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淡泊宗

破浪衝濤到碧灣, 插玉屯雲滿渭川. 不戀榮華不慕仙, 每日江邊理釣竿.
正文

舊日遊記 之青城都江

(2005-10-13 13:28:55) 下一個

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麵向川西平原,群峰環繞,林深樹密, 丹梯千級,曲徑通幽.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一名赤城山. 據傳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 是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 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 過一道小山門,到正山門前. 這山門修得挺氣派,幾重飛簷高高翹起,雕梁畫棟,色彩豔麗,走進山門,還題有“青城天下幽”幾個草書大字,路旁有一條小溪,小溪的水清澈透底,從山上飛流而下,並不是平緩的,在眾多的山石之間穿行,發出潺潺撞擊之聲,涓涓細流,山泉淙淙,四麵又是綠樹,上山時其實你並看不見水, 隻聞其聲.極目望去,眼前是綠樹,遠遠的也是成片的綠樹.這綠色有不同的層次,草綠的野草,深綠的 林,讓人賞心悅目.這裏幾乎透不進什麽陽光,始終透著清涼、甘露的芳香.山上有幾座道觀, 二道觀的兩幅橫批“心清水濁”、“山矮人高”頗令人回味。道觀時不時傳來鍾聲,更覺古樸悠長。來到山中,自然而然都會感到幽幽然於天地間. 青城主廟——天師洞。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曆代石木碑刻,有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便到祖師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陽洞,出之則直達高台上的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

 

青城有四絕: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道家曆來重視服食養生,他們采擷山中的果實和藥物,用道家傳統秘方釀造的這四種特產,風味獨特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古堰,也是兩千年來效益一直不衰的水利工程,位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中遊。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驟減,常泛濫成災。在戰國秦國秦昭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及其兒子吸取前人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興建了此水利工程。都江堰設計精密、技術高超、規模宏大,符合現代科學原理,比如其中飛沙堰的設計就很好地運用了回旋流理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生態型工程,都江堰建築在山川與平原的咽喉要衝,此工程采用“無壩引水”的形式,魚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製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這三大工程巧妙利用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律協調運行,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的人為破壞,有效地解決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問題。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裏,稱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從伏龍觀遠望寶瓶口,眼前奔湧而去的大江就像一條龍,“伏龍”之意就在此間.望著就在腳底奔騰的江水,全然沒有了一點幽然的氣氛,感受到的就是一種氣勢,一種浩大而磅礴的氣勢我還從沒這樣接近如此洶湧的江水,那翻騰的浪頭一個接一個,層次分明又此起彼伏。水流相當湍急,隨波飄逐的圓木在水中直打旋,一會就沒去不見了。  岸邊沙礫成堆,雖然不如海灘那麽迷人,但在岸邊任憑清風拂麵,坐在斜斜的堤壩上,也有那麽一點海灘的情致。第一次站在大江的岸邊,目睹滾滾急流,似乎心也要一起流動。隻覺陽剛之美,隻覺心胸開闊,有一股豪情逼著你想大聲笑大聲喊。 二王廟是紀念李冰父子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祀祠。大廟內的各種扁刻最多的“功利巴蜀”、“功利西川” 二王廟規模不小, 出二王廟門就是安闌索橋,又稱夫妻橋, 這是由鐵索加木版組合而成的橋,因為橋身沒有固定,行人走在上麵,橋便輕輕左右搖擺,不習慣的人走上去就會高一腳,低一腳,身體失去平衡。有調皮的人故意加重腳步的力量,使橋麵大幅度的晃動,嚇的膽小的人抓住鐵索‘哇哇’大叫,引起一片哄笑。站在橋中央看是最好的視覺;湍急的岷江水從腳下急速東去,麵對離堆可以看見前方的魚嘴就象一把鏵犁把岷江犁為內、外兩條江,桀獒不馴的岷江第一次聽從了人類的指揮。高高的離堆上伏龍觀的飛簷鬥拱曆曆在目,寶瓶口飛濺的浪花依稀可見。三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依舊發揮著巨大作用,讓人不得不發出敬佩的歎息 江水還是很涼, 在江中的分水道上走, 感受一下奔流的江水,壩有幾個地方還得涉水, 走在水裏真的感覺就是在冰水中行走, 那是從雪山上溶雪而來的, 不過那滋味現在還很留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