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天下

歡迎來此暢談宗教信仰,百無禁忌。
個人資料
正文

揭秘!美國的奧特萊斯折扣店就是這麽欺騙中國遊客和留...

(2016-03-07 07:30:40) 下一個

揭秘!美國的奧特萊斯折扣店就是這麽欺騙中國遊客和留學生的

  新年剛過,Burberry就惹上官司了,“罪名”就是在奧特萊斯店鋪玩起了「價格欺詐」,美國消費者們義憤填膺,集體對其進行了訴訟。

  雖然Burberry集團仍拒絕對此事進行評論,但群眾們已經把這不光彩的一筆記在了小本本上,對品牌形象產生的不良影響可想而知_(┐「ε_。

  

  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價格欺詐」體現的卻是奧特萊斯帶給消費者們並不愉快的購物體驗。你想買打折的奢侈品,而奢侈品帶給你的滿(虛)足(榮)感(心)也被大打折扣了┑( ̄Д  ̄)┍。

  無商不尖(奸)→_→。作為消費者,我們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一起跟著範主,去揭開奧特萊斯的真實麵目~

  {甜(肮)蜜(髒)陷(陰)阱(謀)}

  大部分範友們對於奧特萊斯(OUTLETS)的理解,大概是奢侈品大牌過季、斷碼、有瑕疵等直銷貨品的打折店鋪。所以看到還算比較心水的商品,一看價格又比正價商品優惠許多,一定會果斷剁手。其實在奧特萊斯,裏麵的貓膩可多著呢。

  a.價格欺詐/誘導:不要輕信所謂的“建議零售價”

  

  Burberry這次官司就是栽在了「價格欺詐」上。

  跟提高商品原價這類的直接欺詐手段不同,「價格欺詐」玩的是一個類似於文字遊戲的概念偷換。在商品標簽上貼一個“廠商建議零售價”(Manufacturer‘s Suggested Retail Prices,簡稱MSRP),來和店鋪實際的銷售價格“我們的價格”(Our Price)形成反差,激發出顧客“優惠這麽多,猴賽雷”的撿餡餅心理,達到買買買的效果?_?。

  

  而真相是,所謂的“MSRP”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顧客隻是被一個“意淫”出來的優惠差價蒙蔽了雙眼,這些商品並未曾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過,何談優惠?

  

  △範友們在奧萊購買商品時,要擦亮雙眼,看見MSRP一定長點心~

  這種伎倆,在各大品牌奧特萊斯店鋪並不少見,尤其是輕奢、高端類品牌。Michael Kors曾經因價格欺詐賠了488萬美元求和解,最終以“VALUE”替代了“MSRP”。Ralph Lauren、Kate Spade、Gap等也都曾經遭遇過此類訴訟。 

  

  雖然幾百萬對於品牌公司來說隻是九牛一毛,可一旦陷入了這樣的信任危機,就不是用錢能挽回的了( ´•???ω•???` )。

  b.貨品不同:掛羊頭,賣狗肉?

  

  範主發現,除了在價格上誘(迷)導(惑)消費者,最窩心的就是品牌在貨品上耍花招。

  別看是打折商場,奧特萊斯的貨品輸出量也是相當大的(天朝大媽們的購買力你們都見識過(?Д`)。尤其是最受大眾追捧的高端品牌及輕奢品牌,如果僅憑庫存積壓貨品的數量,絕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

  聰(狡)明(猾)的商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為奧特萊斯設立一套專門生產線,俗稱工廠貨。

  

  

  這就是為什麽,一隻在專賣店一毛錢都不便宜的新品PRADA/BV包包,在奧特萊斯花7-9折就可以買到。光看樣子,也看不出什麽分別,然而細細比較下來,款式和質量都與專櫃貨品有著很大的差異。

  ??質量之差

  

  從用料到工藝,工廠流水線的成本要比專賣店直銷商品的成本低許多,比如專賣店裏,包包會選擇最好的頭層皮,工廠貨隻會用二層皮。成本降低了,款式又相同,不明所以然的顧客到了奧特萊斯店鋪,看到心愛的款式打了折扣,自然欣喜萬分,不知不覺中就為工廠貨的銷售額做出了貢獻。

  下圖(左)比斯特購物村(Bicester Village)奧萊店鋪售賣的UGG,售價1600元;倫敦考文特花園的店鋪同款,則賣1900元。這兩款雪地靴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鞋底材質。

  

  △正價UGG用的是輕便、防水的EVA(酸醋乙烯酯)材質(雖然不防滑,範主扒過,猛戳→_→冬天千萬不要買Ugg!不是因為沒錢,而是…),而奧特萊斯產品款使用的則是做工一般的橡膠製塑料,皮革絨麵質感及後跟細節都與正價款有所區別。當然,不仔細看是很難發現的。

  突然一種“便宜了300元,卻買了一個山寨貨”的絞痛感(/‵Д′)/~ ╧╧...

