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沈舟側畔千帆過:管惟炎、方勵之

(2014-12-13 00:07:52) 下一個
沈舟側畔千帆過
 
1980年代,溫元凱在《中國傳統文化潛結構的改造》指出,中國社會中有“槍打出頭鳥”的危機。對於自己“話是不是講得太尖銳了?”或“勇氣來自那裏?”他自答:“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但為了祖國的改革大業,他引用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表明自願做改革的前行者,明知前有險阻,隻要能摸索出正確方向,供後來者跟進,即使本身遭風浪打擊而停擺,也在所不惜。期望將來改革開放春風吹過,“千樹萬樹梨花開”。
 
2003年,前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唯一定居台灣的院士,管惟炎教授因車禍在台中過世。
 
  管惟炎、方勵之擔任正、副校長時期,在安徽合肥的科大曾被中央領導肯定為“民主辦學走在全國最前列”。一九八六年底,因地方選舉事件,在科大引發學生上街遊行,學潮立即漫延至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中共中央采取強勢壓製。八七年初管惟炎、方勵之都被免職,胡耀邦也以“違反黨的集體領導”被要求檢討,辭去總書記。
         
     曾任中宣部部長的陸定一說過,許多搞學生運動出身的中共幹部,多荒廢了學業;在打下天下後,還能重下苦功學習,“從紅小鬼變成大知識分子”如胡耀邦者實屬少數。因抗日和痛恨國民黨腐敗,管惟炎少年就投身共產黨的學生運動,抗戰時主編過地下刊物《寒星》,因年年戰亂,高中都沒能畢業,後來留學蘇俄成了物理博士,在中科院工作多年後,接掌科技大學,可說是又紅又專的高幹。六四事件,眼看許多新中國培養出的年輕一代蒙難,對他是一種理想的破滅。他利用機會輾轉來到台灣,在清華大學任教並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
   
       若無管惟炎的包容和擔當,當年在科大的方勵之、溫元凱都不可能那樣名動全中國。當年溫元凱在大會上對學生們說:
 
”你們中間存在著頭腦發熱的年青人把好事辦砸的可能性,有幫倒忙的可能性。”
 
學潮還是發生,埋下八九學運的種子,胡耀邦、趙紫陽相繼下台,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因此而發生大轉折。曆史發展的潛規則和社會變化的動力所在,或許一時不易為當時人所察知;將來在改革的千帆過盡之後,人們或許會再想起管惟炎這樣的人,在人生和社會風雨中不幸觸礁的先行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