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2017-03-07 04:27:50) 下一個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上海龍美術館藏「成化鬥彩雞缸杯」8.2 公分,3 1/4 英寸

成化鬥彩雞缸杯,世界陶瓷史上最為聲名顯赫的宮廷瓷器,明清兩代無數文人顯貴、帝王將相對它趨之若鶩,讚譽無數,不單隻是雞缸杯,在離成化不遠的萬曆年間就已經有“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的說法,其受人追捧程度可見一斑。《陶說》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神宗時尚食禦前,成杯一雙,值錢十萬。”乾隆皇帝也曾賦詩雲:“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隆粉彩雞缸杯」大威德基金會藏

近世,雞缸杯的現身也總能引起轟動。二〇一四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一隻傳承有序、品相完美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就以 2.8 億港幣的高價成交,震動市場,一時婦孺皆知。小小的杯子為何能拍出如此天價?大家議論紛紛,無非三點:“存世稀少、品相完美、流傳有序。”但雞缸杯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此。成化一朝的瓷器藝術曆來為世人所重視,其上承永宣之瑰麗,下開嘉萬之清逸,對清代瓷器的燒造更是影響深遠,稱之為明清瓷桂冠上的珍寶也一點不為過。元代以降,景德鎮就逐漸成為中國製瓷業的中心,《浮梁縣誌》記載了當時“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盛況,明洪武二年,官方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勻染上皇家色彩,景德鎮製瓷業更是走向輝煌,在永樂、宣德到成化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國瓷器製造史上的一個巔峰。

縱觀明代,朱元璋建國伊始,典章製度等方麵就多以宋為藍本,上溯元末的“小明王”起義,主張旗號就有“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一說,可以講有明一朝的建立,就是以恢複華夏宋文化主幹為初衷的。反觀元代,漢人在政策上受到一定的排擠與打壓,中原文化並不被蒙元政權所重視,這使得宋代遺留下來的知識階層與士大夫文化逐漸沉落到社會中去,反使他們在民間得到傳播和滋養。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宋文化在明代初期,對明代文化的建立與恢複起到了重要作用。洪武初,政治經濟逐步穩定,永樂時更是敞開國門,吸取外域文明而形成了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格局。到了宣德掌政,皇帝本人就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史載其好書畫而至於犬馬聲色,自詡“玩之餘味”,可以說在宣德一朝,整個社會的藝術文化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這都對後來成化時期的藝術風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宣宗坐像」252.2x124.8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成化皇帝在才學方麵稱得上是明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作為君主,其執政二十三年卻僅能算得上是“默默無聞”,史書載其“垂衣拱手而治天下”,“無為”的形象躍然紙上。但我們縱觀明代曆史卻不難看出,從洪武建國、永樂篡位平亂、宣德逐步平穩,到正統、景泰烽煙又起,真正政治經濟四平八穩的時期還是在成化。成化在位二十三年,政局平穩,社會得以休養生息,是整個明代早期到中期過渡的關鍵時期。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大明憲宗純皇帝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守成之君朱見深,正如他的年號,教化並不一定需要動武,也正是如此,成化既無驚天政績也無顯赫的戰功,執政中庸平和。這種溫和的政治理念直接影響了後期明朝的政治體係。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明朱見深「禦製一團和氣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張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儒釋道三合一體「一團和氣圖」即是憲宗皇帝的親繪,上詩塘禦筆題曰:

“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慧遠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陸二人訪之,與語道合,不覺送過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爲三笑圖,此豈非一團和氣所自邪?試揮綵筆題識其上。嗟世人之有生,並戴天而履地,既均稟以同賦,何彼殊而此異。惟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雖近在於一門,乃遠同於四裔。偉哉達人,遐觀高視,談笑有儀,俯仰不愧,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噫!和以召和,明良其類,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豈無斯人輔予盛治?披圖以觀,有槩予誌。聊援筆以寫懷,庶以警俗而勵世。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六月初一日。”

