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趣味的二律背反 zt

(2014-04-11 00:43:38) 下一個

趣味的二律背反 zt

(2013-10-17 05:42:31) 下一個

美有沒有客觀標準?

2012-09-19 16:23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校花”的評選標準能夠精確地量化嗎?換言之,美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嗎?美是每個人不同的主觀判斷,還是事物的客觀屬性?20世紀之初,對美的哲學探索衰落了,但過去10年間對美的興趣又複興了。

 

康德(左)和休謨(右)的觀點對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趣味的二律背反

西方古代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們大部分認為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近代之後主觀論成了主流。休謨說:“美不是客觀存在於任何事物中的內在屬性,它隻存在於 鑒賞者的心裏;不同的心會看到不同的美;對於同一對象,一個人可能感受到的是醜,另一個人卻感到了美。每個人隻應當承認自己的感受,不應當企圖糾正他人的 感受。那句流行的諺語早就正確地教導我們:關於口味問題不必做無謂的爭論。”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說:“趣味判斷不是認知判斷,因此不是邏輯判斷而是審 美判斷,其基礎是主觀的。”

但如果美完全是主觀的,誰說什麽東西美它就美,好像“美”這個詞就沒有意義了。當我們說某個東西美時,除了個人的肯定態度之外,我們就沒有交流任何東西。雖然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但我們的判斷往往是一致的,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玫瑰花或者落日很美。

另一方麵,不可否認,美並非全然客觀、跟人的主觀反應無關。不然就可以說一個沒有人去感受它的世界也可能是美麗或醜陋的,或者可以用科學儀器來探測美。我們通常認為別人的趣味跟自己的不同很正常,不像道德、政治或事實方麵的分歧那樣,需要尋求統一。

在18世紀之前,大部分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美是客觀屬性,處於美麗的物體之中。奧古斯丁問,是因為事物讓我們感到快樂,所以它們漂亮,還是事物漂亮, 所以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他傾向於後一種觀點。柏拉圖認為美本身是一種理念,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有美的理念。普羅提諾說,美的問題是形狀問題,美的 事物擁有特定的形狀。沒有形式的質料乃純粹的醜陋,醜的東西即沒有被形式掌握的東西。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認為美是客觀的,它不在人對事物的主觀反應之中。古典觀念認為美是特定比例或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的體現,美可以通過黃金分割來表達。古希臘雕塑家波利克裏托斯認為,標準雕塑是師生們可以加以模仿的、比例和諧的模範:可以通過複製客觀的比例來實現美。

休謨和康德關於趣味的標準的論述被稱為“趣味的二律背反”。諺語中說趣味是主觀的,“關於趣味沒什麽好爭論的”。另一方麵,我們又經常爭辯趣味問 題,有些人被認為品位高,有些人被認為很沒品位。有些人的趣味粗俗、顯擺。有些人的趣味精致。趣味好像既主觀又客觀,這是一個二律背反。

休謨和康德一開始就承認,趣味或發現、體驗美的能力基本上是主觀的,沒有什麽趣味標準,如果沒有人體驗到快感就沒有美。但他們也都承認,在審美過程 中理性會發揮作用,承認一些趣味比另一些趣味高級。他們都認為,審美判斷既不完全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主體間性的,有其社會和文化層麵。

休謨的論述集中於審美者所處的曆史和時代狀況。如果一個人持有偏見、無知、膚淺,其審美判斷不如一個眼界開闊、不帶偏見的人。他寫道:“即使在風氣 最優雅的時代能對高級藝術做出正確判斷的人也是極少見的;隻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銳的感受,由於訓練而得到改進,通過比較而進一步完善,最後還清除了一切偏 見——隻有這樣的批評家對上述稱號才能當之無愧。這類批評家,不管在哪裏找到,如果彼此意見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實標準。”

休謨舉的優秀批評家的例子是《堂吉訶德》中的兩位品酒高手:桑丘對那位大鼻子的隨從說:“我自稱精於品酒,這絕不是瞎吹。這是我們家族世代相傳的本 領。有一次我的兩個親戚被人叫去品嚐一桶酒,據說是很好的上等酒,年代既久,又是名牌。頭—個嚐了以後,咂了咂嘴,經過一番仔細考慮說:酒倒是不錯,可惜 他嚐出裏麵有那麽一點皮子味。第二個同樣表演了一番,也說酒是好酒,但他可以很容易地辨識出一股鐵味。你絕想象不到他倆的話受到別人多大的挖苦。可是最後 笑的是誰呢?等到把桶倒幹了之後,桶底果然有一把舊鑰匙,上麵拴著一根皮條。”

