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砥柱無人士氣孤(張裕釗,1823~1894 )

(2014-11-17 17:45:25) 下一個

砥柱無人士氣孤(張裕釗18231894 )

萬事總為浮偽敗,一言無過得人強           張裕釗

魯迅在《朝花夕拾,瑣記》回憶他在陸師學堂 的日子:學堂裏又設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書匯編》,那書麵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譯書匯編》,是留日學生所編以介紹西洋政治學說為主的一個刊物。文中所說的張廉卿,今天是一位在日本比在中國更有知名度的書法家。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赴試時,曾國藩是閱卷官,他的文章受到曾賞識,因此拜曾為業師。1861年,張裕釗赴安慶入曾國藩幕府,與黎庶昌、薜福成、吳汝綸等合稱為曾門四學士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本朝書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為楷。集分書之成,伊汀洲也;集隸書之成,鄧頑伯也;集帖學之成,劉石庵也;集碑之成,張廉卿也。 張裕釗的書法藝術和伊秉綬、鄧石如、劉墉相提並論,那可說是推崇備至了。

 

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張裕釗主持江寧書院的工作。曾氏去世後,張裕釗失去了一大支柱,他先後應李鴻章、張之洞之請,出任直隸(保定蓮池)、湖北(武昌江漢、襄陽鹿門)等書院的主講,但都不如昔日曾國藩對他的信任器重,後來都不歡而別。張裕釗最後到了西安。其門生中較知名者有範當世、張謇。

張裕釗嚐言:“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為虛偽,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務興,內自京師,外至沿海之地,紛紛藉藉,譯語言文字,製火器,修輪舟,築炮壘,曆十有餘年,糜帑金數千萬,一旦有事,責其效,而茫如捕風。不實之痼,至於如此。”中法戰爭時期,張裕釗作《孤憤》詩:議和議戰國如狂,目論紛紛實可傷。萬事總為浮偽敗,一言無過得人強。,以為一國之要務,無過乎得人才而用之。又有言:“得人為金湯,失人成沸縻。”

曾門四學士中,張裕釗是在仕途上最沒發展的,隻能致力於教育。張裕釗在離開蓮池書院時,作詩告別諸生:

“------人生天地間,有若桴浮海,波濤一衝激,誰能知定在?努力追前修,九州島猶庭內。 《濂亭遺詩》有他在西安的最後詩作:《冬暝》,其中有 貪汙成俗國維破,砥柱無人士氣孤。歎息整個官場世道皆日漸沈淪,看不到可支撐大局的領導人才了。

他認知頹勢難挽。他有詩《弱水》:“弱水終難渡,神山不可求,熊螭複隱霧,蛟鱷盡乘秋。來日憂方大,諸公善自謀。獨令閶闔上,旰食問共球。” 來日憂方大,是他預見中國將有更深重的危難。

 

張裕釗和黎庶昌是兒女親家,1886年,黎庶昌在駐日公使任上,介紹了宮島誠一郎之子宮島大八至保定拜張裕釗為師。此後,宮島大八隨張裕釗輾轉於武昌的江漢書院、襄陽的鹿門書院。1894年張裕釗去世,宮島大八親侍送終。清日關係因甲午之戰而惡化,宮島大八隻好回去日本,取名宮島詠士,在東京創立詠帰會,致力於華語言學教育,成立善鄰書院”,至今仍是東京曆史最悠久的中國語學校,其教材成為當時華語學習者人手一冊之書。甚至有《兵事會話,清語速習》供赴中國的日本兵士研習。

 

宮島大八晚年收上條信三為入室弟子。上條信三成為日本當代書道名家,以書象會 繁衍成為書道一大流派。二戰後,他致力推動書道教學再成為日本中小學教育的必備課,因而獲得文化功勞者勳章。張廉卿的名字,因此在日本書道界廣為人知,有許多關於他書法成就的研究出版。文革後,上條信三的家人,來到湖北鄂州,捐款重修張裕釗之墓,其後在地方政府配合下,又建設了張裕釗陵園、張裕釗紀念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