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黨媒吹響六四警戒笛 非政治化適得其反

(2015-06-02 02:14:22) 下一個

關於集體回憶,跟世代息息相關。每一個世代,都有一些共同的社會經驗,使不同的世代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曆史烙印。然而,印在當今一代中國青年人的世界裏,曆史和政治或許與他們相隔甚遠。因此,集體回憶過去會否、及如何跨代傳承,是一個有關如何重塑曆史的課題。

隨著“六四”紀念日的臨近,現今中國境外各方開始緬懷。不過一直以“沉默”為武器的中共黨媒,近日卻罕見的就“六四”發聲,或許這在外界看來,是一件令人大為驚訝之事。5月26日,中國《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批評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發表“六四”公開信,令這次本來並不多人知道的行動引來外界關注,不過有關社評在同日上午即從環球網刪除。據悉這是一群在美國讀書的八、九零後中國學生聯署一封寫給中國國內同學的公開信,信中講述26年前“六四事件”的真相,希望國內同學能熟悉那一段曆史,並進一步了解中共曆史上“那些被刻意掩埋和篡改的血腥和殘暴”。這封本來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的公開信,在經過環球時報社評提及後,反而引起了外界廣泛興趣。

有人說,支持平反“六四”的年輕人,大多沒有親曆六四事件的震撼,而是從成長經曆中重拾對“六四”的認知。在時間變遷的路途中和社會教化的過程裏,如何塑造年輕人對六四的價值觀判斷?有學者指出,其一,以《環球時報》這篇社評為例,麵對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需要一個完整的曆史真相,而不是“絕對化”的批評他們被所謂的“境外勢力”洗腦,對此《環球時報》的社論太過“絕對”;其二,不可忽略的是中共長期以往的“非政治化”教育促使年輕一代人對曆史、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心態,他們對政治一無所知,對曆史的進程也模糊不清;其三,倘若執政黨繼續用“時間掩蓋曆史”,勢必會造成越來越多誤會,這會使中國青年一代群體更多的加入到對曆史的誤讀、對政治誤解的大潮裏。有分析稱,時近“六四”,擺在中共麵前的不僅僅如何重新評價“六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曆史,重新與青年一代建築新的溝通橋梁。


 

黨媒罕見就“六四”發聲

 

這封由喬治亞大學化學係博士古懿執筆、哥倫比亞大學陳闖創等十多名中國留學生聯署的公開信,在5月21日發給部分海外中文網站和一些民運團體的電郵群發。當公開信發表後,除公民力量等海外民運團體發表聲明表示支援,並呼籲更多中國留學生和海外華人參與聯署外,其實並未引起多大回響。

 

可是這一切在《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26日發表一篇名為《境外勢力試圖煽動八零九零後》的社評中引起反應,社評指出:“十幾名自稱是‘八零後和九零後’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日前聯署了一封致國內青年學生的公開信,就八九政治風波發表充滿‘民運味’、像是被手把手教著寫出來的極端觀點。它以十分凶悍的語言攻擊中國現政權,照抄海外一些勢力的話語歪曲講述26年前發生的事情。通常而言,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即使思想發生一些變化,也寫不出如此赤裸裸攻擊祖國的文稿。”

之後,社評又指出,“這封公開信宣稱八零九零後受了‘欺騙’,到國外留學得以無限製上網,才了解了1989年‘真相’。眾所周知,網絡遮罩阻止不了人們接近海外萬展的敏感資訊,並非真能對人們看什麽和不看什麽做出完整設計。寫信這像是在把個人的閉塞當成整個社會的閉塞來抱怨,如果這封信真是個別大陸留學生寫的,隻能說這些恰恰是在國外被洗了腦,成了留學生中思想和感情都很偏執的少數異類”。隨後不久,這篇社評被刪除,而其他網站轉載也均無法打開。有觀點認為環球時報的社評被撤稿,或許是當局還忌諱“六四”這個話題,不希望有任何有關“六四”的隻言片語。