白描繪劃熟練自如,書風法度頗有沈度之風,起筆落筆之間,橫撇豎捺章法有度,顯露出成化作為一個帝王所具有的藝術造詣。其圖乍看如一人,實為三者,據「禦製圖讚」所說,其典「虎溪三笑」,這個故事本出自《廬山記》,講述晉朝廬山東林寺的高僧慧遠,三十多年足不出山,送客從不過「虎溪」,一日陶淵明與道士陸脩靜拜訪,三人談得投機,慧遠送別二人時竟送過了「虎溪」而不自知,待三人反應過來時都相視而笑。此畫作於成化元年,時值一四六五年,十九歲的憲宗皇帝朱見深剛剛繼位滿一年,前有英宗複闢,清理景帝班底,斥殺於謙等忠士,重用石亨、曹吉祥這些虎豹豺狼卻奪門有功之臣,爭權奪利,朝綱敗壞,後石、曹雖因謀反伏法,國家已然元氣大傷。到憲宗繼位,如何穩定朝政、收攏人心成了其首要問題。他做了幾件大事,為英宗冤殺的於謙平反,又重用李賢等良臣,一時朝野震動,人心振奮。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畫了這幅「一團和氣圖」。表麵上看,很久以來儒、釋、道三教關係都錯綜複雜,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對立,必然是此消彼長自耗體力,不利於社會安定發展,三人雖各為儒、釋、道代表,信仰不同卻也能談的融洽,說到這裏,憲宗皇帝繪此畫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謂“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有著這樣思想基礎的一位皇帝,會製作出什麽樣的瓷器呢?我們一斑窺一豹,就以大名鼎鼎的成化鬥彩雞缸杯來窺探成化時期的瓷器製造。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明成化二十一年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國家博物館藏

先來看看一四年香港蘇富比為成化鬥彩雞缸杯所做的描述:

“小盃上寬下歛,斜壁含蓄,敞口圓轉,臥足雅致。瓷胎雪白細膩,釉料均淨瑩亮,薄如卵幕,潤若瓊玉。外壁淡勾青花,以黃、深淺草綠、礬紅二種等敷色填廓,通繪子母雞圖。一麵見公雞紅冠綠尾,昂首高鳴,一母率三雛緊隨其後,覓食於野地,牝雞羽翅樸色,凝神啄食,幼雛玩耍,一稚振羽立母背上。另一麵雌雞覓得紅翅昆蟲,雄雞回望,幼雛追看,左方另有小雞一雙,草叢前後捉迷藏。兩麵間飾淺黃萱草、艷紅月桂,枝葉茂密,皆自青花壽石而出,發色淡雅恬靜,淺青柔綠甚相宜。底署成化六字雙行雙方框款。釉聚臥足,藍款略濛朧。”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上海龍美術館藏「成化鬥彩雞缸杯」8.2 公分,3 1/4 英寸

極為濃縮的語句精確評述了雞缸杯的特點。首先強調的是器形,杯身上寬下窄猶如缸狀,口沿微微外撇,壁部線條柔美,臥足合心,釉汁溫潤瑩亮。外壁紋飾以青花淺鉤邊,彩料填色,通繪山石草木與子母雞圖,雄雞昂首信步,牝雞低頭覓食,周身三隻雛雞緊緊跟隨,青石紅花,綠葉蔓枝,一派安逸祥和的田園風光,極富生活情趣。這種表達天倫之樂的自然圖景少了一份皇室的威嚴卻充滿了世俗風情,在皇家用瓷題材上可謂極其罕見,開後世情巧瓷器之濫觴。

“鬥彩”一詞最早見於成書於雍乾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劃花鳥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複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日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劃填出者是也。”但在明人的記載中,青花五彩與鬥彩都統稱為五彩,如萬曆年間王士性的《廣誌繹》:“宣窯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窯用色淺淡,頗成劃意,故宣不及成。然二窯皆當時殿中劃院人遺劃也。”翻看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有幾條記載很有意思: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記:“圓明園來帖,太監劉希義交來成窯五彩瓷罐一件(無蓋)。傳旨,著做木樣呈覽。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精細裏改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成化鬥彩罐有蓋者多數為雍正時後配,所以以上所記“成窯五彩”可能就是成化鬥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記:“太監高玉交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宣窯青花有耳蓋碗,五彩暗八仙鐃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樣燒造……五彩洋花八寶大盤……五彩並蓮茶碗……傳旨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

