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紐約隨記—大都會博物館伊朗,伊斯蘭,非洲,大洋洲,南亞展區一瞥
博物館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伊斯蘭藝術展區就在二樓電梯旁邊的廳裏。
《祈禱壁龕》,伊朗,1354-1355年
這裝飾牆原來跟拚圖遊戲一回事?
薩法維特瓷磚畫《花園裏的聚會》伊朗,17世紀初
伊朗 形狀各異的浮雕石磚
伊朗玻璃瓷磚和彩繪玻璃瓶
玻璃瓶,埃及或敘利亞,13世紀晚期
伊朗的漆麵折扇
象牙雕刻拱門和伊斯蘭幾何圖案的硬木天花板,是專門請摩洛哥的工匠精心建造的
伊朗 雕刻精致的木門。
16世紀西班牙的伊斯蘭木屋頂(天花板),是當時統治西班牙的穆斯林建築風格。
巨幅土耳其地毯和壁毯,16-17世紀伊斯蘭文化藝術精品。
二樓電梯下來, 就是非洲,大洋洲,南亞藝術展區。這裏的展品讓人耳目一新。
大廳中央高高懸吊著的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克沃瑪族人舉行儀式屋子裏的天花板,讓屋子產生一種教堂的氣氛。它長達80英尺,寬30英尺,用西穀椰子的佛焰苞(一種植物)製作,由克沃瑪族270個藝術家創作完成。1975年收藏。
《畢斯柱》(1950年晚期)
新幾內亞西南的阿斯瑪特人有為剛去世的人辦筵席的習俗,畢斯柱就是為此種筵席而造,用以祭悼亡者,且助其去陰間見祖先。
畢斯柱用整根倒立的樹幹雕刻而成。越高表示死者越有地位。通常有15英尺高以上。柱幹上的人物雕像代表所紀念的死者,柱頂用樹根做成翅膀樣子,柱子的底部有時會雕刻一艘帶死者去陰間的獨木舟。畢斯柱事後被丟在樹林裏,任其腐化,庇佑子孫後代。
畢斯柱的雕刻精致,人物栩栩如生。
新幾內亞Asmat獨木舟,長達48英尺,可以乘坐20人,這是納爾遜·洛克斐勒的兒子邁克·洛克菲勒1961年從大洋洲的新幾內亞收集來的。
瓦努阿圖土著部落的木鼓。土著人把整棵麵包樹掏空,上麵開一豎條形窄口,拍打便可發出聲音。宗教儀式上,人們圍木鼓起舞,也用於與外村傳遞信號的工具。雕刻的臉是祖先的樣貌, 木鼓發出的聲音,他們就認為是祖先的"話語"
非洲、大洋洲、美洲展區裏很多木雕藝術品。造型誇張、風格質樸,富有想象力和表現力,展現了與東方文化、歐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氣質。
博物館開始清場了,我們拖著疲憊的步伐,昏沉的腦袋,戀戀不舍的心情出了門。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包羅萬象,讓人大開眼界,一定要細嚼慢咽才能品出味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