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和而不同強哉矯(胡適,1891~1962)

(2014-11-19 19:54:47) 下一個

和而不同強哉矯(胡適,18911962)

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           胡適

十一世紀波斯學者Omar KhayyamRubaiyat《魯拜集》,最流行的英譯本是由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Edward FitzGerald譯寫的,由波斯文、拉丁文、再到英文,實在很難說,到底還剩下幾分原義?或更多的竟是譯者的再創作?

 

 1920 年,任教於北大的胡適,譯《魯拜集》的一段,送給即將赴美國留學的羅家倫。胡適以《希望》為此詩命題:

要是天公換了卿與我,

該把這胡塗的世界一齊都打破。

再磨再煉再調和,

好依著你我的安排, 把世界重新造過。”

這一段的英語本譯文是:Ah Love! could thou and I with Fate conspire To grasp 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s entire, Would not we shatter it to bits -- and then Re-mould it nearer to the Heart's Desire!”

(按,物理學家黃克孫所作的《魯拜集》節譯本,將這一則四行詩衍譯成:

夢遊昨夜到天池,

欲借神明劍一枝,

斬碎三千愁世界,

從頭收拾舊須彌。此譯文,較之英譯本文,可說已是另行創作了。

 

 1917年北大的入學考,胡適批閱到羅家倫的作文試卷,給了滿分;羅家倫的數學是零分,蔡元培同意破例錄取之。1919年五月四日,羅家倫做為學生運動的代表撰寫《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其中說: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 !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這些語句,將五四運動的浪潮,推向了全中國。

 

1953 年元月 10 日,羅家倫在台灣發表新詩〈送給適之先生〉,其中一段:

 你永遠說你心上要說的話,

可是你永不給人家困惱;

因為你任何的批評,

裏麵帶著無限的同情。

人家說你「和易近人」,

可是在正義和主張上

你卻能和人爭。

請你不要罵我用古文的濫調,

真是:和而不同強哉矯!

 

 一九五七年,朱家驊被蔣介石所逼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原本無意接任,但擔心張其昀(國民黨中央委員)可能接任,為了故友「蔡元培、丁文江、傅斯年的遺業」不致為國民黨所掌控,胡適隻好接任。餘英時以為,胡適此舉是守住了「自由主義派學人的唯一學術事業」。

 

一九九八年,為了修好美中關係,柯林頓總統訪中,在北京大學的一場演說有做電視實況轉播,他的寫作班子在講稿中引用了胡適的名言:

 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

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

 這是相隔半世紀後,胡適這個名前綴次以一正麵形象,公開的回到北大和中國大陸。 然而,胡適這段話的下一句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仍被省略去了。

 

   20105月,北大中文係以百年係慶的名義,係主任陳平原請係友黃怒波捐資設立胡適人文講座,請來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為首講人。陳平原事先在中華讀書報,發表了《講座為何是胡適?》,他說:硬要說以胡適命名此講座乃別有幽懷,也並非毫無道理。作為北大人,我對適之先生有一種歉疚感。翻閱上世紀50年代三聯書店出版的八輯《胡適思想批判》,不難明白當年的批胡,重頭戲多由北大人主唱。 就這樣以講座之名, 胡適回到了北京大學。(作者:陳健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