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內戰吟成抗日詩(西安事變,1936 )

(2014-11-30 10:01:50) 下一個

內戰吟成抗日詩(西安事變,1936 )

 

大好河山難住腳,孰堪砥柱在中流?”        張學良

 

1935年秋,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率東北軍入陝剿共。但剿共的失敗,損兵折將,令東北軍對中央心生不滿。19361月,經周恩來安排,李克農在洛川與張學良的代表王以哲進行了首次會晤,未出半月,張學良又特從南京經西安飛抵洛川,親自會見李克農(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19364月,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在清涼山下橋兒溝天主教堂會見了周恩來。之後,在九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密秘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1936515日,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周恩來寫信致張伯苓:“目前華北局勢,非戰無以止日帝之邁進。華北淪亡,全國繼之,救華北即所以救全國。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今日如能集合全國之武力與人力財力智力,共謀抗日,則暴日雖強,不難戰勝,而民族戰爭之開展,端賴有一致之政府與軍隊。居今日中國,應不分黨派,不分信仰,聯合各地政府及各種軍隊,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以統一對外,並開抗日人民代表會議,以促其成。先生負華北重望,如蒙讚同,請一言為天下先。想見從者如雲,先生昔日之誌,將得現於今日也。”

1936年,國民黨繼續圍攻在陝北的中共。121日,毛澤東起草,中共領導人聯名發信給蔣介石今者綏遠形勢日趨惡化,前線之守土軍隊為數甚微,長城抗戰與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車可鑒。天下洶洶,為公一人。當前大計隻須先生一人而決,今日停止內戰,明日紅軍與先生之西北‘剿共’大軍,皆可立即從自相殘殺之內戰戰場,開赴抗日陣線,綏遠之國防力量,驟增數十倍。是則先生一念之轉,一心之發,而國仇可報,國土可保,失地可複,先生亦得為光榮之抗日英雄,圖諸淩煙,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擇一。徘徊歧途,將國為之毀,身為之奴,失通國之人心,遭千秋之辱罵。吾人誠不願見天下後世之人聚而稱曰,亡中國者非他人,蔣介石也,而願天下後世之人,視先生為能及時改過救國救民之豪傑。呼籲蔣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1936年,127大公報刊出: 《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黃郛昨在滬病逝,並注銷其夫人沈亦雲筆錄的遺言,其中說: 予以渺小之身,參與諸役,九死餘生。------ 乘一息尚存之際,對國人與鄰邦垂涕而進最後之忠告,() 一國當存亡危急之秋,必須有舉國一致之精神與行動,今我政治領袖蔣公忠貞為國,艱苦備嚐,領導複興,責無旁貸,國民應超越主觀情感,一致信任,事事以絕大同情,盡全力協讚,並念世運險惡,國命方新------() 東方文明,自有其偉大之價值,同種同文之中日兩國,萬無自殘之理,----鄰邦素尊孔道,應體念孔孟強恕而行之義,將華北企圖斷然放棄,進而將東北四省覓取一還我主權之解決途徑。-------茲以將與世長別,而憂國之情不能自已,謹遺此言。

1212日,這一天的頭條世界新聞,原本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的英王愛德華八世,將發表遜位演說,由其弟約克公爵繼位。然而,卻爆發了改變中國和國共兩黨命運的西安事變。

    19361031日是蔣介石的五十壽辰,首都各界在南京明故宮機場進行獻機祝壽典禮,蔣介石則避壽至洛陽。在軍政當局的祝壽活動後,閻錫山與張學良晉謁蔣介石,申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必要。蔣介石卻表明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張學良沮喪退出。其後蔣介石往西安去,1212日淩晨,張學良、楊虎城派兵在臨潼華清池行轅劫持了蔣介石。隔日報紙刊出《張學良竟率部叛變,蔣委員長被留西安》,舉國嘩然,南京方麵立即展開緊急行動。

1216日《清華大學校刊》。朱自清、聞一多等共同起草《宣言》:
  此次西安變亂,事出意外,薄海震驚。同人等服務學校,對於政治素無黨派之見,------乃變亂突起,舉國複有陷於混亂之虞,長敵國外患之勢,寒前線將士之心,事之可痛,無逾於此。夫統一之局,成之甚難,而毀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餘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壞,恐世界大勢斷不容我再有統一之機會。同人等認張學良此次之叛變,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國之實禍,破壞統一,罪惡昭著,凡我國人應共棄之。除電請國民政府迅予討伐外,尚望全國人士一致主張,國家幸甚。

馮玉祥也致電張學良,表示自己願意替蔣介石做人質:如慮事已至此,挽回不易,或有何反複,於世兄有所不利,則祥可完全擔保;若猶難釋然,祥當約同知交多人,留居貴處,以為釋回介公之保證。

 

 十二月十八日 ,大公報社評:《給 西 信》

 主動及附和這次事變的人們聽著!你們完全錯誤了,錯誤的要亡國家,亡自己。現在所幸尚可挽回,全國同胞這幾天都悲憤著,焦灼著,祈禱你們悔禍。

 東北軍的境遇大家特別同情,因為是東北失後在關內所餘唯一的軍團,也就是九一八國難以來關於東北惟一的活紀念。你們在西北很辛苦,大概多帶著家眷,從西安到蘭州之各城市,都住著東北軍眷屬,而且眷屬之外還有許多東北流亡同胞來依附你們。全國悲痛國難,你們還要加上亡家的苦痛,所以你們的焦灼煩悶格外加甚,這些情形是國民同情的。

 你們大概聽了許多惡意的幼稚的煽動,竟做下這樣大錯,你們心裏或者以為自己是愛國,那知道危害國家再沒有這樣狠毒嚴重的了!你們把全國政治外交的重心,全軍的統帥羈禁了,還講什麽救國?------”

    國民政府將此公開信大量重印,空投至西安城內。全國傳來的一片討伐之聲,嚴重影響東北軍的心理。原在歐洲療養的汪精衛在和希特勒會麵後,也加快取道返國。蘇俄的斯大林,以為事件若發展為汪精衛取代蔣介石成為國民黨的領導人,若其聯日反共,於蘇俄為大不利。各方的折衝加上共產國際的介入,周恩來在西安談判,要蔣介石承諾結束內戰,張學良決定放了蔣介石。

張學良為表示負起責任,執意親自護送蔣介石於1226日飛回南京,舉國歡慶。退隱在北京的吳佩孚也致電蔣介石十四日之間,中外函電交馳,奔走呼籲,惟恐或後,此實無異歐美總投票,以占人情嚮往若是之殷,正ト前途之光明遠大,匪惟無秋毫遺憾,更當為執事特致慶幸。

西安事變,表麵上以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收場。蔣介石成了全中國抗日的主帥,聲望達到最高點。甚至聞一多, 1942年在昆明,仍對其子說:西安事變時冷靜沉著,化險為夷,人格偉大感人,抗戰得有此人領導,前途光明,勝利有望。  

1230日,國民政府以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軍法會審。當天下午,國民政府發布特赦令,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管束。從此開始了張學良漫長的軟禁生涯,之後遷移到台灣。張學良最後移居夏威夷,雖中共方麵一再派人邀請,他沒有再踏上故土。

19794月,葉劍英重訪西安,寫下:

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

樓房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

 (作者:陳健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