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醒醒吧!當我們搶房子的時候,日本人在幹什麽?

(2018-07-07 16:09:42) 下一個

近日,一則日本球迷賽後主動撿垃圾離場, 用自律與秩序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的視頻刷爆朋友圈!日本人的自律與秩序幫助他們贏得了球場上的勝利。讓我想到當我們搶房子的時候,日本人在搶諾貝爾獎!

 

 

當中國人的注意力被各地此起彼伏的“樓市新政”所吸引時,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科技新聞,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諾貝爾獎正在陸續揭曉,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

 

也許你要問了:這有什麽新聞性嗎?

 

當然有!大隅良典是2000年至今的17個年度裏,第17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而且這17個獎項全部是自然科學獎,沒有見仁見智、可以扯皮的文學獎或者和平獎(日本曆史上獲得過兩個文學獎,一個和平獎)。

 

至此,日本已經有25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22個為自然科學獎。日本獲得自然科學獎的人數,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

 

日本諾貝爾獎全名單

年份

獎項

獲獎者

1949年

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

1965年

物理學獎

朝永振一郎

1968年

文學獎

川端康成

1973年

物理學獎

江崎玲於奈

1974年

和平獎

佐藤榮作

1981年

化學獎

福井謙一

1987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利根川進

1994年

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

2000年

化學獎

白川英樹

2001年

化學獎

野依良治

2002年

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

化學獎

田中耕一

 

2008年

 

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

益川敏英

小林誠

化學獎

下村修

2010年

化學獎

根岸英一

鈴木章

2012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

 

2014年

 

物理學獎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2015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村智

物理學獎

梶田隆章

2016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隅良典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剛剛經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這20年裏,日本獲得了17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又恰恰在這20年裏,日本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業率是3%,創下了21年的最低點。而經濟正在複蘇,開始加息的美國,失業率仍然維持在5%左右,歐元區的失業率則高達10%!

 

人民幣在2017年10月1日納入了“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而一項研究恰恰表明,自“特別提款權”誕生以來的40多年裏,主要貨幣隻有日元對SDR升值了大約50%,其他各國貨幣(新加坡除外)都對SDR大幅貶值,包括美元、英鎊和人民幣。

 

 

也就是說,在日本經濟衰退的表麵現象之下,隱藏著一個被我們低估的日本。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造就了日本的科技成就?

 

首先是政府重視。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就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其後製定了多個5年計劃,比如第一個基本計劃(1996-2000年)、第二基本計劃(2001-2005年)。日本試圖通過這些戰略舉措,將日本建設成為:能夠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國家;有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

 

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計劃(2001-2005年)裏日本明確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

 

今年1月22日,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該計劃提出,未來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為此,日本政府未來5年將確保研發投資規模,力求官民研發支出總額占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發投資占GDP的比例達到1%(按GDP名義增長率年均3.3%計算,日本政府5年研發投資總額約為26萬億日元,約合1.45萬億人民幣)。

 

其次,是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隻做一件事,而且將這件事做到極致。有一項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跟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國人崇尚的是善變的“互聯網思維”。總是希望走捷徑、抄近道,而不屑於“紮硬寨、打硬仗”。

 

日本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還有一個重要秘密,就印在他們的鈔票上不信讓我們看看: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貨幣上印的是政治人物或者開國領袖,隻有日元紙幣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科學家。

 

1、這是現在流通的一萬日元紙幣,上麵的人是福澤諭吉,他是日本明治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經深深地影響了明治維新運動。自1984年以來,日元紙幣曆經了多個版本,但是一萬日元上印著的始終是他。

 

 

2、這是200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麵印著明治時代的女作家樋口一葉。

 

 

3、而在198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印著的則是在明治時期推動女子教育發展的教育家和國際政治活動家新渡戶稻造。

 

 

4、這是2004年版的一千日元,上麵的人是野口英世,世界著名的細菌學家。

 

 

5、這是舊版的一千日元,上麵印著大作家夏目漱石。

 

 

