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包容、團結與感恩,見刊《中國報》2022年7月21日C9版

(2022-11-12 21:33:22) 下一個

  政治家的演講往往不同凡響。日前,首相在2022年國家安全大會上表示:“大馬一家的目標是確保我們這個來自各種族和宗教的大家庭,能秉持包容、團結與感恩的三大價值,安居樂業。”這話聽起來很順耳,其中的3個關鍵詞包容、團結與感恩,值得我們細品。
  包容,就是容納、寬容。那麽究竟是誰包容誰呢?政府應該包容民眾。中國《漢書·五行誌下》裏說:“上不寬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意思是說,當官的不能包容下屬乃至黎民百姓,就不應居廟堂之高。北宋詩人蘇東坡,在《上神宗皇帝書》中也提到:“若陛下多方包容,則人才取次可用。”如果皇上有一顆包容的心,則天下的人才隨便可用。
  此次首相提及包容,應該是他的自我期許。作為政府首腦,他應該展現“包容性領導力”。在多元種族和宗教這一複雜國情中,克服偏見,允執厥中,為全體國人打造公平空間,讓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不用擔心受到差別化對待。如果首相真的能夠率先垂範,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諾不輕許,許之必做,為國家持續帶來多元化、歸屬感和包容性,那麽來年大選,他還有希望連任。
  第二個關鍵詞團結,說起來也有意思。世界上有很多政黨以“團結”命名。例如,1987年成立的新加坡國民團結黨,1988年成立的緬甸民族團結黨,2010年成立的拉脫維亞團結黨,2013年成立的也門民族團結黨,乃至2016年據稱是在林吉祥建議下成立的土著團結黨,等等。大家之所以把團結這個標簽,做成政黨的名牌,實在是因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有號召力。
  政黨固然需要團結,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國人也應該抱團取暖,萬眾一心,不分種族和宗教,隻為大馬好,隻為這方水土上的人民好。中國大陸有一首歌叫《團結就是力量》,有趣的是,台灣也有一首《團結就是力量》。歌名相同,詞曲不同,並非巧合或襲用,實在是台海兩岸的中國人,誰都心知肚明,團結比分裂好,“一中”可以“各表”。大馬的團結也是這樣,所以首相會在“國安會”上特意強調。
  至於感恩二字,也值得玩味。我們要感恩誰?感恩首相或政府嗎?那會鬧笑話,連中國的不這樣提。2012年5月9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黨代會上指出:“必須破除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恩賜的錯誤認識。”也就是說,造福人民,是執政黨和政府的責任,而不是對人民的恩賜,人民也用不著感恩。汪洋並沒有因為說這番“不必感恩”的話而被對付,相反,他的官越做越大,現在是中國政協主席,中國最高領導人之一。
  實事求是地說,首相帶領本屆政府,救民於水火,確實花了真金白銀。例如,首相表示政府將補貼770億助民眾抗通脹,掐指一算,我國3270萬人口,平均每人可以分得2354林吉特,而且這些補貼還會延續下去。首相署(經濟事務)部長也表示,國內約14萬戶赤貧家庭,將透過參與增收計劃,有望在3年半內脫貧。這些仁政,值得按讚,但並不能因此而要求人民對首相乃至政府感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