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科學家與公民》的啟示:品味、風格、質量、傳統

(2014-12-31 20:05:24) 下一個
《科學家與公民》的啟示:品味、風格、質量、傳統

      美國物理學家拉比(Isidor Isaac Rabi 1898 ~ 1988 ) 早年留學歐洲。美國的物理學水平原本落後於歐洲,是在拉比、歐本海默、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這一代留學歐洲回美之後,再加上日後費米(Fermi) 流亡至美國,才逐漸超越歐洲。拉比在他的回憶錄回想,二十世紀初美國新一代物理學家到歐洲學習的經驗,這樣說過:“我們那一代出國,多數到德國。我們不隻是學習課題,也學習到品味、風格、質量、傳統。我們知道歌詞,但更需要去領悟樂曲中的主旋律。”(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ent abroad, mostly to Germany, and learned not the subject, but the taste for it, the style, the quality, the tradition. We knew the libretto, but we had to learn the music.) 這段話指出,建了自己的學術品味和研究傳統之重要。

      美國教鋼琴的老師也有句老話:"I hear all the notes, but I hear no music,"初學者常不得要領,隻會彈出Do-Lei-Mi,但令人聽不出主韻律。

   拉比於1944年,因分子束方法和核磁共振之研究,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直接學生有四人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加上徒子徒孫開枝散葉,人稱拉比學派或拉比樹(Rabi Tree) , 是物理學界獲得最多諾貝爾獎的一個群體。
                           
        拉比長期執掌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吳健雄,李政道都是被他請到哥倫比亞大學的。記者問拉比成功的秘訣是什麽。拉比說,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時,母親問的第一句話常是:“伊沙克,今天你提了什麽好問題嗎?”這使他養成勇於提問的習慣。 

   拉比講課缺乏組織,他的學生Leon Lederman 說“拉比的講課糟透了,但他的教學是成功的。在每一堂昏頭轉向的課後,我們都嚇得衝到圖書館,翻閱期刊、書本,努力去發現他到底說了什麽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你誤會了,我指的是在美國。當然除了扭曲曆史,教條主義、愚民政策而言,美國人才是真正的大師。
pnr2013bnc 回複 悄悄話 因為教條主義盛行。愚民政策。又常扭曲曆史。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的智商不低,能解決別人不一定能解決的問題。中國人的弱項在於不善於問問題,這就是為什麽楊振寧李政道能拿諾貝爾獎但他們的學生拿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