在貨幣上印上科學家和文學家的頭像,當然不能確保這個國家就一定能拿諾貝爾獎。可是,兩者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曲折而隱秘的關聯。也可以理解是一個民族想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求和文化。

 

 

17年17人諾獎的背後:中國沉醉在土地產能的時候,日本在瘋狂布局技術產能!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摘得。

2000年來的17年間,日本共有17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而這段時間,一直被我們認為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重發悅濤去年12月所寫的一篇文章:《不要被GDP騙了,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日本排名第一,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目的不是長人誌氣滅己威風。日本有社會結構上和文化上的致命問題,但技術就是技術,它不會輕易產生,不會輕易消失。全社會的持續研發,會造就未來的有效資產;全社會的持續投機,則會揮霍過去積累的家底。

 

另外,日本布局在全球的經濟總量(GNP),不可估量。一帶一路上處處可見日企身影。

 

經濟全球化最本質的實力,終歸要體現在貿易能力和效率上,技術和人才,是最好的通行證。日本老齡的人口結構和突出的技術能力,是個糾結的組合;然而土地泡沫化和低技能,一定是最差的組合。

 

因為缺乏可貿易的硬通貨,在全球博弈裏是沒有話語權的。

 

不要被GDP騙了。

 

 

日本以前以實用研究見長,諾獎意味著基礎研究能力的確認!

 

以下是原文:

 

不要被GDP騙了!全球創新百強日本排名第一,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在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裏,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在中國媒體上,我們見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經濟衰退、創新能力喪失。

 

但在我們唱衰日本的時候,他們正在“為未來投資”。

 

經濟實力的比拚,從來不靠GDP。而是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從這一點上,中國的驕傲來得越早,未來會摔得越重。

 

這些年,全球都在貨幣放水,也就是用債務刺激經濟。但拿日本和中國來對比:

 

日本放出的水流進了產業整合、重組、創新、研發環節;

 

中國的放水流進的是地產、基建和“城市化”。

 

簡單總結:日本的債務附著的資產是“技術產能”,中國的債務附著的是“土地產能”。

 

二十多年前,日本也經曆過瘋狂的地產泡沫,給日本經濟造成了巨大創傷。但即便跟那個時候的日本比,中國當前情況也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當時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的技術體係,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中國並沒有充足的技術儲備作為後勁,社會保障也是寅吃卯糧的狀態。

 

這些年來,無論在地產基建方麵,還是產業發展方麵,中國都在想通過投資的大躍進實現“跨越式升級”。這些投資,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創新研發環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是接下來,中國要麵對的正是地產泡沫的尾局和老齡化的到來,拿什麽來應對未來?

 

我們了解一下日本是怎麽做的。

 

日本的創新方向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第一財經的王珍曾分析,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地位的衰退,讓人懷疑日本企業的創新力。但實際上日本的創新方向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雖然日本電子企業在大眾市場衰退,但上遊核心部件和商用領域裏的話語權卻在提升。而且,這種優勢隨著新技術的普及,將會轉化為大眾消費市場的競爭力。

 

暫別大眾消費,強化上遊核心

 

目前,在全球彩電、手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行業的排行榜上,日本企業已經不再名列前茅。韓國企業狂飆突進,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三星還與美國蘋果公司成為智能手機的霸主;中國企業也不斷追趕,甚至實現超越,格力、海爾已分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調和冰箱冷櫃供應商,TCL、海信以及華為、聯想則在分別衝擊全球彩電和手機的前三強。

 

日本企業正從B2C領域,逐漸向B2B領域擴展、轉型。鬆下從家電DNA,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等領域;今後,夏普將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食品、水、空氣安全領域和教育產業;索尼複興電子業務的計劃遭遇挫折,電子領域今後將強化手機攝像頭等核心部件。

 

日本原有產業體係受到國內老齡化和國外低成本的衝擊,在人們眼中“失去的二十年”裏,日本的創新方向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是醫療領域。索尼雖然複又虧損,但參股奧林巴斯後,雙方聯合研發醫療內窺鏡,已在該領域占據全球80%~90%的市場份額;日立的核電業務有一種叫陽子技術,可精準地控製距離,對準人身上的癌細胞來照,不會傷害正常的細胞;京都大學有一位中村教授,前幾年因幹細胞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憑一個細胞就可複製出健康的心、肝等器官。