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初二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成窯五彩菊罐一件、成窯五彩荷花罐一件。傳旨,著交唐英各照樣配蓋一件,其罐與花囊不可持去。”

可見“鬥彩”的概念實際後出,至少在清代中期的宮廷也仍未對五彩、鬥彩進行區分。

在收藏界,物以稀為貴是永恒的真理,同樣的器物存世多寡決定了它本身的初始價值。那麽這備受追捧、極富傳奇色彩的成化鬥彩雞缸杯現在存世量到底是多少呢?我們綜合這幾十年來出現在博物館或拍賣行公認的資料數據來看看: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兩隻,如上圖;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大威德基金會藏一隻,如上圖;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院藏一隻,如上圖;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一隻,如上圖(有質疑為康熙仿品,有待考證);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英國劍橋博物館收藏一隻,如上圖(館方定康熙,待考);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日內瓦鮑爾博物館收藏一隻,一九六八年蘇富比競得,如上圖;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正觀堂梁曉新收藏一隻,二〇〇九年瑞典 Bukowskis 拍賣行競得,有修,如上圖。

綜上所述,算上Leopold Dreyfus夫人釋出的那隻下落不明,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成化鬥彩雞缸杯」一共有十八隻(可考的流傳過程如下圖表格)。別看一共有十八隻之多,刨除館藏及各大基金會的永久收藏,這十八隻雞缸杯中可以在市麵上流通的應該隻有三隻左右!所以成化鬥彩雞缸杯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是天時、地利、財力三者功德圓滿才能機緣巧合地擁有這個稀世珍寶。

成化時還有很多其他的名貴品種,但「雞缸杯」較為特別,它不僅是成化時期的一個創新品種,其背後還有一位與之千絲萬縷關係的女性——萬貴妃。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明成化二十一年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靠左坐者應爲明憲宗國家博物館藏

憲宗皇帝出生在正統十二年,身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嫡長子,他本應順理成章繼承皇位,然而正統十四年發生了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結果前線戰敗,軍隊死傷慘重,王振被殺,多名大臣戰死,英宗也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史稱「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後,京城大亂。朝不可一日無君,孫太後命她的弟弟郕王朱祁鈺代理皇帝之位。瓦剌俘虜了明英宗後便要大舉入侵中原,自此北京保衛戰開始,兵部侍郎於謙等多人參與了北京保衛戰。正統十四年,北京保衛戰勝利,瓦剌軍敗,隻得兵返漠北。瓦剌首領也先見狀便打算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可他沒想到的是,景泰皇帝不願意接受了。皇位已然坐穩,誰還願意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讓?但瓦剌使者頻至,大臣們亦議遣使奉迎請歸上皇,景泰帝最終也不得不接回太上皇,旋即將他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不僅自己做皇帝,還廢黜了自己的侄子朱見深,新立朱見濟為皇太子,使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誰料想,第二年朱見濟夭折了。朱見濟死後,景泰帝雖嗣下無人,卻也一直未恢複朱見深(成化皇帝)的太子地位,我們有理由相信,朱見深的童年一直都籠罩在叔父“篡權”的陰影中,過著危機四伏的生活。史書載成化皇帝患有口吃,性格柔弱,或許就是因為幼年深陷皇位之爭的漩渦,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

「成窯雞缸杯的前世今生」

上海龍美術館藏「成化鬥彩雞缸杯」

萬貴妃,全名萬貞兒,四歲時因父犯事被充入掖庭,入宮後服侍孫太後。時英宗遭土木堡之變被俘,孫太後指派十九歲的萬貞兒去照顧那時還不到兩歲、剛剛被冊立為太子的朱見深,這“姐弟倆”抑或說是“母子倆”從此相依為命。可以想象,直到英宗複闢,他們的生活還一直處於在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的這麽一種狀態下。萬貞兒比他大十八歲,一方麵是他的奶娘,一方麵又是他的侍寵,她照顧著年幼的朱見深,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安慰,二者相依為命可以說是情深似海。即便當朱見深成為了皇帝,富有四海後,也沒有其他人能夠取代萬貞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景泰八年,明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恢複皇位。這個時候被貶的朱見深太子又被重新立為皇太子,天順八年,明英宗去世,成化皇帝順理成章成為皇帝的繼承人。他上位後即想立萬貞兒為皇後,朝野譁然,太後也不同意,憲宗無奈隻得立吳氏為後,萬貞兒被冊立為妃。

