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我們在海外混這些年, 回國風光不風光暫且不說, 與人聊天夾雜幾句英語則令國人不爽,但這似乎給人一種錯覺俺們在海外與老外生活在一起,如魚得水打成了一片。事實如何?看看你身邊有幾個交心的西人,也許會有幾個與我們一樣的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朋友(同病相憐)。真正能與本地人較深層次地交往,除了語言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閡。
如何融入當地社會是海外華人永恒的話題,很多人以為語言是最大的障礙,其實不然。所謂「進入西人的圈子」,這「進入」二字就很有講究。說難聽點酒肉朋友不分膚色國界到處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幫推心置腹的本地朋友,則是另一回事。我們不花時間精力介入本地主流社會,如何彼此了解? 這融入,包括常常參與他們的社團活動, Party、義工.....。可我們忙什麽哪? 送孩子學這個班上那個班, 晚上追《狼牙棒》..... 不是中餐館,就是華人超市,對本地政治,體育,新聞,電影等等都沒有一點興趣。我們生活的關注點太過於自我。
另一方麵我們在中國長大受教育,由於這文化背景,可能有些人並不具備深入與老外交往的底蘊,更不願意犧牲時間精力與老外周旋,去跟他們聊貓啊狗啊之類的話題, 或者是覺得跟他們生活毫無交集,不知怎麽開口。想著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足以。 可在海外時間久了, 難免會有些孤獨感, 時而會有一種莫名的感覺 --- 我們跨洋過海跑到這陌生之地,幹什麽? 因而慢慢地也會想進入這個社會和了解所在地的生活文化, 有時也會想著交一些誌同道合的老外朋友。
我有一朋友從不去酒吧夜店,也十分不喜歡 party,更喜歡私底下安安靜靜地交流,就這樣依然交了不少可以徹夜長談的西人朋友。他的經驗是:首先要尊受本地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尊重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做好自己,完全沒有必要為了社交改變自己的性格,變身什麽達人之類的,一切自然, 水到渠成。
其實我們最為一個中國人,會說本地的語言,會遠渡重洋來到這裏生活,甚至煎炒烹炸樣樣精通,比起那些連自己的首都都沒去過的老外,無論是學識、閱曆、思維能力,不說甩他們半個地球,至少是不輸他們。你隻要有自信, 敢於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將自己對每件事的看法表達出來,哪怕是用磕磕絆絆的語言,他們就會表現出與你交流的興趣。其實很多時候,你隻要隨便說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知識,他們就覺得你簡直是學富五車無所不知的大牛,讚不絕口。
中國現在走向強盛, 關注中國的老外也越來越多, 據說美國不少大學在開中文課, 雖然他們現在對中國文化隻是好奇,沒有達到熱愛,但可籍此, 我們走出熟悉的華人圈子, 也可交往到老外的朋友。
》ABC和ABC玩,FOB和FOB玩,
那我們來這是搞割據, 還是畫地為牢 -:)
如果對上述問題有肯定的答案,自然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克服語言文化價值觀種種障礙,融進local的圈子去。
如果三心二意,模棱兩可,就會找各種中國心,中國胃的借口,而在別人的圈子上打擦邊球。
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麽,思想指導行動。
國內最新發展是習不斷集權,打壓逮捕維權律師,收緊言論自由,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酷的,經濟下滑厲害,這一切現象表明不是在變成”型男“而是變成僵屍,離崩潰不遠了!
不否認中國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那個強國不是這樣走過來的。
中國所謂的強盛隻是虛胖,貪官遍地,假貨遍地,道德敗壞,毒食品,毒空氣,哪一個真正的強國是這個樣子?
我們的這種滯枯, 也影響到了下一代。 他們雖然語言不是問題, 但父母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 連累了他們。 可以看到, 孩子們的朋友也多是亞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