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加州行花絮

(2015-07-21 08:49:08) 下一個

 

      或許日子過的平淡無奇,波瀾不驚,某個瞬間突然冒出想出遊的衝動,到另一番天地看些奇異的,獨特的,有刺激性的人和物。有人說旅行不過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來到別人待膩的地方。” 也許是吧。

     出遊之前,和以往一樣,要做必要的功課,諸如選定旅遊目的地,製定計劃,搜集資料,預定旅店等一係列工作。當然找個旅行社的團隊遊可以省去這份辛勞,不過,深入觀察,細細品味當地的曆史文化風韻,從容享受自然美景下的身心暢爽與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式的匆匆觀光模式有著雲泥之別。辛勞不須掛意,隻求豐富體驗。 旅遊的前期工作中最繁雜的要屬製定並打印行車路線圖。由於景點選的多而散,戰線拉的長,須早出晚歸穿梭於不同旅店, 且間距數百英裏,租車公司又不配備GPS,所以我告誡自己,再繁雜也要耐心一段一段路線地選準並打印出來,之後的工作成果便是厚厚一摞子的路線圖。

    6月初的一天清晨,一架即將穿越美國西南大地的航班載著我們向北加州中心舊金山飛去。

  〈一〉

      路線圖在最初遊曆的兩三天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生開車,我導航,在每一個高速出口、方向改道、十字路口,提前發出一個個指令。靠著它總能精確無誤地把我們引到新的目的地。

       終於在一次短途中我們迷失了。那天晩飯後去了僅十幾英裏的伯克利大學,遊名校是很早以前的心願,相比兩天前剛剛造訪過的頂尖私立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則穩坐世界公立大學頭把交椅,亦不可錯過。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學校,但卻同樣吸引人。那種寧靜淡然,書香洋溢的氛圍深深吸引著我們,校園裏景色宜人,我們四處徜徉。

“該回去了”,先生提醒。

      校園外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縱橫交錯,車水馬龍,我們被車流裹挾著上了一條不明去向的高速,望一眼前方路牌顯然是錯的,不容猶豫趕緊找出口,又在迷宮似的街區徘徊,一向以方向感強自詡的我,在這當口也玩不轉了。暮色開始降臨,心緒變得煩亂,遂意識到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鎮靜,而非像無頭蒼蠅似的亂撞。需求助當地人為我們指點迷津。拉下車窗,一位老美大妹子溫和的回答消解了我們的躁動不安,還用她手機上的google map演示,直到我們對路線十分清楚為止,最後送上一句good luck祝你們好運。


      正是這次不尋常的經曆讓我對google map的功能刮目相看,而忽略它的原因不外乎平時生活在熟悉的地盤上和自己車上的GPS。比起GPS,他的定位更加精準,精準到諧趣好笑。有一次我們已經抵達一處旅店,它的導航並不停止,直到旅店正門出現在眼前 。更有意思的是在逛街時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遊完舊金山還有半天閑暇,先生說他打算呆在旅店完成公司的事情。我正好想步行逛逛街,索性把自己扔到一座諾大的完全陌生的城市中,來一次全新體驗。這次google map的精靈可愛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告訴它想去哪,馬上一條由你當前位置到目的地的路線赫然勾勒出來。隨著你邁開步子,你的當前位置也在同步移動,路走錯了,即刻顯示你的當前位置偏離了正確路線,真是讓你一目了然。走到每個關鍵點,都有語音提示。很享受這個半天,在人地都很生疏的環境中邊走邊看,隨意采風的感覺。我隻想說,你個小精靈,有了你,一點兒都不怕走丟,愛死你了。

     在接下來的旅途中,毅然決然丟掉了我精心製作的路線圖。一方手機在握,走遍天下都不怕。又一個晨曦漸露,我們將行李塞進後備箱,各自就位,輸入目的地地址,開啟導航,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啟程朝著下一個目標進發。

 〈二〉

      還是在伯克利大學,我們正在四麵八方觀望,尋找容許觀光客停車的地方,一中年男性白人從我們身邊經過,衣著舉止頗像學者或者教授。他從旁邊的辦公樓出來,單肩背著大包,看樣子準備下班回家,上前詢問,他清楚明了地回答完問題,本以為他該走了,可能看出我們是遊客又是中國人,他竟饒有興致地和我們攀談起來,他很隨和也很健談,一一介紹周圍的每個建築的曆史由來和功能,爾後峰回路轉,打聽我們來自中國哪一省份,並告訴我們他的妻子也是中國人,來自廣州。無怪乎對我們有種別樣的感覺。他說:“中國普通話聽起來很好聽,不象廣東人說話粗聲大氣硬幫幫的。” 他不會中文,更不會廣東話。還打趣用粗粗的嗓音重重發出一串類似廣東話的聲音,腔調學的蠻像的。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又用調笑戲謔的口氣說他的中國太太很霸道,喜歡議論人家閑話,我問:“你能忍受她的霸道?” 他說:“I need it” 這是我需要的。看得出來,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幸福的,開心的。因為我們一脈相承,熟知中國女人身上那種特有的美德,才能洞察他的內心獨白:我老婆是霸道了點,可她以丈夫孩子為職,能持家,會過日子,把個家打點的井井有條,體貼人,讓我安心做好我的事,家有賢妻,夫複何求啊。我猜,就在他和我們聊天的時候,他的妻子一定將飯菜端上桌了。

  〈三〉

      出來之前尋求刺激,這次感受到危險刺激可謂是步步驚心。到優聖美地之前有一段S形山路,不知由多少個九曲十八彎構成,雙向單行道,一側是花崗岩斷臂,另一側是紅杉林深穀,彎多且急。方向盤基本是左打到頭再右打到頭,方向盤在我先生手裏就象個飛快旋轉的輪子。車沿狹窄的道路疾行,剛剛拐過令人心驚的急彎,驚魂未定,又來一個急彎。更可怕的是幾乎彎道都藏在斷臂後邊,視線所不及,車從對麵突然冒出來,瞬間相對, 就像變魔術的感覺,如果一方拐彎越軌,兩車相撞的可能性極高。幸好美國人老老少少普遍車技好,他們一般16歲就開車,所以拐彎越軌少。而我們也必須慎之又慎。也許是我坐在旁邊不能掌控速度和方向,故而比他更緊張,他的左轉習慣動作是壓小彎,而對麵來車就在左邊,是個危險因素。每一個急轉彎我都一再提醒他減速,別壓黃線,每每對麵車呼嘯擦車而過,心神震蕩,刺激難消。當最後一個急彎被拋在身後,我已經四肢綿軟,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下車伊始,我必須收拾好心情,投入美好大自然的懷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也有類似經曆。去年開車上西華盛頓一座孤山,上山走外線,沒護欄,那天又是兒子開車,我座在右邊,前麵右邊都是懸崖,我擔心極了,但不敢出聲,怕驚了他,直到山頂才鬆了口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