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富士山下的市民憲章

(2014-12-12 16:56:22) 下一個

 

富士山下的市民憲章


道古思新

富士市的居民們把對生活的願景和對鄉土的承諾都寫入市民憲章。以憲章之義,來規範居民的生活文化公約,真可說是鄭重其事了;以富士之名,則大大提升了此市民憲章的莊重包容性。

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2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負責有關調查審核以來,日本的京都、奈良、日光等地的曆史文化遺跡,都陸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是,出乎日本人期望之外,他們心中更重視的富士山,十年前提出申請,卻沒有成功。

中國的泰山、黃山都已登錄為世界遺產。看在日本人眼中,更覺得富士山絕對也夠格入列。近年積極成立了“富士山申報世界遺產國民會議”,由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擔任會長。也接受了委員會的建議,不以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為目標,而改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其行動口號說:“讓日本之寶,成為世界之寶。”富士山,就這麽一座從遠處看起來孤立的活火山,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其地質、生態係、景觀等特性,並不符合登錄“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為何被日本人視為寶物?在文化上,視之為日本人之心的象征呢?

有一年,我路過靜岡縣富士市,在車站前看到一大理石上刻著“富士市民憲章”,內文有:“我們都是在富士山下長大的孩子,繼承曆史與傳統迎向明日,我們要建設發達的產業和文化的鄉土;我們要像富士山一樣心胸寬大、互助合作攜手共進。我們要像富士山一樣愛護優美的自然,建立美麗的家園。我們要像富士山一樣意誌堅定,歡喜勤快地工作,成就健康的家庭。我們要像富士山一樣堅強正直,遵守規律,維持和平安定的社會。”

富士市的居民們把對生活的願景和對鄉土的承諾都寫入市民憲章。以憲章之義,來規範居民的生活文化公約,真可說是鄭重其事了;以富士之名,則大大提升了此市民憲章的莊重包容性。

富士山的形體看似單純,對日本人而言,富士山的意象卻遠遠大於山體本身。作為一個常見的藝術題材,經由詩人、畫家、攝影師的作品發揮,富士山及其意象,已化身為日本文化的最高象征。在另一小城富士吉田市,有一間“富士山美術館”,館中所有收藏,都是日本畫壇巨匠名家創作的各種風貌的富士山。可以說,每一個夠分量的日本畫家,都該交出有關富士山的作品,來展示其藝術風格和對日本文化的體悟能力。

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木刻版畫,最具代表性的葛飾北齋的名作《冨嶽三十六景》描繪江戶時代的庶民生活,每一幅作品都以富士山為背景,此一係列作品被印到各種郵票、月曆、書刊,而廣為人知。尤其是“神奈川衝波裏”這一張,描繪漁民漁船在神奈川海哉的驚濤巨浪下作業,是曆史上被引用印製次數最多的一張浮世繪。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誌摩擔任他演講的翻譯,之後又陪同他從上海搭船前往日本。

徐誌摩在《富士》一文,回想他坐火車經過富士山下,看到“一個崇高的異像在朝霞中峨然的擎起”。他想起“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也在日本人的想象中站著”。他想著,富士山就有如一位矗立的武士,守護著日本人。他聯想到在神州大陸,也有壯美的昆侖、華山、青城、長白……“但也許因為我們有的太多了,我們的注意不能集中。”他忽而疑惑,怎麽中國人的心中就缺少這樣一種意象?

這一趟旅行,徐誌摩也作了一首詩《留別日本》:

我慚愧我來自古文明的鄉國,

我慚愧我脈管中有古先民的遺血,

我慚愧揚子江的流波如今混濁,

我慚愧——我麵對著富士山的清越……

古唐時的壯健常縈我的夢想:

那時洛邑的月色,那時長安的陽光……

他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勢興旺,社會風氣依然雅馴尚古,還保有源自中國的盛唐風韻;而在中國本土,“當初華族的優美、從容”竟都仿佛唐時的月色、潯陽的琵琶,隻留在千百年前的詩作中,在中國的現實社會中已渺不可尋。我們多愁善感的詩人,在他有關富士山的一詩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待追索的思緒。我們可以試問,中國詩人、畫家的作品,在描述江山勝跡時,有否成就出某些“在中國人的想象中站著”的精神意象呢?

前代的詩人,是要從山水中找靈感的。陸遊的詩“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鬱達夫的詩“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雙向訴說了詩人的領悟:登山臨水接近自然可激發創作活力的湧現,有魅力的人物、詩文也可為佳山勝水增添風采。

因演出《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而人氣爆升的女星長澤雅美,也被邀請出席富士山申報世界遺產的活動。她說:“中學兩年,單身離開父母到東京去,每當從校舍窗戶,遠看到富士山的時候,就覺得富士山在為我加油打氣。”徐誌摩若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委員,聽到這一點,那肯定會投一個同意票。

詩人從生活和大自然捕捉靈感,將語言文字剪裁成詩。知音的理解和回響,可使詩的意象和隱藏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現出來。天地一沙鷗,海上生明月,悠然見南山……有了後人的吟誦品味,其意象才更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漢關秦月……經由江山風光和人物詩文的相互烘托,都轉化為跨時空的文化符號,豐富了文學的內容,影響著一代代人的精神麵貌。詩人心思神遊富士山時,回想起祖國的山水,他慚愧,我們有負於祖國的山水和詩族的傳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