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博覽群書好習慣

(2018-07-25 06:36:01) 下一個

馬華公會主催的華小10+6增遷計劃已經鐵板釘釘,增加獨中數量的努力也在積極發力。這些目標一旦成功實施,勢必促進更多學生,進入華校學習華文,可望扭轉大馬高級教育文憑考試(STPM)華文科考生不斷減少的趨勢。

為什麽選考華文科的學生數量今不如昔?據調查,與考生的畏難心理有關。麵對華文考試,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其實,養成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則華文學習,難易相成,知之非難,行之也易。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覽群書,對提高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功莫大焉。大馬的華文書籍不可謂不多,考生如果能夠多讀多背多練習,舞筆弄文,下筆千言,寫出好文,考出高分,也是指日可待,並非蜀道之難。

中國有本雜誌,就叫《博覽群書》。這本雜誌1985年創刊,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刊名,是光明日報社主辦的綜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礪思想,寧靜心靈”是該刊的追求,“知識人寫給知識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這本雜誌堅守32年。

這本雜誌不但得到成年人的喜愛,中小學生讀者群體也很龐大。這是因為《博覽群書》就像一位老朋友。知識的理趣與生活的樂趣浸潤字裏行間,讀者漫遊其間,仿佛與朋友促膝談心。學生追著閱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據該刊主編董山峰介紹說,該刊常年開展“我把書香送母校”——向老師贈閱《博覽群書》活動,通過教師這個紐帶與橋梁,拉近刊物與學生的距離,贏得莘莘學子的厚愛。

大馬其實也有不少類似的報刊雜誌,值得華小獨中學生踴躍訂閱精讀,這可能比閱讀大部頭的文學原著經典,會來得稍微容易一些。建議家長多為孩子網購這一類精神食糧,以促進新世代對華文的熱愛、對作文的興趣、對華文科考試的信心。

至於說到“二怕文言文”,主要還是個觀念的問題。不少讀書郎總以為文言文是“過去式”,是僵化的東西,缺少新時代的靈動與活潑。所以不願意學,自然也就學不好,在考試中丟分也就在所難免。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陸遠老師,曾經撰寫文章《讀古詩者才是優秀現代人》,結合之前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熱點,指出“為什麽李白、杜甫、莎士比亞從不會被‘迭代’?因為他們凝聚的是一種文化得以維係的基本價值觀和認同感。越是現代的社會,這種認同就越顯得彌足珍貴。”換言之,越是喜歡讀古詩,越是掌握了一定數量文言文的人,越有可能成為優秀的現代人。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蔣寅教授,認為白話文的發達,不應以文言廢棄為前提。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白話的發達、成熟、偉大,不可以文言的廢棄為前提。”文學博士李春陽撰文回應道,“漢字和漢文是國人世代生存的依托,猶如國土與家園,漢字不能改,文言豈能丟,古代文獻是以漢字文言寫就,是漢語、漢字、漢文造就了中國人”。

華人華小獨立中學,雖然生存在大馬,但是漢語、漢字、漢文是我們身上的胎記,無法抹去,反而需要發揚光大。相信養成了博覽群書的習慣,作文也好,文言文也罷,都會是好習慣帶來的好收成,自然而然,不期然而然。

見刊《中國報》2017年12月7日C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