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 一二九運動,1935 )

(2014-11-23 16:10:50) 下一個

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 一二九運動,1935 )

再也耐不住這滿腔的憤怒,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光未然

1934年,華北運動會將於天津舉行之際,正值日本逐步進逼華北,民眾反日情緒高漲。行政院院長汪精衛派秘書長褚民誼等人專程前往視察。張伯苓任運動會總裁判長

1010日運動會首日,當天的大公報社論刊出《民國二十三年國慶記念辭》: 我們舉目一看:失地之恢複無期,外交之每況愈下,共禍雖已漸衰,範園卻又蔓延,-----“當日報紙也刊出籌委會對運動會之期許:開幕宣言,深刻警惕,無異華北青年的總檢閱,意義重大複興民族基礎。

次日,大公報有短文《淚下沾襟,東北的選手們,勿忘整隊回家》: 見遼吉黑熱哈五省市的選手,皆穿著素黯之服,儼然一群為父母服喪的孤兒。在音樂嗚咽聲中,戚容前進。正麵看台上的南開拉拉隊,正用黑白旗幟擺著〈毋忘東北〉〈毋忘國恥〉的大字,此情此景----

2005年,電視劇《張伯苓》作為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紀念作品,由曾是毛澤東特型演員的唐國強扮演張伯苓的角色,劇中如此重現當年憾動現場三萬人心的片段:

五百位南開隊拉拉隊的學生,隨著哨子聲響的指揮,以白色的旗陣,黑色的字形,快速變換出毋忘國恥收複失地大字,引起全場的歡聲,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退席抗議。

結果,南京政府要求張伯苓約束學生。張伯苓找來學生們訓誡,接連鄭重說了四句話:你們討厭,你們討厭得好下回還那麽討厭要更巧妙地討厭 學生們歡呼而去。

    1935127日,南京國民政府為滿足日本華北特殊化 的要求,提出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負責處理河北省、察哈爾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務。129日,寒風凜冽。各學校學生以北平學生聯合會 名義,在中南門前集合,要求麵見軍政部長何應欽﹐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次日,北平各大中學校發表聯合宣言,宣布即日起總罷課。

中文係的蔣南翔在清華學堂的地下室裏完成了《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其中說:華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現在,眼見華北的主權,也要繼東三省熱河之後而斷送了!

  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目前我們友邦所要求於我們的,更要比二十一條厲害百倍,而舉國上下,對此卻不見動靜,回看一下十六年前偉大的五四運動,我們真慚愧:在危機日見嚴重的關頭,不能為時代負起應負的使命,輕信了領導著現社會的一些名流、學者、要人們的甜言蜜語,誤認為學生的本分僅在死讀書,迷信著當國者的自有辦法,幾年以來,隻被安排在讀經、尊孔、禮義廉恥的空氣下摸索,癡待著民族複興的奇跡!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

  親愛的全國同胞,中國民族的危機,已到最後五分鍾。我們,窒息在古文化城裏上著最後一課的青年,實已切身感受到難堪的亡國慘痛。------這宣言撼動了全國人心,把反日情緒和學生運動激到最高峰。

蔣南翔也是中共清華地下黨的負責人,日後,蔣南翔在《一二九行動》這首詩中,寫過「星星地下火,曾為舉火人」的句子。1952年院係調整之後,蔣南翔成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九十周年紀念藏書票上,蔣南翔的部份,標題是『光明磊落舉火人』。一二九世代,包括清華的鬱中正(後來改名為於光遠) 姚依林,燕京的黃華(王汝梅),北大的黃敬(19121958),後來都成為中共之重要幹部。

  接著,一二九運動擴及各地,天津、上海也先後爆發學生的集會和遊行。1214日,北平報紙登載了國民黨當局定於12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1216日,北平各校學生再度發動遊行,帶領群眾高呼口號,宣傳抗日。平津地區的學生運動和抗日訴求,對當時正在西北剿共的東北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黃敬原名俞啟威,俞明震之孫,原是青島大學物理係的學生,組織了海鷗劇社,因缺少女演員,找了當時圖書管理員李雲鶴(後來的江青)來劇社演出。又為了在青島建立地下黨的秘密聯絡站,黃敬和江青扮演夫婦,租下了一套住房,黃敬與江青開始同居,並介紹江青入黨。之後因各種波折,江青與黃敬各奔前程,黃敬轉學入北大數學係。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和妻子海倫(Helen Foster Snow)當時僑居北平,斯諾兼任燕京大學新聞係講師,斯諾夫婦的家成了黃華姚依林黃敬等人秘密會議的場所。1936年夏天, 斯諾來到延安,采訪毛澤東,住了四個月,寫出著名的《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19375月。黃敬從北平與海倫同行去了延安,1939年海倫出版了《續西行漫記》(Inside Red China)一九四九年,黃敬任天津市長。一九五二年之後,黃敬調任重工業部,任國家技術委員會主任、之後精神分裂,1958年去世。(作者:陳健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