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湖禪客

學佛法 明事理 得解脫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在解脫的道路上默默行走(一)

(2014-05-26 03:39:50) 下一個

一、什麽是解脫?

我們學習佛法首先是為了獲得解脫,其次是幫助他人獲得解脫。釋迦牟尼佛認為人們(包括所有六道眾生)因為有無明和執著,導致我們生生世世不斷處於輪回之中。如果能夠驅逐無明,放棄執著,就可以獲得解脫,從而脫離輪回,走向成佛之路。

有一個禪宗典故,說一個叫道信的小和尚前來拜謁三祖僧璨(càn),當時道信才十四歲,他問僧璨:“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道信問僧璨:請師父慈悲告訴我如何獲得解脫?僧璨就反問道信:誰把你給綁住了?道信說:沒有人啊!於是僧璨說:那談什麽解脫呢?於是道信就大徹大悟了。之後道信就拜僧璨為師,最終成為禪宗四祖。

這個典故看上去好像很詩意,有意境,感覺頓悟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實際情況遠遠沒有那麽簡單。解脫其實是極其艱難的,需要超高的智慧、堅強的毅力以及持續不斷的努力,是一項人生係統工程。究其原因是我們纏繞得太深,有很多很頑強的執著。佛教界經常有人說古人悟性高,一點就透,現在是末法時期,人們的慧根很弱,並且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本人不太同意這類厚古薄今的泄氣說法。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在發展,人類的智商一直在提高,至於慧根 --- 領悟佛法並因此獲得解脫的能力,就算沒有進步那至少也沒有退步。表明上看來是現代人生活好,娛樂項目更多,使得人類對生命終極意義探索的積極程度可能不如缺乏娛樂活動的古人。實際情況是無論在什麽時代,總是隻有那麽極少部分人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實踐,他們留下的事跡和文字流傳至今,顯得好像過去的成就者的比例甚高那樣。而絕大多數的人,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基本上也都是吃吃喝喝,追求世間的成就和娛樂,一代又一代,就這樣如塵煙般地淹沒了。現在的交通和資訊很發達,佛法典籍及各類智慧書籍很容易獲得,隻要下功夫,我們獲得成就的機會超越古人應該是完全有可能的。

回到解脫這個話題上來,解脫從字麵上很好理解,讓我們從簡單的情況入手,逐步深入。所謂解脫,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就是原先的兩個(或多個)東西纏繞、糾纏在一起,用佛教專業術語就叫解脫,經過一番努力,纏繞的雙方或多方最終得以分開,雙方相互不再執著。僅此而已。

先看沒有纏繞(執著)的情形,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我記得曾經讀到一個故事,關於遙遠的太空發生的一次星係大爆炸事件,被天文學家觀察到並在媒體上進行了報導。通常這種對人們來說不痛不癢的事件每天都會發生很多起,大部分都被人們轉眼即忘,我們在這類事情上完全沒有纏繞和執著,當然也就不需要去做什麽努力,本來就是解脫的。

然而,這次的星係大爆炸事件在天文學上具有某種重大意義,發現者將獲得最高獎項,獎金不菲,甚至將名留青史。問題是這個事件由兩名天文學家(且稱他們為甲和乙)共同觀察到的,但由於某種特殊原因,獎項隻頒發給了甲,更具戲劇效果的是,恰巧這兩個人曾經還是非常好的朋友。乙未能獲獎自然深為不滿,他通過媒體寫文章辱罵甲,還揭露了甲的一些個人隱私,使得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導致兩人反目成仇。這個事件對雙方的影響都很深遠,乙對此次未能獲獎一直耿耿於懷,內心十分痛苦,以至於心灰意冷,始終無法繼續安心工作,最終是離開了自己喜愛的天文台去做其他的事情去了。而甲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在業界聲名鵲起,成為大師級的人物,但內心對乙還是懷有愧疚,之後也沒有再做出什麽突出的成就。

多年之後的某一天,乙突然領悟到其實每天晚上在觀測台觀察和研究天文現象才是他真正喜歡的事情,而得不得獎、是否成名成家他並不太在乎,想到這裏他頓時釋懷了,放下了,後來他又回到了他喜愛的天文台繼續工作。

 這就是解脫。當然不是人生的完全解脫,這裏的解脫指的是這件事情不再纏繞乙的內心,因此乙也就不再有執著了。沒有了對頒獎的執著,頒獎本身就無法對乙產生痛苦,就好象對其他毫無關聯的大眾一樣。

上麵發生的故事描述了非常典型的纏繞(執著)是如何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類似的纏繞事件(矛盾和衝突)大大小小每天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的我們可能意識得到,有的自己完全不覺得。一些小矛盾與小衝突我們會很快忘懷,不產生執著,但也有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釋然,執著隨著時間慢慢沉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時不時就發酵,對人們的身心產生負麵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