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哭牆”之思,見刊《中國報》2020年5月28日C7版

(2021-06-20 07:17:33) 下一個

“哭牆”之思

 

世界上最有名的哭牆(wailing wall)在以色列,是猶太教的遺跡,位於耶路撒冷東區。曆史上,猶太人多次遭受亡國之痛,他們經常在這處猶太教聖殿的斷垣殘壁旁哭泣與祈禱。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猶太人來此哭牆,成為時尚。哭牆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征。

更廣泛意義上的“哭牆”多半沒有實體建築,是無形的存在。其建構意義在於,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凝聚人們的哀思,宣泄未亡人對已故者的懷念,聊表寸心。

5月24日,報紙“哭牆”在美國出街,舉世矚目。這一天,《紐約時報》用頭版整版和內頁共4個整版,刊發了100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的簡單訃告。這麵哭牆上書:“美國死亡人數接近10萬,無法估量的損失。”並有副題:“他們不僅僅是名單上的名字,他們曾經就是我們。”密集的排版,令人窒息的視覺震撼,就像有堵高牆,橫亙在讀者麵前,讓人淚目,不忍卒讀。

他們曾經就是我們,這種對逝者的懷念,對其家人的感同身受,體現了《紐約時報》的大報風範與人本關懷。據報道,刊登這些訃聞並不收費,逝者的名單信息也是該報新聞助理與實習生,從全美各地的疫情報道中收集整理得來。強大的美國需要這樣的“哭牆”,報紙“哭牆”也令讀者對新聞業肅然起敬。

在中國,能夠享受在報紙上“發喪”待遇的,基本上是黨國要員。普通老百姓,死了就死了,想付費在報紙上刊登訃聞,門都沒有,更別說免費。這也難怪,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天去世的人很多,如果允許大家在報紙上發喪,報紙各個版麵估計都得擠成“哭牆”。在這方麵,我國的媒體做得不錯,允許老百姓在報紙上“沉痛宣告”,讓逝者“音容宛在”,體現終極關懷。

新媒體時代,政府可能對報紙控製得很嚴,但對網絡媒體管理相對較鬆。例如在中國,雖然報紙“哭牆”不允許存在,但是網絡“哭牆”並非沒有。例如“李文亮哭牆”就堪稱“互聯網奇跡”,至今存在,表明該國政府在強大的網絡民意麵前,也有無奈。

李文亮生前曾任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2019年12月30日,他在社交軟件微信群裏,披露了一些新冠肺炎信息,提醒朋友注意。幾天後,他被控“在互聯網發布不實言論”,受到警察的警示和訓誡,被迫在警局具結悔過。中國官方電視台CCTV更在新聞節目中汙稱他是8個“造謠者”之一。而民間則視其為疫情“吹哨人”。

就這樣一個仁心醫者,竟然也死於這次新冠肺炎。成千上萬的網民在李文亮醫生去世後,到他的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下留言,發表評論,遙寄哀思。截止3月16日,整整39天,61.9萬人在這裏寫下留言。至今,每天仍有難以計數的讀者在這麵“哭牆”上跟貼,追思李醫生的懿言嘉行,抒發普通人的萬千感慨。

耶路撒冷的哭牆,早已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有些哭牆,隻能活躍在網上。無論如何,允許哭牆存在,一個國家才有未來。見刊《中國報》2020年5月28日C7版

見刊《中國報》20205月28日C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