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空間

記下些文字,給自己留念或對其他人有意義。
正文

送報紙

(2018-04-14 11:10:35) 下一個

倆兒子送報紙有段曆史了,是從小學開始的。那時鄰居的兒子送報紙,高中了沒時間送就轉給我們。我們都很感激,要知道這活在我們那嘎達還是還是很搶手呢。倆兒子高興壞了,平時常看到那個大哥哥送,很是羨慕,畢竟那可是掙錢的機會,並且定期有各種小福利,像免費去看電影,看球賽,打保齡球等活動。

報紙是社區中心的免費報紙,要夾帶許多廣告和flyer,一周兩次,過了半年改為一周一次。要送之前,報紙公司會派人把報紙以及要夾帶的東西陸續送到,我們需要把每份理好裝進塑料袋裏或用皮筋套好。雖說是孩子送,其實是大人得幫著張羅。小兒子還幫不上忙,大兒子倒是可以,就是精工細作得不講效率,要放手讓他做,不但上不了學,fulltime還做不完。

下午放學回來,一起分裝完報紙就開始送。我們幫他把裝報紙的小推車推出去,有時間也幫著送一部分。還是很多的,近一百五十份,一推車裝不完,送到大半就空了,小兒子的任務就是把剩餘的用袋子送過去。孩子們很認真,因為人家說了要在晚7點前送到,送這些報紙需要一個小時,如果趕上下雨下雪會耽擱,所以都趕緊送,堅決完成任務,絕不能誤了鍾點。

送了一段時間,竟然有意外的驚喜。那是萬聖節前兩天,倆人送完回來興奮地告訴,有人給了五塊錢。這對他們可是一筆巨款,可實現諸多夢想,我趕忙宣布,“一人兩塊五”,省得打起來。以後每年的相同時候同樣的地點,都能獲贈,那人家真是好心,專門等著上門。

我們住的小區雖然不是靠市內很近,但是交通方便,所以住了很多年。沒什麽不便,就是房子小點,但也低碳啊。陸續有許多華人搬入,但幾年後又陸續搬出,新來的又互不認識了。談論中了解到都是嫌房子小,住幾年就是該換的時候了。那些晚上我也輾轉反側,忽又想到偽省長要在小學一年級開始強力推行先進性教育,激得我衝冠一怒,躍起大呼,去留肝膽兩昆侖。

接著是搬到了多倫多北麵的城市,交通肯定比多倫多差不少。搬來還是下了不小的決心,因為他們的媽媽誓死不開車,不知會有多少困難等著我們。硬著頭皮住了一段時間,發現並非像想象般的困難,有些方麵還有改善,周圍人少,住行都敞亮。每周也有別人送的報紙,我們關注著有什麽不同。看似大同小異,隻是不同的社區,報紙的內容不同,同時發現經常夾著一張黃紙廣告,原來是招募送報紙的,上書大人小孩都可以,隻要閑著在家。當然還有允諾,掙點閑錢啊,讓孩子鍛煉身體啊,當然還有小福利等等。一看人家都找上門來了,我們覺得有必要重操舊業。隻發幾個email聯係,人家就派人來指導了。一看我們是熟練工,還有何難,下禮拜上崗。

幹了一周發現與原來的區別不小,都住得相當遠,送份額少,比原來一半還少。但廣告和flyer的數量很多,特別是節假日像黑五,Boxing Day,裝袋前平鋪了兩桌子,我們得提前把它們裝完,因為對孩子來講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送了兩年後,廣告和flyer的數量開始減少,不知是因為經濟不景氣,還是因為網絡經濟影響。但這樣也好,我們就不需插手,孩子們自己能完成裝袋,真正自主地完成他們所承擔的任務。這邊報紙公司可能是因為業務量小,給的待遇沒法比原來的,隻給了一場免費電影,其它的福利幾乎不見。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況且我們的目標不會局限在這些。

盡管份數少,但一推車裝不下,送的地點還遠一些,我就用自行車載著一個大袋子,跟他們一起走,協助小兒子送另一半。經過路上,發現別人送的報紙都扔在drive way當中,我覺得不妥,行有行規,遂告訴孩子們,按老規矩,全都送到屋簷下的門邊。一天,帶著小兒子送到一戶人家,門外有一株高大的黃櫻桃樹。兒子剛走到門口,屋裏出來一個白人老太太,60多歲,我以為她要提些意見或取消報紙,就讓孩子處理吧。但遠遠聽到是她說,“謝謝,我喜歡你把報紙送到屋簷下,不像大多數扔到drive way上。”我聽著很高興,我們的工作有人認可了。這時兒子跑過來,手裏頭攥著五塊錢,臉上洋溢著興奮和自豪。我知道這是老太太給予的直接鼓勵,謝過她的同時,我感到這是個好機會去教育孩子,馬上對他,你隻要努力做事,定會有回報,直接把報紙扔在過道上,表示沒有盡力。隻有盡力,會做得更好,比如送到屋簷下,拿報的人會很滿意。覺得不管事大事小,這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但願能激勵他們長大去做更多正能量的事請。

在新住處的送報紙已經三年了,昨天又遇到那個老太太,又是鼓勵兒子一遍,又是給了錢。我對她說,這是他們的責任,應該做到的。她還是說,我喜歡這種方式送報紙,謝謝。我還想告訴她,鼓勵一下就行了,給錢就不必了。但轉念一想在加拿大不興這些,感謝她的鼓勵後,和兒子愉快地走向下一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