 

其次是創能、蓄能領域。風靡一時的特斯拉電動汽車,電池是由鬆下提供的,鬆下還與特斯拉合資在北美建設一座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超級工廠;鬆下、三菱等還在研發氫燃料電池,今後一旦石油供應不足,日本的創能、蓄能技術將在全世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三菱電機發明了可塗沫式電池,將一種新材料塗到牆上,牆就可發電,塗到汽車上,汽車就可以發電,那麽今後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可以發電,多餘的電可以並入電網。

 

機器人也是日本著力打造的新興領域。安川電機原來是馬達、發動機的生產商,現在已成為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據陳言介紹,安川已經發明了一種可穿在身上的服務機器人,比如,原來一個人隻能抱起30~40公斤的東西,穿上後就可以有70~80公斤的抱力,能夠輕易地搬抬家中的老人;登山腿不夠力,腳穿上這種設備,機器人就會幫助你登山。

 

日本公司已從家電業擺脫出來,特別在醫療、能源、機器人領域實現突破,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礎。

 

“日本,仍然有創新力。”日本企業研究專家陳言分析:

 

一是日本已經完成資本積累;

二是有學術積累,日本發現了問題,找全世界的高手來幫忙解決;

三是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積累。

 

同胞們每天盡享生活之便掃掃刷刷的二維碼竟是日本人在1993年誕生的。

 

電子業:為“創造未來”而投資

 

雖然日本電子企業在B2C市場衰退,但如果以為日本企業已經失去了競爭力,那是錯覺。

 

日立、東芝是較早向B2B(商用)領域轉型的日本電子巨頭,它們向智能電網、電梯等基礎設備等領域轉型,業績平穩增長。鬆下近年從B2C向B2B轉型的力度也很大,已經扭虧為盈。去年,鬆下的汽車電子、住宅相關業務成長迅速,家電業務的收入貢獻隻占23%。

 

如今,日本企業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遊化學材料方麵保持優勢。夏普、JDI(Japan Display)的液晶麵板,鬆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攝像頭,旭硝子的麵板玻璃……許多明星零配件,隱藏在智能手機、超大屏幕電視、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產品裏。

 

中國製造商多數采購日本高端零部件,產品線涵蓋範圍廣泛,從顯示屏到WiFi模塊,再到微小的儲能電容陶瓷等不一而足。拿中興來說,該品牌部分手機的顯示屏購自日本夏普,鏡頭組件則交由索尼生產。

 

比起蘋果或者三星,中國智能手機中使用的日本零部件更多。

 

靠核心零部件賺錢“保留火種”後,下一步日本電子業將為“創造未來”而投資。

 

為了擴大汽車電池和能源業務,鬆下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31日)將投資1090億日元,包括在北美與特斯拉合建電動汽車電池的超級工廠,第一批產品預計在2017年下線。

 

索尼宣布將投資350億日元,提升積層型CMOS影像傳感器產能,將索尼的影像傳感器生產能力由目前每月60000片晶元提升至68000片晶元,增強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部件供給。10月,索尼又推出用於車載攝像頭的影像傳感器,將積極拓展車載市場,新產品計劃於2015年12月量產。

 

避開終端市場競爭激烈的“紅海”,擴展上遊高附加值核心部件的“藍海”,日本電子業正在從虧損的泥潭中抽脫出來,積累資本為未來而投資。按鬆下的中期規劃,2015財年(截至2016年3月31日)運營利潤率要達到5%,經營現金流要達到6000億日元,之後可以為未來進行大力的投資。

 

技術儲備已經在推進。鬆下電器社長津賀一宏稱,為了解決環境問題,預計各國在氫氣、水、空氣三個領域的投資,到2030年達到100兆日元的規模,鬆下已展開相關課題。第一個是氫能源利用技術,“現在,安全並且高效的氫氣貯存、釋放器件的開發正在進行。如果能夠實現,氫能源將用作汽車燃料,這會有助於加速普及所謂的‘終極環保型汽車’”。

