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期刊改名變性

(2015-12-30 16:56:17) 下一個

原載2015年6月14日《東莞日報》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06/14/content_1335064.htm

有道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近些年,我國期刊改名呈井噴態勢,堪稱“文化現象”,值得觀察與思考。根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提供的《2007-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公布期刊更名情況一覽表》統計,幾年間全國約有300家期刊改了名字。

    在我國境內注冊、國內公開發行的刊物(俗稱有CN刊號的刊物),根據《出版管理條例》,要變更名稱,“公文旅行”可不是一般的辛苦。首先要經過主辦單位申請、主管單位同意,再向省級新聞出版局提交請示文件,省級新聞出版局審核同意後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提交請示文件(中央部委辦的期刊更名直接向總署提申請),新聞出版總署再審批。那批文能跑下來,殊為不易。

    既然改刊名這麽麻煩,那為何還有幾百家期刊要與舊名字訣別?筆者以為,在刊號資源相對緊缺的情勢下,在行政、學術與市場的諸多因素主導下,一眾期刊為了求得更好的發展空間,走上改名易姓的創新之路。

    順時勢自然更名

    一些行政主導型刊物更名屬子隨母嫁。這種情況是主管、主辦單位發生了變更,期刊不得不改名。近些年來,教育部幾乎每年都會公布當年高等學校名稱變更信息,有報道稱成都一大學改名13次。單單從2004年至2013年,全國就有322所高校更名,其中103所學院變大學。大學改名了,大學主辦的校報、學報自然也要改名。《茂名學院報》2011年更名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同年更名為《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等等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一些學術主導型刊物改姓屬形勢所迫。多半是指期刊的業務範圍發生了變化,不改刊名就名不副實了。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許多雜誌創刊時的章程、確定的業務範圍明顯滯後於形勢,形勢比人強,不變不應當。例如,掛靠華南師範大學的《小學德育》2010年更名為《中小學德育》,就是因為業務範圍由小學擴大到中學,如不改名,雜誌難以發行到中學裏去,也名不副實。《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9年改名為《華文教學與研究》,因為該刊的業務範圍已經從大學二級學院轉向海內外了。以暨大的僑校背景與學術資源,期刊改為現在的名字,也是恰如其分、名至實歸。

    求生存花樣改名

    一些市場主導型刊物轉型“名不常存”。眾所周知,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製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大部分非時政類報刊已分期分批轉企改製,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轉製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麵對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以謀求利益最大化,而更名改姓就成為決勝商海的重要法寶。微名薄利地辦刊顯然落伍於時代,而巧作名目、嘩世取名也時有所聞。隻要不觸犯《出版管理條例》,相關部門不會幹預。於是,我們驚訝地看到,許多期刊把名字改得風生水起,好不熱鬧,估計經濟效益也是水漲船高。略舉幾例,以饗讀者。

    上海的《少女》雜誌2009年1月更名為《花與愛麗絲》,《花與愛麗絲》2010年6月更名為《哲學分析》,一年半時間,雜誌就由青少年期刊兩易其名而華麗轉身為高大上的哲學學術刊物,太勵誌了。

    寧夏的《少年讀者》更名為《財經天下》,變為少年理財?青島的《小學生作文向導》更名為《俄羅斯學刊》,辦刊國際化?陝西的《男友》更名為《女友》,期刊也“變性”?《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學報》更名為《中醫眼耳鼻喉雜誌》,轉病房了?浙江《新民生報》更名為《淘寶天下》,馬雲注資了?《山西農業》更名為《村委主任》,科技變行政,轉崗了?沒人答我,算我白問。

    更奇葩的還有:廣州的《音響世界》2009年6月更名為《名醫》,不知這名醫到底是指修理音響器材的,還是給人看病的?江蘇的《獸藥與飼料添加劑》2010年1月更名為《東吳學術》,北京的《新聞三昧》2009年11月改為《當代勞模》……這些期刊跨界尺度之大,脫胎換骨之徹底,令人嘖嘖稱奇。

    名不常存,倘若下次去圖書館想看這些雜誌而找不到的話,八成又是改名了!麵對市場化運作的期刊改名亂象也不必大驚小怪,兩大策略可以匡亂反治:一是增加刊號的有效供給,二是強化期刊做百年老店的經營理念。畢竟,急功近利、盲目跟風、炒作更名,縱使名噪一時,最終還是會被市場淘汰,與讀者後會無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