其實,“六四事件”本就作為中共曆年來敏感話題,本就“禁言”無可厚非。可是《環球時報》一味的抨擊“境外勢力作祟”的觀點未免太過偏激。有分析認為,首先,縱觀前文所述,《環球時報》的社評譏諷有力,然而它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時代背景,那就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世界已然步入了“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否認,因為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令世界各國之間產生了與以往時代不一樣的漣漪,也不能否認因為互聯網,東西方各國之間的民眾聯係的更為緊密。然而,《環球時報》的言論在如今這一個講究多元的互聯網時代繼續沿用舊的論調顯然不合時宜。

再者,中國的網絡防火牆對於敏感信息的過濾是眾所周知的,而這無疑使人們不能完整、充分的獲取信息。26年以來,“六四”事件始終是敏感詞,被屏蔽在公共話語空間之外。其三,中國包括執政黨,並不能“絕對化”的將問題全部責任推至中國留學生身上,或是一味抨擊外部勢力。從客觀而言,回顧中國近些年對青年一代的教育方式,不難看到“去政治化”、“非政治化”的教育無不充斥在年輕一代的課堂裏、生活中。或許,從另外一方麵解讀,亦可認為這是造成當下青年人容易受到海外觀點影響的一大主要原因。

“去政治化”教育

倘若仔細觀之中國留學生的那封公開信,內容上確實也有偏激之處。隻是如果將問題的根結歸咎於留學生自身顯然不合適。那麽究竟是何樣的原因才導致現今中國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曆史、政治抱有偏見的呢?有觀點認為,這主要因中國的去政治化教育使當下的年輕人對中共的曆史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的成就,但是與此相伴隨的無論是學術理論,還是思想文化界出現了“去政治化”的現象,並且滲透在不同學科中,引起程度不同的爭論。因此“去政治化”話語,也是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有分析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小學德育大綱在不斷地改革,大致經曆了整頓調整、正式確立、深入改革、新課程改革四個階段。從最初的單一政治化培養,到不斷注入社會公德、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等新元素,更多地關注學生社會生活品德培養,政治化趨勢不斷減弱,呈現明顯的“去政治化”特征。這其中就包括“六四事件”,事件發生之後,當局並未做出太多“解釋”和“回應”,甚至後來徹底“禁聲”,仿佛從未發生過這件事一樣。

 

所以,通過“六四事件”可看見當代的年輕人對曆史、對政治是處於模糊不清且一知半解的狀態裏。有分析認為,年輕人之所以這樣很大程度是歸咎於“去政治化”的教育方式。正如文章開頭所談到的海外留學生的“六四”公開信,《環球時報》在發文批評的時候卻未能去反思為什麽留學生會受到海外觀點的影響。


當下年輕一代的青年們又是如何理解“六四事件”的呢?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國內回避曆史,留學生能這麽容易像一張白紙一樣被影響嗎?其一,官方“屏蔽”信息,回避曆史,對外界不言、不語、不解釋,以中共曆屆領導人為例,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中共前領導人胡耀邦、趙紫陽的“存在”,在他們對中共的了解,關於國家領導人也是不熟知的,甚至對鄧小平等重要人物基本情況也不甚了解,更何談如何了解中共的曆史呢?

其二,流傳在坊間的各式各樣的“版本”又不約而同的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思想,眾所周知,當中國的網路防火牆越建越高,過濾及屏蔽的信息越來越多時,年輕人需要獲取信息無疑是不全麵的。然而這就造成當年輕人踏出國門後,對外界已經定型甚至偏激的觀點包圍和影響,他們毫無防備的全盤接受,甚至根本未有思考的餘地去分析外部信息的“好與壞”。

其三,以上的這兩點,在直觀中無疑造成了青年人普遍抱著“殘缺”的視角看待曆史,而這亦成為中共執政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現狀——一方麵,對年輕一代人的培育無法達到原有的目的,反而令自己的觀點失聲;另一方麵,這樣的現狀導致中國政府、或是執政黨的公信力下降,致使年輕人與中國當局之間的“誤會”愈加深。引用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一部政治諷刺小說《1984》中提到的記憶焚燒爐——“那些被刪除的事實被放入‘記憶洞’裏,讓風卷進焚燒爐燒毀。”因此,如果中共也將曾經“瑕疵”丟進“焚燒爐”,無疑是對未來年輕人不負責任的做法,其結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