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Y自然流露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陳道明被“打敗”, 不無道理

(2017-03-29 07:32:09) 下一個

有些事國內看不清楚,反而我們在海外能更加客觀一些, 比如咱文學城上星期滾動新聞鏈接了一個報道【陳道明和宋丹丹等老演員們在各種場合吐槽後輩】, 俺看了之後就覺得他們 out。 娛樂也好藝術也好, 現在全都進了市場,一切錢說了算, 離開了市場,全都是浮雲。對比之下, 流行歌曲擠走了交響樂, 京劇要不是中央領導扛著,也不知龜縮到那個角落了。看到下麵網文, 說出來了俺的想法,咱就不廢話了,分享(zt):


陳道明和宋丹丹等老演員們在各種場合吐槽後輩,大眾也紛紛點讚附和,仿佛跟著在小鮮肉背上踏一隻腳,就能出盡這些年看爛片積累的惡氣。一眾“小鮮肉”演員受到前後夾擊,被罵得挺慘。事情過去半個月了,但我們的小鮮肉戲照接、錢照賺,絲毫不受影響。點評也是一種娛樂。從前,人們罵港台電視劇“價值觀腐朽”,罵古裝劇“不按史實”,罵偶像劇“腦殘不思進取”……再到後來,人們把矛頭指向了特定的“工種”,比如導演:張紀中翻拍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從未得到過好評,於正版的金庸劇也好不到哪去……最後,小鮮肉被擺上了桌麵,任憑風吹雨打,其江湖地位卻不見動搖。

可見,影視劇的本質已經改變,從原先的藝術品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商品。而對待一件藝術品和一件商品,從創作邏輯上而言就大相徑庭。一部分觀眾和老戲骨們一樣,對變化懵然不知。人們總以為影視作品也是有審美可言的。一件藝術品需要對美學水準負責,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價值。據說郭寶昌從開始寫《大宅門》的劇本到片子播出,花了四十年,差不多一輩子都傾注在一部劇上,投入大得讓人咋舌。然而,這部劇也不負重望地成為了經典。

反觀一件商品,它需要為商業利益負責,簡單的說,要為投資人負責。商業的本質是要求生產者以最少的投入,產出最高的價值。當一部連續劇、一部電影被要求必須賺錢時,其藝術價值隻能排在商業價值的後麵。時代變遷,期待和現實發生錯位。觀眾很委屈:說好的“年度大戲”成了一盤快餐;演員很憋屈:錢都讓小鮮肉賺了,自己追求藝術價值反而被諷假清高;製作方也無奈:我們拍片也不是為了賠錢啊!

各種熱劇背後的資本,是驅動劇集商品化的動力。大量熱錢湧入影視行業的後果,就是逐利心壓倒一切。馬克思說:“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更高的回報,不管合不合適,選角一律要用當紅的“流量演員”也就成為業內鐵律。逼著小鮮肉上桌的是市場,而變幻莫測的審查製度則讓從業者如履薄冰、創作者難於發揮。投入大量心血和財力的作品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因為某個部門的一句話而報廢,那麽拍一些用小鮮肉撐門麵的花哨影視,就成了投資人和製作方皆大歡喜的不二之選了。

老戲骨罵錯人了。小鮮肉的演技確實撐不了場麵,但讓他們成為硬通貨的是觀眾和資本——什麽樣的品味造就什麽樣的市場。“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每一個時代都不乏抱怨時代的人,但把責任都推給小鮮肉,有點像是江湖遺老,難免有自我標榜的嫌疑。而且,非要演技不濟的小鮮肉們拾起老一代演員話劇式的職業素養,不現實還略顯刻薄。

一群買不起房子用不起名牌的年輕人,在告別了一天的勞累後,看個“腦殘劇”解解乏已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娛樂了。在這個眾生浮躁的年代,人人壓力山大,養尊處優的老藝術家們又能為他們做點什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每一代自己也有高下之分,把宋某某跟陳某某的言論相提並論很不恰當。
紐約大元帥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觀點!老藝術家沒戲演刷刷存在感也是快樂的嘛!
Y自然流露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閻立華' 的評論 :

>>每一代年輕人都會被鄙視, 每一代老年人都有看不慣

是滴。有時人指手畫腳慣了,又覺得自己站在一個高度上,就難免收不住不口了 -:)
閻立華 回複 悄悄話 每一代年輕人都會被鄙視
每一代老年人都有看不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