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著書獻策見心丹(《海國圖誌》)

(2014-11-15 11:13:01) 下一個

著書獻策見心丹(《海國圖誌》)

夢中疏草蒼生淚,詩裏鶯花稗史情。            魏源

 

    何紹基(1799~1873) ,字子貞,湖南道州人,以書法聞名於世。他18歲初進闈場,37歲才中進士, 19年間,四度落第。1822年第二次落榜後,他作詩《柬魏默深》給魏源:"蕙抱蘭懷隻自憐,美人遙在碧雲邊,東風不救紅顏老,恐誤青春又一年"說科舉功名,有如遠在雲端的美人,遙不可及;而他們的青春則逐年而去,誤此一生。明清的科舉製度,令許多讀書人皓首窮經,至老仍在功名之外。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人默深,也是考場的失意人,1822年中舉人,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劉逢祿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直到1845年,魏源五十二歲,才殿試中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抗英戰爭。同魏源在鎮江與即將發配往新疆的林則徐會麵兩人對榻傾談林則徐將自己積累的資料《四洲誌》交給魏源《四洲誌》是根據美國公理會的E.C.Bridgman裨治文所著的《聯邦誌略》再編成的。以此為基礎,魏源博參群議以發揮之”編成《海國圖誌》六十卷。又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作。” 《聖武記》 及《海國圖誌》分別完成於鴉片戰爭末期,魏源自述以愛國憂邊老未閑,著書獻策見心丹之心,希望所作能有用於救亡圖存。       

 

魏源批評當時人對外國所知太少:儒者著書,惟知九州島以內,至塞外諸藩,則若疑若昧,荒外諸服,則若有若無……皆徒知侈張中華,未睹寰瀛之大 他在《海國圖誌後敘》:“聖人以天下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懷柔遠人,賓禮外國,是王者之大度;旁谘風俗,廣覽地球,是智士之曠識。彼株守一隅,自畫封域,而不知牆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適如井蛙蝸國之識見 又引前人之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積患。」

 

1850年,日本人就擇要翻刻出版了《聖武記采要》三冊。《海國圖誌》初版50卷於18431月刻印於揚州,但出版後乏人問津。書商設法運到日本販賣,當時的德川幕府有禁教令,禁止散布基督教之教義,由於書中有基督教的記事而被查扣。之後被幕府的官員買去。

1853年,美國的佩裏將軍率船來到日本,提出與日本通商,稱之為黑船來襲”閉關鎖國的幕府被迫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和親條約》。接著,日本又和英、俄等國分別訂約。《聖武記》和《海國圖誌》的傳入日本,其內容恰合當時日本之時局,受到重視,紛紛翻譯、訓解、刊刻。在18541858年之間,各種翻印本加上日文譯本刊行的版本竟高達三十多種 對明治維新前夕的日本思想界起了作用。幕府末期的思想家佐久間象山說:嗚呼!予與魏,各生異域,不相識姓名,感時著言,同在是歲,而其所見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謂海外同誌矣!其弟子吉田鬆陰,被視為是許多明治維新功臣的思想導師。

魏源重視人才與工商業的發展。他在《聖武記敘》中說: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才不競之謂貧。魏源主張培植和保護稅源,指出善賦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並說: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戶則國危,至下戶流亡而國非其國矣。強調富民對國家之重要。

張維屏《清代詩人藝談錄》,評:“默深學問淵博,才氣縱橫,其性情兀傲,幾若目中無人。……其詩文發揚縱肆,字句紙上皆軒昂,洵一代之奇才也。” 又說:“魏默深、龔定庵皆奇才,然使得位使權,其剛愎自任亦宋代王安石也。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談《海國圖誌》,說:由今觀之,誠幼稚可笑。然其論實支配百年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淨盡,則其在曆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張維屏收到魏源寄來的《海國圖誌》,在書上題詩述感:憶昔握手向京華,別久來書豁眼花,氣壯群推魏無忌,心孤誰識賈長沙?九州島縮地憑揮翰,四海披圖當泛槎。太息繞朝終不用,為君一讀一長嗟。讚賞魏源著作之內容豐富和眼光獨到,也惋惜他的懷才不遇。

魏源的詩,多遊曆名山佳水之作,自題詩集說:“應笑十詩九山水。”魏源《金陵懷古》其二:“照殘今古秦淮水,磨滅英雄晉石頭。地氣輒隨王氣盡,前人留與後人愁。春秋吳越燈前壘,台榭齊梁霧裏謳。淒絕多情天上月,年年長戀冶城秋。”痛心國勢衰微,也預言清王朝氣數將盡。 “沉沉萬夢中,中有一人曉。置身天地外,何羨紅塵浩。” 則顯出眾醉獨醒之心。郭嵩燾作《古微堂詩集序》說:“默深先生喜經世之略,其為學淹博貫通,無所不窺,而務出己意,恥蹈襲前人。人知其以經濟名世,不知其能詩,----- 先生所著書,流傳海內,人知寶貴之,而其詩之奇偉,無能言者。

魏源晚年皈依佛教,虔修淨土法門,六十四歲時逝於杭州僧舍。佛教的彌陀信仰,長久成為民間文化。但存世的《無量壽經》各譯本之間差異甚大,魏源取自漢迄宋的譯本,會成一經,仍名《無量壽經》,魏源並將其同《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合編為《淨土四經》同治五年(1866),楊文會(18371911,號仁山)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首刊即為魏源編的《淨土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信眾早晚課誦的通行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