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 我經曆了有生以來最奇特的一天, 下午參加葬禮, 晚上出席婚禮,這整個過程象是在趕場。事情是這樣的, 年初老友來電說金秋十月某周六晚他們的孩子要喜結連理,將邀請我們一起參加見證這一美好的時刻,對於這等好事,我們二話沒說當即就答應了。 誰知, 就在婚禮指定的那個星期, 一個老外同事不幸去世, 且追悼會恰巧就是那個周六下午。真沒想到, 這紅白事一下攪在了一起, 搞的我不知所措, 有些崩潰。 當時第一個想法是若先參加了喪事, 再去婚禮, 是否衝了人家的喜事, 另外我們的情緒能否調整過來那?猶豫不決時,谘詢了一下老外同事, 他們到覺得沒什麽關係, 還安慰我說“葬禮就是將他們送上路, 這不是一件悲切之事。"
懷著一顆忐忑之心, 那個周六下午我們去參加了葬禮。 因老外同事信教,所以追悼會是在一個教堂裏。 程序開始之前, 唱詩班不斷在詠唱聖詩,有些樂章聽起來還是滿輕快的。 整個過程很莊重, 但氣氛倒是挺輕鬆,沒見大家哭哭啼啼的。在追思時, 老外的親人回顧了他的一生, 每每講到他以往的趣事時, 大家還會心而笑。之後有一個小型的聚會, 參與者再次問候同事的親人, 看著他們交流時,也很常態。這短短的一個小時, 讓我有一種與以往參加葬禮不一樣的感受,至少不沉重也不悲切, 後來問同去的同事這是為什麽, 他說“以我們的信仰, 葬禮就是將人送達彼岸,那裏有新天新地,新的生命, 所以應為他喜樂." 有了他的解讀, 我也似乎一下釋然了。當然沒有忘記之後, 晚上還要參加婚禮。因為兩件事銜接時間比較緊, 所以在車上換了西裝就上路了, 想著同事是要 "上天堂的", 路駕也就顯得很輕鬆。晚上, 我們準時出席了婚禮, 至少在那裏我們臉上沒有帶有負麵的情緒, 但還是沒敢跟朋友提下午剛參加過葬禮之事,心想 "希望他們別介意"。
通過這忙碌的一天, 讓人深切地體會到在生死問題上中西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它對生活態度的影響。後細想, 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婚禮和葬禮也常常說是紅白喜事, 這態度不是也很積極嗎? 最有說服力的是莊子“ 鼓盆而歌”的故事 --- 莊子的妻子過世, 他本應難過,但他朋友去看他, 見莊子正用一根木棍一邊有節奏地敲著瓦盆,一邊唱著歌。朋友問他為何? 他說 “生與死同為自然現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般,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了嗎?所以我止住了哭泣而歌唱她回到大自然“。對比現代的中國人, 似乎喪失了這樣的歸宿感, 我們忌諱談死亡, 這是不是我們當下中國文化的一種缺憾?有一句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評價十分到位:活著的時候,中國人渾渾噩噩的浪費生命,仿佛它永遠不會結束;而當死亡來臨時,中國人又往往撕心裂肺到哭號,仿佛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認真思考生與死, 會讓人從親近的人身上獲得安慰感,也會努力采取行動讓周圍變得溫暖。這種需求反映到自身,就是不自覺地增加內心包容性和同情心。
謝謝分享!
有信仰的人有盼望,他們將來在天堂能遇見自己親人;沒有信仰的人沒有希望,因為從今以後是生離死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