村孫氏牌位對聯:“祖洪洞支遷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更表現了留戀家鄉的意思,河南偃師縣寇店鄉韓寨村《趙氏宗譜》載:趙氏始祖兄弟四人,名“經、營、槐、顯”“念新造之艱窘,伯與仲故諱經,而諱營。恐故鄉之遺忘,叔與季則諱槐,而諱顯”。這裏“顯”顯然是“鄉”的意思。移民們遷往各地,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並且時常保持來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陳、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禦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悠悠 600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複存在,消失在曆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在祖國的大地上,遍布著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後裔。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 400多個縣,有的還遠在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廣大勞動人民從古槐遷走後,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處是我們的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解放後,這裏遊人不斷,他們千裏迢迢,尋根認祖,有的來自南海之濱,有的來自長城腳下,還有來自異國他鄉的海外僑胞。這些炎黃子孫,也像古槐一樣,一代又一代,繁衍在黃河兩岸,大江南北,地球東西,世界各地。他們牢記父輩昔日背井離鄉,飄流四方之苦,繼承福業,艱苦奮鬥。在國內的,正在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四化”宏圖,進行新的“墾荒拓蕪”;在海外的,不忘祖國,不忘根本,盡力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貢獻。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被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鴰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編者簡介:
郭慶貞,男,1958年1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無棣縣常家莊。1964年至1974年在原籍讀小學、初中;因犯“出身罪”於1974年回村務農;1978年考入常家中學任民辦教師,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青團,10月考入山東東營勝利石油學校石油鑽井專業學習,任班長、團支部副書記;1981年畢業留校,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學生政治輔導員、教務處幹事、黨支部書記、副主任、主任等職,現任山東勝利職業學院(由原石油學校等幾所大中專學校合並組建)勞動工資部主任;分別於1988年、1996年取得高教自考工業企業管理專業專科學曆和曲阜師範大學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學曆;曾在省部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2001年晉升高級經濟師,並被評為勝利石油管理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