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高倉健:一個時代與生命典型(林穀芳專欄)

(2015-01-15 15:31:41) 下一個
(轉貼)高倉健:一個時代與生命典型(林穀芳專欄)
來源:中國時報

      高倉健過世,海峽兩岸的反應大不同,受日本文化一定影響的台灣頗冷,自來與日本關係緊張的大陸卻視為大事,連國務院發言人都為此深致悼意。

     冷熱,出乎一般印象,但回到高倉健的演藝路程,與兩岸對日關係的轉折點,其實也就了然。
 台灣50、60乃至70年代,日本電影沁入極深,當時男星光采幾全為三船敏郎所奪,待高倉健真領風騷,卻又值台灣禁日片之時,對他,台灣人自然較為陌生。

      相對的,大陸文革後第1部公開上映的外國片正是高倉健主演的《追捕》,據雲當時有8成中國人看過此片,是真正地家喻戶曉,現年50以上的人,對他的走,自然難掩歲月流逝的感慨。
然而,感慨更深的其實還在:流逝的何隻是歲月,更是一個典型!就因這典型,大陸許多中青年在此一樣有著難掩的失落。

     這典型,在他的老朋友張藝謀眼中,是中國人所謂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個行業的典型,任重道遠,高倉健當之無愧。但張藝謀談高倉健,令我們更多想到的,卻是《史記》〈遊俠〉〈刺客〉列傳裏的人物,一種「言必行、行必果」,可為朋友之義、親人之情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鮮烈生命。

     正如此,他乃可以為祈願張藝謀奧運開幕式成功,在大雪之日,開幾小時車,讓偌大的寺院在千萬個風鈴聲中,隻為此事祈福;他也可以因與山口組傳奇人物田岡一雄有君子之交,而在田岡死後,每月派人至墓前上香獻花:他更可以無論事情多忙,總將與母親之全家福照供於所住處,每天獻上一朵鮮花。
這樣的生命,是硬漢任事的典型,所謂俠骨柔情,他在妻子小產無法再孕乃至離婚後,就終身未再娶。這種種,無他,在高倉健,最深的感情原就該給與自己生命最有緣的人,是生命該做之事,其他的言語乃至承諾都屬餘事。

     這樣的生命軌跡與他電影中的角色性格高度合一,總是如此的「盡其一事,再無其他」,所以,為愛就付出,連表達都是多餘,而我們卻就在這種木訥中反而看到了最真誠的承擔。這真誠的承擔,使他默默,乃至離群,可卻深深溫暖了許多人的心,甚且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支柱。
這支柱,日本人是懂、是領略的。張藝謀談到有次與高倉健在大堂咖啡屋中坐,離門口40、50步遠的高倉健被過往日人發現,但發現者卻隻在門口對高倉健深深一鞠躬,並不打擾地離去,就這樣,陸陸續續有40、50人都如此。真正的景仰,真正的領略,莫過於此!而這高倉健的默默與鞠躬日人的默默所構成的圖像,正就是我們這時代所最欠缺的。

    說到時代,在日本,高倉健的過世原就代表著昭和時代的消逝,但對昭和時代有著強烈曆史情結的大陸,卻也體會著高倉健的過逝正也是自己一個時代的消失。那個時代在大陸,有信念,有著人雖背負著生命的種種也仍能超越的信念,剛從文革夢魘裏走出的大陸,許多人更能體會背負/超越在生命中的角色與價值,而高倉健就在銀幕與生活中給大家一個這樣的觀照與身影。

    這身影,這典型,何止於日本、大陸,放諸於更廣的當代一樣突出。當代,喧囂浮動,言過於行,妝點過於真實,但在生命,那如何的繁華卻永遠取代不了默然獨處的真實,許多人雖因此更不敢停下來,可在挽逝高倉健的年輕人眼中,卻正是這種身影、這種典型的存在,他們才更堅信,即便處在萬花筒中的世界,生命仍可有它主體的選擇。

      然而,令人感歎的,這驚見典型消逝的感受在台灣卻幾已不複見,就高倉健,有些原因也許是緣於我們對他的陌生,但更深的,正如此間記者寫他,會說他「背負」著銀幕孤獨的「形象」般,我們社會恐怕早已不相信有典型的存在,早已不相信,人,可以因其所信、所念,而孤然負責地走他該走的一生。
所以,祭高倉健,何止在祭一個時代的消逝,更深地,是在祭那已不相信典型的人心!(作者為台北書院山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