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領導的第一誡:權位的誘惑

(2014-12-15 21:06:33) 下一個


"廟隻有那麽大,菩薩隻能要那麽多,老的不退出來,新的進不去,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鄧小平
    國民黨剛退來台灣時,急需美國支持,同是清華出身而且都有留學美國背景的孫立人和吳國楨都受到重用,分別擔任陸軍總司令和台灣省主席,可說是當時的文武重臣.在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定以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台灣局勢暫時在風雨中穩住,可是 孫立人和吳國楨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中反而都步入困局.

     在吳國楨口述回憶:「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一書中, 吳國楨對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有許多的批評, 他說,國民黨在大陸垮台的第一個原因是:糟糕的領導、管理的腐敗和漠視民眾的改革要求。這一點好像五十年來也看不到有什麽進步。他也說蔣介石有很強的『堅定性』, 有一次他寫信給蔣,信中說:『盡管我佩服您的精明, 尊敬您的智慧, 閣下唯一的缺點就是自私』。他也說:『一個真正偉大的人, 他會傾聽各種意見, 特別是那些他不大願意聽的意見』。蔣介石的拜兄黃郛有一次對蔣說: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於毅之一字,你已太夠太夠了,唯弘之方麵,大有不足處」,指出蔣之為人有堅強之毅力決心,唯不夠寬宏大量,不足以納言容人.真可說是蔣之知己,惜乎天不假年,黃郛早逝,蔣少了一尊敬而又可規勸他的人.有一次,孫立人的長子孫安平告訴我,在他父親赴美留學時,他的祖父送他父親一個硯台,盒子外麵刻著:「汝本中才,今後應在弘毅上下工夫,弘為寬廣,毅為強忍」,這硯台現在還在他們台中向上路家中.我說:「很可惜,你祖父隻教育了你老頭,沒教育到老蔣.」

 領導人常被形容為『偉大』, 可是許多政府和企業領導人的一大致命傷是:在考慮決策時,關心自己的權位保持遠大於國家或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 因而瞻前顧後、私心自用。以前廣欽和尚圓寂時,作為基督徒的李登輝送的是:諸法無我,得成於忍,這源自金剛經的句子應是出自幕僚之手,很有意義,但不知李登輝本人是否也有此種「得成於忍」的領悟?事實上,古今中外,許多人一但享受權勢後,就忘了我是誰,而自以為了不起,無法領悟『諸法無我』.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後,花了許多心思令其他老人退出權力中心.為了培養接班,他也說:
"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後的習慣勢力.人才,隻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對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用人要拋棄一切成見,要拋棄個人恩怨來選擇人,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講得很公正,在一九八四年,他甚至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說:"萬一天塌下來,有胡耀邦,趙紫陽兩個人頂住",但後來,兩位先後擔任改革開放重任的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或因學潮或因六四,行事和觀念不合他意,在老人政治的壓迫下而下台,使大陸政經發展大逆轉.

   企業經營有不同於政治之處,可是其中的人性因素有許多共通處.許多人口中說得很好聽,可是心中最在乎的,還是地位和金錢,領導者對此要了解. 溫元凱曾是大陸最年輕的教授,也是人大代表,八十年代的改革風雲人物,六四後沈寂了一陣子再出國改行進入華爾街做投資工作,在一次北大的演講中,他對中國的企業組織領導曾提出:『上者為閑, 智者在側,能者居中』的看法, 指出當老板最好不要太忙, 要安排有辦事能力的幹才在中堅位置,多放手讓手下去做, 而且要安排好的智囊團,多用他人之智慧,。總之,大老板不要把自己弄得太不可或缺,才是大家的福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