休謨進一步論證,這類批評家的判斷往往跟時間檢驗的結果一致,二者的作用就如同客觀的標準。雖然審美判斷仍是主觀的,雖然一些當代作品可能會引發爭 議,優秀批評家長遠的共識就像客觀標準一樣,使得即使能找到客觀標準,它們也是不必要的了。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找到美的標準,來確定美的事物的必要條件,但 我們可以描述優秀的批評或有品位的人的特征。繼而,這些人長遠的共識也是很實用的趣味標準,是為審美判斷辯護的手段。

康德也承認趣味基本上是主觀的,某些東西可能隻會讓我感到快樂,如看著你自己的祖母的照片時,你會感到悲喜交集,一幢房子會令你想到那是你成長的地 方。但別人不會在意,沒人會認為他們對此應該擁有同樣的反應。康德認為,美感不同於快感,說某個東西美,這是一個沒有利害關係的判斷。審美判斷必須獨立於 人的經濟和性欲方麵的欲求。如果一個人參觀博物館時讚歎那些繪畫是因為它們很昂貴,或者想著可以偷走賣掉,他對這些畫就沒有任何審美體驗。參觀者必須關注 對繪畫本身的精神反映。當一個人在審美時,他不關心審美對象的存在,享受的是它在人的體驗中的再現。“當說某個東西很美時,我關心的不是它的存在,而是我 內心對其再現的感受。人人都得承認,摻雜了一丁點利益糾纏的審美判斷都是片麵、不純粹的。”沙夫茨伯裏在《道德家》中說,如果你把一個漂亮的山穀主要當做 一個有價值的房地產投資機會,你就不是在看它本身,因而無法充分地體驗它的美。如果你看著一個可愛的婦人,想著跟她上床,你就不能充分、純粹地體驗她的 美,你的注意力偏離了在你心中反映的形式。

揚棄主觀論

康德認為,有些美是相對的,依賴於對象所屬的類型,有些美則是絕對的。同樣的比例對於牛來說漂亮,對於馬來說就會很醜。但抽象的織物圖案設計本身就 是漂亮的,鮮花即使不提它們的實用性和繁殖功能也是怡人的。康德由此說,能在事物的形式或設計中找到絕對或獨立的美。或者如克萊夫·貝爾在他1914年出 版的《藝術》一書中所說,美存在於對線條和顏色的安排之中。

休謨和康德的觀點對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叔本華、漢斯利克、布洛、克羅齊等都持類似觀點。更堅定的主觀主義者是美國哲學家桑塔亞納,他把美定義為 客觀化的快感。說某個東西美,是因為它能帶來快感,但這種快感屬於對象,雖然對象本身沒有主觀活動能力。“美是積極、內在、客觀化的價值。美是一種價值, 也就是說,它不是對事實或關係的感知,它是一種情感,我們的意誌或鑒賞的情感。一個物體如果不讓人感到快感就不會是美的,所有人都對它無動於衷的美是自相 矛盾。因此美是一種內在的積極價值,是快感。”這就如同說,一個令人受挫的對象懷有惡意,令人受挫的東西被認為是一個有主觀意誌的東西,需要對它造成的結 果負責。對美的感受成了一個錯誤:把主觀活動能力歸給沒有這些能力的東西。

桑塔亞納在《美感》(1896)中的論述是英語世界對美最後的主要論述,因為一旦承認美是完全主觀的,依賴於一個錯誤,好像就再也沒有什麽可說的 了。如果美是主觀的快感,好像它並不比任何愉悅人的東西更高級,也就沒有真理或者正義那樣重要。20世紀也不再把美當做藝術的主導目標,美在理論上的邊緣 化導致藝術家們認為他們應該去追求更真實、更嚴肅的方案。但近年來藝術和哲學界對美的興趣開始複興,有多位理論家嚐試思考趣味的二律背反。這些新的路徑回 應了喬治·愛德華·摩爾1903年在《倫理學原理》中的論述:“說一種東西美,不是說它本身美,而是說它是一個必要成分,證明一種東西真的美就是去證明, 跟它相關的一個整體是好的。”有價值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置身其中的情境,美的價值包括美的對象和審美主體的快感。

美國藝術史家克裏斯平·薩特韋爾在《美的六個名字》(2004)中既沒有把美歸給主體,也沒歸給客體,而是歸給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即使二者置身其中 的情境。當我們說夜晚的天空很美時,我們不隻是在匯報我們感受到的快感,我們還看向天空,讚美真實的世界。另一方麵,如果沒有感知天空的人,也就沒有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亞曆山大·尼哈瑪斯在《幸福的許諾》(2007)中說:“審美判斷從不要求人人讚同,美的東西或藝術品都不會擁有天主教般的信 眾。美創造的是更小的圈子,但每一個圈子的成員都認為它是正統的,卻並不認為別人是異端。”

[ 打印 ]
閱讀 (43) ┆ 評論 (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