天順八年七月,明憲宗立吳氏為皇後,八月,明憲宗即廢吳皇後。立廢之迅速,曆朝曆代甚為罕見,追根究底,還是在萬貴妃。吳皇後時年十七歲,見年長的萬貴妃跋扈受寵,醋意之下,即以母儀天下之威下令鞭打萬妃,此事被憲宗知曉,憲宗龍巖大怒,旋即廢了吳氏。吳皇後被廢,憲宗又打起了立萬氏為後的主意,再次經多方阻撓沒能如願,改立王氏。這位王皇後既有前車之鑑,在後宮中自然也就小心做人,唯唯諾諾,不管不問,完全不敢和萬貴妃爭寵。

萬貴妃與憲宗曾有過子嗣,不幸年幼夭折,萬氏痛不欲生。有一種說法,認為鬥彩雞缸杯是成化皇帝為萬貴妃所製。其劃麵上表現的題材是家庭和睦,樂享天倫,另一方麵也影射了“祈子”,雞仔成羣,多子多福。這樣的一個題材,在當時萬氏一人獨大的後宮環境下,最可能的便是為萬氏所製。《萬曆野獲編》載:“每上出遊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上每顧之,輒為色飛”。憲宗每次出遊,萬貴妃必著戎服佩刀在旁,皇帝每次看她,她都洋洋得意。這不僅印證萬氏之受寵,也從側麵說明了憲宗對萬貴妃的依賴之情。成化皇帝的母親周太後頗感奇怪,她曾經問憲宗:“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憲宗回答的很幹脆:“彼撫摩,吾安之,不在貌也。”大意是萬氏撫摸我的時候,我可以很安心,她即使長得不漂亮,我還是很喜歡。大概是年紀太長,萬妃在兒子早夭後就再也沒有懷上龍種,固然後宮跋扈,卻也無可奈何。曾傳她杜絕後宮其他嬪妃懷上皇帝的子嗣,所以導致成化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麵臨著後繼無人的困窘。

弘治皇帝就是從小在遮遮掩掩、躲躲閃閃藏中長大的一位帝王。還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這個事有關嘉靖皇帝的親祖母、憲宗的邵宸妃。一日憲宗在月夜裏散步,走到宮牆門外突然聽到有女子吟詩:“雨過玉階秋氣冷,風搖金鎖夜聲多。幾年不見君王麵,咫尺蓬萊奈若何。”吟詩的這位就是邵宸妃,秋雨打著玉階,冷氣秋寒,宮門的金鎖在風中搖曳,幾年不見君王麵,如同咫尺的蓬萊仙境,海市蜃樓。悽慘苦涼的詩歌被這麽一位知書有容、才情並茂的後妃吟唱出來,成化皇帝對萬貴妃的寵信可想而知。在成化後期,憲宗與這位邵宸妃生有多位子嗣,其中一位做了興獻王,多年後當膝下無子的武宗皇帝駕崩,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便被眾人推上了皇位。

極為諷刺的是,成化二十三年,這位集萬身寵愛於一身的萬氏貴妃因責打宮女,痰阻身亡了。憲宗皇帝得知此消息後久久不語,長歎一聲說了一句悲痛至極的話:“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八個月後憲宗皇帝駕崩,時年四十一歲。以此推算,萬氏死時已是六十歲的老人,年老色衰卻仍為還在壯年的帝王所寵信,不得不說這位成化皇帝對萬氏用情之深、之純、之真已達到了一個什麽樣的層次、一個什麽樣的地步?所以我以前跟朋友們分享,說這個成化時期瓷器其實是一個特殊曆史時期的瓷器,前期,比如說洪武的瓷器,彰顯規矩、法度;永樂的瓷器,彰顯國力昌盛,是一個外張型的瓷器;宣德時期的瓷器,強調雅好;成化時期的瓷器才是最動情的瓷器,而成化時期的鬥彩雞缸杯應該是這種動情瓷器裏麵的一個經典。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咳,連馬未都都去買現代贗品咯。
登錄後才可評論.