  ??款式之差

  

  除了質量與專賣店有所不同,奧特萊斯店鋪中的商品在款式上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比如下麵這兩隻“同款MK包包”,在比斯特購物村奧特萊斯店鋪的零售價格約合人民幣1590元,在MK專賣店的價格約為人民幣2400元。但左邊的奧萊款產自中國,沒有防塵袋和拉鏈,logo也由品牌名字變成了突兀的大logo,皮麵和縫線也有很大區別。

  

  同樣,在奧特萊斯最受(天朝大媽)歡迎的Coach Factory中,3000元左右的風衣,也比正價店的“同款風衣”少了肩章和用來擋風的鎖扣,材質也不如正價店的風衣材料厚實;不僅如此,工廠貨的許多coach包包logo上都不會有正品標牌上的小馬車。

  

  △工廠貨的價簽上隻有COACH字樣的logo,而專賣店的價簽上會有帶有馬車圖案的logo。

  SO,雖然你花了更加便宜的價格,但你買到的包包也就值這個錢呀(??ω??)。

  c.雜牌入駐奧萊:魚龍混雜的折扣市場

  

  在動輒幾百至幾千平米的奧特萊斯小鎮,除了高端品牌、輕奢品牌、運動品牌,範友們可能還會在邊邊角角看到一些不知名品牌。那畫風有點像是街邊“清倉大甩賣”的店鋪,在陳列架以及特賣車中擺放著超大碼、款式陳舊的外貿畫風貨品。

  這些大多數是名不見經傳的雜牌。一些店主利用與奧特萊斯商場相關人員的特殊關係租賃下商鋪,從廣州、東莞等批發一批外貿尾單,貼上自己的品牌標簽就直接售賣。

  這種蹭流量的模式,在國內二三線中小型城市尤為明顯。許多不明真相、對各大品牌了解欠缺的顧客,看到低廉的價格,難免受到誘惑入了坑_(:з」∠)_...

  品牌與奧萊之{相互依賴}

  既然奧特萊斯中陷阱多多,為何還會有絡繹不絕的人前去購買呢?——範主告訴你: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

  拋開被蒙在鼓裏以及為了專程淘貨的消費者,許多顧客去奧特萊斯的目的是非常單純的——用最少的錢買一個可以炫耀的logo。至於是直銷品還是工廠貨,款式和質量與專櫃有什麽不同,並不是他們關心的點。

  由此,範主看到了一個消費觀念以及品牌價值的雙重鄙視鏈——

  富豪及名人?限量款或高及定製

  有錢的中上層消費者?專櫃正價貨品

  追求奢侈品但經濟基礎薄弱的中下層消費者?專櫃打折貨品以及奧特萊斯商品

  金字塔頂端的人群畢竟是少數,很自然的,奧特萊斯就成為了大眾消費的極樂世界。

  

  △大名鼎鼎的美國Woodbury Outlets小鎮,一個成人版迪士尼樂園。

  a.奢侈品牌≠高端品牌:真正的奢侈品不會入駐奧特萊斯

  

  奧特萊斯通常通過引入高端品牌吸引客流,如Prada、Gucci、Dolce & Gabbana、Bottega Veneta、Burberry等。然而這些品牌其實大部分隻能被稱作“高端品牌”,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大牌,早就與奧特萊斯絕緣了。

  一家鋪滿格子貨品的Burberry奧萊店鋪,常常會人滿為患,包包和圍巾隨意鋪陳在賣場,顧客像挑白菜一樣挑選著樣子過時老氣的折扣商品...這樣的購物體驗早已失去了奢侈品購物本該有的品質和態度。

  

  △風雨無阻在Burberry奧萊店鋪外排隊的消費者,精神著實可嘉。

  Hermes、Cartier、Chanel、Louis Vuitton等大牌,鮮少會與奧特萊斯“聯姻”。他們以高價限量的經營理念為主,一些特別的定製款在專賣店內都鮮少出現,早早就被VIP級別的顧客預訂了。為了保持自己的bigger,連店內折扣都沒有,更別說開設折扣店了┑( ̄Д  ̄)┍。

  多年前,Chanel在Woodbury Outlets曾經開設過折扣店,一大早就有人在門口排隊等待,等隊伍散了,店鋪陳列的商品也都寥寥無幾了。在2010年底,這家店鋪就撤店了。一方麵是公司考慮到品牌形象,不願做折扣消費;另有消息稱,品牌並沒有那麽過季多貨品提供給奧特萊斯店鋪(真是赤果果的炫耀呀_(:з」∠)_。

  

  

  b.那些靠奧特萊斯“發家”的品牌

  