 

第二個是跟安全飲用水生產相關的技術。現在正在開發的是將地下水的有害物質用太陽光淨化的技術。一旦實現,將能夠降低安全飲用水的生產成本。第三個是有關柴油機廢氣淨化的技術。柴油汽車傳統的淨化觸媒需要使用貴金屬,而鬆下開發了不用貴金屬的新觸媒,新觸媒既成本低,又有效削減PM2.5。

 

除了向B2B領域轉型,日本電子企業的文化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合作。從夏普引入三星、鴻海、高通的戰略投資,到鬆下與特斯拉合作,再到索尼音樂也向蘋果iTune平台開放。鬆下將於2015年廢除員工序列製,而夏普也在改革激勵機製,激活“百歲”的機體。

 

機器人應用:從產業到服務

 


日本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先,是通過幾十年的研發積累下來的

 

日本的機器人也越來越多地活躍在中國工廠的生產線上。據了解,日本在全球產業機器人市場中所占份額已經超過50%。

 

如今,日本機器人產業已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擴展,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同時,積極擴張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把握製造業升級的機會。

 

日本安川電機是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主要機器人產品包括焊接、點焊、噴塗、組裝等各種工業機器人,尤其在汽車、電機和半導體相關行業。安川擁有機器人伺服器等核心技術,2013財年的累計出貨量達29萬台。

 

除了日本總部,安川還在泰國曼穀、中國成都設立了海外中心,提供本土化服務。除了工業機器人,安川電機還在發展用於醫院等領域的服務機器人,並從日本擴展到歐美市場。

 

當前,日本1.27億人口中,每4個人就有1個是65歲以上老人。養老看護需求迅速擴大。在這種嚴重老齡化的情況下,僅靠人力完成看護工作既不可能亦不經濟。為此,日本打算將機器人技術廣泛應用於養老,一方麵解決市場需求,另一方麵培育先進的家用機器人產業。

 

例如,運用機械外骨骼技術,可以研發出病人和老年人“穿戴”的機械外衣,用以輔助病人和虛弱老人行走活動;運用人工智能和動力設備改造老人常用的購物小車,可以使購物車能夠自行伴隨老人活動,甚至輔助老人行走;家中的看護機器人還可以通過視頻監控、智能識別和分析係統,判斷出老人是否跌倒摔傷或突犯疾病,並且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要實現這些功能,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還需要大量醫療看護經驗和數據的積累。

 

同時,這期間研發的技術除了用於家庭,也同樣可以用於產業機器人甚至其他方麵。例如,機械組成的“外骨骼”不僅可以幫助虛弱的老年人恢複活動能力,也可以成為打造“未來戰士”、使士兵力量倍增的工具;而對人體行動的識別、判斷和分析,則顯然具有廣泛的產業和軍事潛力。

 

日本原本在機器人領域就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根據日本政府統計,截至2011年,日本的產業機器人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在50%~57%之間(根據不同計算標準有所區別)。目前,家用機器人尚未形成有效的國際市場,但隨著技術進步,消費級的機器人總有一天會走入人們家庭。屆時,日本在此領域的先發投入,就有望帶來超額回報。

 

眾所周知,日本的傳統強項是製造業。衣食住行和文教科技,製造高質量的產品,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日本人的特征。與此同時,日本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認真研究,加上其認真苦幹的精神,在某些領域,已經掌握了世界最尖端技術,以製造業為基礎,尖端技術為前導,可以確保日本在未來幾十年繼續保持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加上日本的總體社會環境是一個良性循環狀態,也為其持續性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很長有分量的文章! 可惜大多中國人看不進去.
日本的真正實力被黨媒忽略了.

前陣子基礎原料/材料的價格很低, 準備買點這些公司的基金, 我查了一下, 日本幾十年前就在這些公司投了資.
世界各大院校日本人資助的儀器和設備被中國多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