  離開了諸如LV、Chanel這樣的“高冷”奢侈品牌,奧特萊斯憑借Burberry、Gucci、Armani等高端品牌的租賃及扣點仍然能夠贏得相當可觀的收入。與此同時,這些品牌也依賴著奧特萊斯,從中下層消費者手中賺取利潤。

  在巴黎銀行2015年報告的關於各家奢侈品牌對奧特萊斯店依賴程度的調查中,範主看到,Coach、Michael Kors的奧特萊斯店鋪比例高達20%左右,Prada、Burberry、Moncler等品牌的奧萊店鋪也占到了7%-13%不等。

  

  

  △各大城市的奧特萊斯商場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Burberry、Versace、Hugo Boss、Dolce & Gabbana、Prada、Gucci、Bottega Veneta、Armani、Bally、Escada等高端品牌;輕奢及中端係列中,Coach、MK、Tory Burch、Tommy Hilfiger、UGG、以及IT也是奧特萊斯商場中的常客。

  Burberry的格紋款、Versace的圓盤logo、這些在一線商圈旗艦店打出知名度的高端品牌,在奧特萊斯的銷售額常常是普通高端品牌的2-3倍...

  

  

  

  這些奧特萊斯店鋪開設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地段,既帶動了城市周邊的旅遊、餐飲行業,又避免了與市中心的專賣店發生交易衝突。一方麵為品牌緩解了庫存壓力,另一方麵為品牌拉攏了中低層消費群體,在整個行業生態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是“不要難過”的分割線———

  看了以上種種,許多熱衷於去奧特萊斯購物的範友們或許已經“感覺不會再愛了”。畢竟“便宜”與“好貨”不可兼得,又不舍得“打腫臉充胖子”去買正價貨品...範主告訴你們,就算是揮金如土的土豪,也有栽跟頭的時候。

  還記得幾年前,一名消費者在歐洲愛馬仕專賣店購入了6款高端包包,每個單價都在45萬人民幣以上,結果經驗證,有4個都為假貨Σ(っ °Д °;)っ...

  

  其實在歐洲、美國、中國香港等地的奢侈品專櫃,都存在著不同比例、仿真程度優劣不一的假貨庫存...一些店員私下以假亂真,將真品掉包。一般慕名而去的消費者很難辨別其中真偽。

  即使尊貴如愛馬仕,也極少有真品鑒定服務。許多顧客極有可能花了大價錢,買了一隻假包,想想也是蠻心酸的。


  真亦假時假亦真。拋開奧特萊斯商場的種種甜蜜陷阱,以及奢侈品專賣店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貨源...對於消費者來說,沒有哪一種消費選擇是好或不好,最重要的還是理性消費。

  多問問自己,“我究竟是想買Logo、買品質、買款式、還是買性價比?”(不要太貪心哦!)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一切自然就變得簡單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witshanghai 回複 悄悄話 retards deserve to be cheated.
LZ56 回複 悄悄話 賣名牌的才是真正聰明的。



WWTP 回複 悄悄話 去過Burberry的Outlets,感覺質量不是太好,價格也不怎麽便宜,現在都很少去Outlets了。
X723 回複 悄悄話 誰帶人生地不熟的中國遊客去那裡的?不也是中國人的中國導遊嗎?這些商店並非隻對中國人開放,美國普羅大眾也在買相同的商品,付相同的價錢.這標題好像美國有專為中國人開的商店了,如果有的話早就給美國人告岐視告死了.作者大概剛從中宣部學習回美吧?
Diana-Sun 回複 悄悄話 標題還可以再嚴謹一些。建議
去掉“美國”。世界各地的outlet都一樣
把“中國遊客和留學生”換成“顧客”。沒有證據表明專門針對中國人。
至於“欺騙", 本來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兩廂情願。usually, outlet products are labelled as “design for outlet store". 真的是傻瓜才受騙上當。大多數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曾送人條Ralph Lauren的裙子,看人家開心,我卻不識時務地補充了句:黑標的才是奢侈品,綠標就是普通消費品。搞得人家很失望。
同樣道理,很多人收藏藝術品,根本都在附庸風雅,或是投機。這些人買的都是落款,有幾人是真正因為被作品本身的美感動了才掏錢?
Norstar 回複 悄悄話 在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奢侈品專賣店,也經常賣假貨,是商店經理或更上級的行為。給我們做地板的包工頭(不是老中),以前就從中國進過高仿貨,賣給事先聯係好的第五大道上的奢侈品專賣店,大賺了幾筆。後來他定了一大筆貨,結果被坑了,都是爛貨,隻好處理給紐約街上的小販,虧慘了。後來他兒子從中國搗騰高仿的運動鞋,從阿裏巴巴進貨,也是同樣的結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